(記者 林琳)“您的人臉信息還安全嗎?”
“100款App涉侵犯個人信息被查處”
“黑產愛盯‘婚戀粉’”……
近日關于個人信息泄漏的話題持續升溫,在5G商用和攜號轉網的熱潮下,5G時代的網絡安全走進公眾的視野,并持續延燒。
人工智能發展迅速,相關場景的應用正日益普及,只要輸入人像和身份信息進行“實名制”注冊,就能“刷臉”獲得諸多便利,但卻在“刷臉”的同時將“面子”同身份證、電話號碼、住址等個人信息提交。近期,一位大學教授以“保護隱私”為由,將一家使用人臉識別認證系統的公園告上了法庭,“人臉第一案”迅速發酵,引發輿論對“刷臉濫用與隱私焦慮”的關注。
隨后,央視記者調查發現,人臉信息在網上被公開兜售,5000多張人臉打包只要10元,甚至人臉信息可能被人拿去貸款開公司……網絡黑產不斷蔓延,令人觸目驚心。
“刷臉”引發的隱私焦慮,只是5G時代網絡安全的一個縮影。在5G和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為人臉識別等AI應用設定邊界成為社會共識。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杜躍進表示,“5G是萬物智聯,這樣的環境下安全被重新定義”。
一是“離開場景談5G是虛,離開安全談5G是空”已是業界共識。目前,5G應用還是“摸石過河”,智能制造、無人駕駛、遠程醫療、智慧城市等產業相繼進入試水期。 未來,很多商業場景都與5G相連接。
5G帶來更多的設備、場景、應用,網絡安全剛需浮出水面。 與3G、4G技術相比,5G網絡安全與工業、能源、交流、醫療等實體經濟安全問題交織。 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產業互聯網、智慧城市……5G應用進一步打破經濟社會各領域的邊界,網絡安全問題也變得復雜多變。
二是技術是中立的,但應用技術的人是有立場的,需要平衡好隱私、安全和便利的關系。當人臉識別站上風口,爭議就未曾間斷。 如聯合國網絡安全與網絡犯罪問題高級顧問吳沈括所說,人臉識別技術一旦被普及,可以定位某人而該人卻毫不知悉。
5G時代,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的發展不可避免地需要海量數據,必然會涉及個人信息。 在我國正在制定的“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二審稿中,就將面部特征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納入個人信息的范疇。
三是5G網絡安全,風險與風口并存。賽迪顧問副總裁宋宇指出,數字經濟帶來生產、生活、社會關系的變革,帶來全域安全問題,也催生了全新的安全應用場景。
業內預測,未來幾年,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全面普及,網絡安全市場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工信部《關于促進網絡安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則提出到2025年網絡安全產業規模超過2000億。
在5G這條“超級高速公路”上,5G的未知遠大于已知。5G時代的網絡安全的危與機,就如硬幣的兩面,風險與風口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