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人來說,都知道遞歸,也能看的懂遞歸,但在實際項目過程中,卻不知道如何使用遞歸,這里給遞歸做個總結。
遞歸的定義
在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中,遞歸(Recursion)是指在函數的定義中使用函數自身的方法。實際上,遞歸,顧名思義,其包含了兩個意思:遞和歸,這正是遞歸思想的精華所在。
通俗點講,我們可以把” 遞歸 “比喻成 “查字典 “,當你查一個詞,發現這個詞的解釋中某個詞仍然不懂,于是你開始查這第二個詞。
可惜,第二個詞里仍然有不懂的詞,于是查第三個詞,這樣查下去,直到有一個詞的解釋是你完全能看懂的,那么遞歸走到了盡頭,然后你開始后退,逐個明白之前查過的每一個詞,最終,你明白了最開始那個詞的意思。
遞歸的思想
遞歸就是有去(遞去)有回(歸來),如下圖所示。“有去”是指:遞歸問題必須可以分解為若干個規模較小,與原問題形式相同的子問題,這些子問題可以用相同的解題思路來解決,就像上面例子中的鑰匙可以打開后面所有門上的鎖一樣;“有回”是指 : 這些問題的演化過程是一個從大到小,由近及遠的過程,并且會有一個明確的終點(臨界點),一旦到達了這個臨界點,就不用再往更小、更遠的地方走下去。最后,從這個臨界點開始,原路返回到原點,原問題解決。
遞歸的三大要素
- 明確遞歸終止條件;
- 給出遞歸終止時的處理辦法;
- 提取重復的邏輯,縮小問題規模;
明確遞歸終止條件
我們知道,遞歸就是有去有回,既然這樣,那么必然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臨界點,程序一旦到達了這個臨界點,就不用繼續往下遞去而是開始實實在在的歸來。換句話說,該臨界點就是一種簡單情境,可以防止無限遞歸。
給出遞歸終止時的處理辦法
我們剛剛說到,在遞歸的臨界點存在一種簡單情境,在這種簡單情境下,我們應該直接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案。一般地,在這種情境下,問題的解決方案是直觀的、容易的。
提取重復的邏輯,縮小問題規模
我們在闡述遞歸思想內涵時談到,遞歸問題必須可以分解為若干個規模較小、與原問題形式相同的子問題,這些子問題可以用相同的解題思路來解決。從程序實現的角度而言,我們需要抽象出一個干凈利落的重復的邏輯,以便使用相同的方式解決子問題。
常見遞歸算法
下面總結一下常見的遞歸問題和實現算法。
斐波那契數列
斐波那契數列的排列是:0,1,1,2,3,5,8,13,21,34,55,89,144……依次類推下去,你會發現,它后一個數等于前面兩個數的和。在這個數列中的數字,就被稱為斐波那契數。
遞歸思想:一個數等于前兩個數的和。
首先分析數列的遞歸表達式:
代碼如下:
/** * 斐波那契數列的遞歸寫法 * @param n * @return */ long F(int n){ if (n<=1) return n; return F(n-1)+F(n-2); }
可以看到,遞歸寫法簡單優美,省去考慮很多邊界條件的時間。當然,遞歸算法會保存很多的臨時數據,類似于堆棧的過程,如果棧深太深,就會造成內存用盡,程序崩潰的現象。
階乘
遞歸思想:n! = n * (n-1)!
首先分析數列的遞歸表達式:
代碼如下:
long factorial(int n){ if (n <=1) return 1; return j(n-1)*n; }
倒序輸出一個正整數
例如給出正整數 n=12345,希望以各位數的逆序形式輸出,即輸出54321。
遞歸思想:首先輸出這個數的個位數,然后再輸出前面數字的個位數,直到之前沒數字。
首先分析數列的遞歸表達式:
代碼如下:
/** * 倒序輸出正整數的各位數 * @param n */ void printDigit(int n){ System.out.print(n%10); if (n > 10){ printDigit(n/10); } }
漢諾塔
數學描述就是:
有三根桿子X,Y,Z。X桿上有N個(N>1)穿孔圓盤,盤的尺寸由下到上依次變小。要求按下列規則將所有圓盤移至Y桿:
- 每次只能移動一個圓盤;
- 大盤不能疊在小盤上面。
遞歸思想:
- 將X桿上的n-1個圓盤都移到空閑的Z桿上,并且滿足上面的所有條件
- 將X桿上的第n個圓盤移到Y上
- 剩下問題就是將Z桿上的n-1個圓盤移動到Y上了
公式描述有點麻煩,用語言描述下吧:
- 以Y桿為中介,將前n-1個圓盤從X桿挪到Z桿上(本身就是一個n-1的漢諾塔問題了!)
- 將第n個圓盤移動到Y桿上
- 以X桿為中介,將Z桿上的n-1個圓盤移到Y桿上(本身就是一個n-1的漢諾塔問題了!)
代碼如下:
/** * 漢諾塔 * 有柱子 x z y,最終將x上的n個圓盤借助z移動到y上 * 遞歸思想: * 1.將x上的n-1個放入到z上,借助y * 2.將x上的n圓盤放到y上 * 3.將z上的n-1個圓盤放入y * @param n * @param from * @param tmp * @param to */ void hanoi(int n,char from,char tmp,char to){ if (n>0) { hanoi(n - 1, from, to, tmp); System.out.println("take " + n + " from " + from + " to " + to); hanoi(n - 1, tmp, from, to); } }
遞歸的效率
還是拿斐波那契數列來做例子:
long Fib(int n){ if (n<=1) return n; return Fib(n-1)+Fib(n-2); }
這段代碼應該算是短小精悍(執行代碼只有一行),直觀清晰,而且非常符合許多程序員的代碼美學,是如果用這段代碼試試計算Fib(1000)我想就再也爽不起來了,它的運行時間也許會讓你抓狂。
看來好看的代碼未必中用,如果程序在效率不能接受那美觀神馬的就都是浮云了。如果簡單分析一下程序的執行流,就會發現問題在哪,以計算Fibonacci(5)為例: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計算Fib(5)的過程中,Fib(1)計算了兩次、Fib(2)計算了3次,Fib(3)計算了兩次,本來只需要5次計算就可以完成的任務卻計算了9次。這個問題隨著規模的增加會愈發凸顯,以至于Fib(1000)已經無法再可接受的時間內算出。
我們當時使用的是簡單的用定義來求 fib(n),也就是使用公式 fib(n) = fib(n-1) + fib(n-2)。這樣的想法是很容易想到的,可是仔細分析一下我們發現,當調用fib(n-1)的時候,還要調用fib(n-2),也就是說fib(n-2)調用了兩次,同樣的道理,調用f(n-2)時f(n-3)也調用了兩次,而這些冗余的調用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可以計算這個算法的復雜度是指數級的。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遞歸在處理問題時要反復調用函數,這增大了它的空間和時間開銷,所以在使用迭代可以很容易解決的問題中,使用遞歸雖然可以簡化思維過程,但效率上并不合算。效率和開銷問題是遞歸最大的缺點。
雖然有這樣的缺點,但是遞歸的力量仍然是巨大而不可忽視的,因為有些問題使用迭代算法是很難甚至無法解決的。這時遞歸的作用就顯示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