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電腦的本質是計算機。沒錯,電腦其實就是性能強一些、功能多一些、體積大一些的計算機。既然是計算機,它就需要計算,而CPU就是它的大腦,用來幫助計算。
無論我們在電腦中輸入什么指令,做出什么操作,在電腦看來都只是一堆數字的計算而已。比如windows系統下,電腦所收到的指令和數據就是一大串“0”和“1”,通過CPU的計算,返還給系統一大串“0”和“1”,然后經軟件和系統的編譯,將“0”和“1”編程成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模式再返還給操作者。
所以CPU是電腦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現在CPU的型號非常多,不僅有i3、i5、i7、i9之分,還有低壓、標壓等版本,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參數和型號,所以選擇一款好的適合自己的CPU并不容易。那么我就來講一下,CPU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以及該如何選擇。
CPU的命名規則
當先市面上我們見到的CPU的名字一般都很長,比如i5-8265U、i7-9750H以及新推出的i7-10710U,我們用i7-9750H來舉例,講一下這里面包含了市面信息。
i7:系列
目前英特爾的CPU在市面上主要流通的系列有i3、i5、i7、i9四種,其中以i5和i7最多,不同系列的CPU,它們的核心和線程數量也會不同。這些系列中,在同代的前提下,“i”后面的數字越大,性能越強,i3為入門,i5為主流,i7為高端,i9屬于發燒級設備。
9:代
這個代指的就是第幾代,用來看改款CPU的新舊,比如我們現在用的最新款CPU多為9代,而低壓版本的CPU已經出了第10代,就是我們一開始說的i7-10710U。記住,不要用CPU的系列和性能級來分辨CPU的新舊,能代表CPU新舊的只有代。每次英特爾發布新一代的CPU是i5、i7這些系列重新發一套,而不是上一代叫i5下一代叫i7到最后i11、i13都出來了,請務必記住。
750:性能級
這個數在選擇CPU是不同考慮,只需要看系列、代和后綴就好。
H:后綴
這個后綴是選擇CPU的重中之重,CPU有很多版本,比如低壓版、標壓版,不同的版本的性能會有很大的差別,版本之間就是靠后綴來區分,不同的后綴具體代表什么版本請看下圖。
我們常見的CPU后綴有U、H、K三種。其中U是低壓本,多為輕薄本使用,犧牲性能換來了更低的功耗,這使得筆記本電腦的續航時間增加,但性能降低,所以在選擇時務必慎重,當然這種版本在臺式機和盒裝CPU中基本見不到,是專門為筆記本電腦開發的版本。H是標壓版本,各方面較為均衡,是目前各類型電腦的主流CPU版本。K的性能很強,適合對CPU性能有較強需求的用戶,但不合適大多數人。
這里要注意的一點是,不同版本,比如低壓版U和標壓版H之間的性能差距非常大。CPU除了英特爾之外還有AMD,但是AMD的CPU沒什么好說的,而且我個人不喜歡AMD,所以在本文中就不再多說。我現在所說的英特爾的CPU,都是酷睿(Core)系列,而英特爾還有別的系列的CPU,比如奔騰、賽揚之類的,但是這類CPU基本沒什么人用了,所以我們還是聊點大眾化的。
CPU的核心和線程
說到i5、i7等系列的區別,就要先了解CPU的核心和線程。CPU的性能決定了電腦的性能,而核心和線程又決定了CPU的性能。
線程是歸屬于核心的,舉個例子,就像在公司工作,一個人用一個電腦辦公。而單核心多線程,就是一個人用多個電腦辦公,而多核心多線程就是多個人,每個人都用多個電腦辦公。
但是一個人在同一時間智能操作一臺電腦,雖然可以讓一臺電腦加載這東西,然后去操作另一臺電腦,這樣有效的利用時間,但是終究沒有兩個人沒人操作一臺電腦來的方便和效率。所以,4核心8線程肯定是沒有8核心8線程強。
關于核心和線程,還有一點要講就是超線程,雖然這項技術現在已經不再吃香,英特爾也在九代i7上砍掉了這項技術,但它本身還是有點用。超線程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干活慢,那就再模擬出來一個人一起干,這個人我們可以當他為工具人,這樣原本一個核心干的活,就變成了兩個人或者很多人一起干,效率自然會變高。
i3、i5、i7、i9的差別在哪
既然CPU有這么多系列,不同系列之間的性能差別又這么明顯,那么它們的差別究竟在哪呢?其實就在核心和線程的數量。
在早期,CPU是單核心但線程的配置,后來為了提升CPU的性能,所以在單核心的基礎上有發展出了單核心多線程,但是由于技術的問題,單核心所能使用的線程數量終究有限,所以才有了多核心。最初的雙核處理器其實就是把兩個單核心的CPU粘到一起而已,隨著之后的技術發展和進步,才把兩個CPU真正的封裝到一起,這才是真正的第一代雙核處理器。從這里我們就能明白,將單個核心看做一個CPU,有幾個核心其實就是有幾個CPU,所以核心越多,性能就越好。而單個核心中,線程越多,性能越好。
不同系列的CPU,核心和單核心的線程會有差別,比如我先現在常用的i5-9400F是6核6線程,而i7-9700K則是8核8線程,但是核心數量就相差兩個,性能自然會有很大的差別,我前面之所以“i”后面的數字越大性能越好,就是因為在同代同電壓版本的情況下,這個數字越大,核心和線程數量就越多。當然決定CPU性能的不僅僅是這些,還有頻率,但核心和線程數量才是決定性因素。
CPU該如何選擇
在選擇CPU時,我們首先要考慮兩點:
- 我們需要不要更強的CPU?
