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文章討論過《互聯網架構,究竟為啥要做服務化?》,隨著數據量、并發量、業務復雜度的增長,互聯網架構會出現以下問題:
- 代碼到處拷貝
- 底層復雜性擴散
- 基礎庫(so/jar/dll)耦合
- SQL質量得不到保障,業務相互影響
- 數據庫耦合
“服務化”是一個很好的解決上述痛點的方案。
那么問題來了,微服務架構多“微”才合適?
行業內有這樣四類常見實踐。
實踐一:統一服務層
這是最粗獷的玩法,所有基礎數據,都通過一個統一的服務來進行訪問。
在業務不是特別復雜的時候,這不失為一個快速分層的方案,一旦業務變得復雜,服務層會變得非常重,成為耦合焦點。
以微信場景為例,假設通過一個通用的服務層來訪問基礎數據。
則只有一個統一的服務層,用戶信息,好友信息,群組信息,消息信息都通過這個服務層來訪問。
實踐二:一個子業務一個服務
如果所有的數據訪問都通過一個服務層來訪問,那么一行代碼出故障,就將影響整個服務,所以更合理的做法是在服務層進行拆分。
服務層架構如何細分?
垂直拆分是個好的方案,將子業務分拆,那么微信的服務化架構或許會變成下面的樣子:
- 用戶相關的子業務,訪問user服務
- 好友相關的子業務,訪問friend服務
- 群組相關的子業務,訪問group服務
- 消息相關的子業務,訪問msg服務
這樣的話,一個服務出問題也不會影響其他服務,與此同時,數據層也按照業務垂直拆分開了。
服務粒度變細之后,出現一個新的問題,業務與服務的連接關系變復雜了,有什么好的優化方案么?
常見的,加入一個高可用服務分發層(Service Mesh不就是這么干的么),并在協議設計時加入服務號,可以減少蜘蛛網狀的依賴關系:
- 調用方依賴分發層,傳入服務號
- 分發層依賴服務層,通過服務號參數分發
實踐三:一個數據庫對應一個服務
數據訪問服務最初是從DAO/ORM的數據訪問需求過來的,所以有些公司也有一個數據庫一個服務的玩法。
一個子業務對應一個服務的玩法如下圖:
- 服務層,整個群業務是一個服務
- 存儲層,實際可能對應了群信息、群成員、群消息等多個數據表
拆分成一個數據庫一個服務,則架構會變成下面的樣子:
群信息庫,群成員庫,群消息庫之間也解耦開,不會相互影響。
實踐四,一個接口對應一個服務
微服務架構中,更極端的,甚至一個接口對應一個微服務。
這樣的話,架構就從:
進化為:
- 修改群信息服務
- 增加群信息服務
- 獲取群信息服務
多個服務操縱同一個數據庫,任何接口服務出問題,都不會影響其他接口服務。使用這種方案的,一般與開發語言特性結合比較緊密,例如golang。
上文中談到的服務化與微服務,不同粒度的服務化各有什么優劣呢?
總的來說,細粒度拆分的優點有:
- 服務都能夠獨立部署
- 擴容和縮容方便,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
- 拆得越細,耦合相對會減小
- 拆得越細,容錯相對會更好,一個服務出問題不影響其他服務
- 擴展性更好
細粒度拆分的不足也很明顯:
- 拆得越細,系統越復雜
- 系統之間的依賴關系也更復雜
- 運維復雜度提升
- 監控更加復雜
- 出問題時定位問題更難
互聯公司,以“子業務”作為微服務粒度是最常用,訂單服務,用戶服務,支付服務等等。
-----------------------------------------------------------------------------------
轉自微信公眾號 架構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