- 我們想要的CPU能不能和其他硬件相匹配?
我們需不需要更強的CPU?
最強的可能是最好的,但不一定是最適合我們的。
比如i9系列的CPU,它的性能確實非常強,但是用戶真的需要嗎?如果是一個非常高端的游戲玩家,喜歡玩各種3A大作,并且游戲畫質要調到最高,還對游戲的幀數有要求,那么i9絕對適合他,甚至普通版本的i9的性能對他來說還有些弱,需要更強的X版本i9。
但如果是一個只玩一些小游戲,或者是不玩游戲也不運行一些對電腦配置要求較高的程序,只是看看電影寫寫文案之類的,那么i9對他來說就是巨大的浪費,i3對他來說都是綽綽有余。所以,想知道什么樣的CPU適合自己,就要從自身的需求入手。
想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配置,最簡單的方式就查。如果是游戲,那么游戲的官網一般都會有推薦配置,如果是軟件,軟件的官網同樣也有推薦配置。想要能用就行的,按照推薦配置來,想得到更好的體驗,那就比推薦配置上的要求再提高一點。
單就核心數量來說,其實并不是越多越好,因為很多軟件和游戲并不支持多核心工作,很容易造成一個核心在加班,其他幾個核心睡過頭的尷尬情景。而支持多核心共同工作的游戲,比如CSGO,在設置選項里就有一個“多核渲染”,開啟了這項功能,才能讓多個核心公洞工作。
即便軟件支持多核渲染,也有可能不是我們所想象的“多核渲染”。有些軟件和游戲所謂的多核渲染不過是支持4核心,而如果用的是6核心或是8核心的處理器,那么依舊有一些核心的性能被閑置和浪費。
如果核心用不上,發揮不了作用,那就是廢物。
我們想要的CPU能不能和其他硬件相匹配?
CPU是電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其他部分也同樣重要,比如內存和顯卡。
試想一下,如果一臺使用了i9-9900K的電腦,內存只有2G,那么這個i9的性能能全部發揮出來嗎?同樣的道理,一臺依舊使用了i9-9900K去玩游戲,結果顯卡是MX250,這游戲能玩起來嗎?不可能的。當然,這兩個例子有點極端,那么我們換個說法,有很多人盲目的追求i7的CPU,結果忽略了顯卡,只用了個1660,同樣的價錢,用i5的CPU再搭配2070顯卡,游戲體驗絕對比i7的這臺搭配好很多。
CPU和硬件相匹配的意義就在于讓硬件的性能得到更好的發揮,而不是浪費。單就游戲來說,游戲的畫面是由顯卡渲染的,所以游戲的幀數高不高,顯卡比CPU更重要,我經常見到一些玩家為了追求i7而使用了較為低端的顯卡,結果游戲體驗并不好。
在運行對硬件的要求較大的軟件和游戲時,電腦要遵循“木桶理論”,CPU的性能再高終究需要其他硬件的配合,否則效果并不好,因此硬件之間的性能適配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CPU的選擇通常是人們購買電腦或是準備裝機時考慮的第一個步驟,選一個好的適合自己的CPU決定著機器的性能和使用體驗,希望各位在看完這篇文后能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