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包
1. 函數引用
def test1(): print("--- in test1 func----") # 調用函數 test1() # 引用函數 ret = test1 print(id(ret)) print(id(test1)) #通過引用調用函數 ret()
運行結果:
--- in test1 func---- 140212571149040 140212571149040 --- in test1 func----
2. 什么是閉包
# 定義一個函數 def test(number): # 在函數內部再定義一個函數,并且這個函數用到了外邊函數的變量,那么將這個函數以及用到的一些變量稱之為閉包 def test_in(number_in): print("in test_in 函數, number_in is %d" % number_in) return number+number_in # 其實這里返回的就是閉包的結果 return test_in # 給test函數賦值,這個20就是給參數number ret = test(20) # 注意這里的100其實給參數number_in print(ret(100)) #注 意這里的200其實給參數number_in print(ret(200))
運行結果:
in test_in 函數, number_in is 100 120 in test_in 函數, number_in is 200 220
3. 看一個閉包的實際例子:
def line_conf(a, b): def line(x): return a*x + b return line line1 = line_conf(1, 1) line2 = line_conf(4, 5) print(line1(5)) print(line2(5))
這個例子中,函數line與變量a,b構成閉包。在創建閉包的時候,我們通過line_conf的參數a,b說明了這兩個變量的取值,這樣,我們就確定了函數的最終形式(y = x + 1和y = 4x + 5)。我們只需要變換參數a,b,就可以獲得不同的直線表達函數。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閉包也具有提高代碼可復用性的作用。
如果沒有閉包,我們需要每次創建直線函數的時候同時說明a,b,x。這樣,我們就需要更多的參數傳遞,也減少了代碼的可移植性。
注意點:
由于閉包引用了外部函數的局部變量,則外部函數的局部變量沒有及時釋放,消耗內存
4. 修改外部函數中的變量
Python3的方法
def counter(start=0): def incr(): nonlocal start start += 1 return start return incr c1 = counter(5) print(c1()) print(c1()) c2 = counter(50) print(c2()) print(c2()) print(c1()) print(c1()) print(c2()) print(c2())
python2的方法
def counter(start=0): count=[start] def incr(): count[0] += 1 return count[0] return incr c1 = closeure.counter(5) print(c1()) # 6 print(c1()) # 7 c2 = closeure.counter(100) print(c2()) # 101 print(c2()) # 102
裝飾器
裝飾器是程序開發中經常會用到的一個功能,用好了裝飾器,開發效率如虎添翼,所以這也是Python面試中必問的問題,但對于好多初次接觸這個知識的人來講,這個功能有點繞,自學時直接繞過去了,然后面試問到了就掛了,因為裝飾器是程序開發的基礎知識,這個都不會,別跟人家說你會Python, 看了下面的文章,保證你學會裝飾器。
1、先明白這段代碼
#### 第一波 #### def foo(): print('foo') foo # 表示是函數 foo() # 表示執行foo函數 #### 第二波 #### def foo(): print('foo') foo = lambda x: x + 1 foo() # 執行lambda表達式,而不再是原來的foo函數,因為foo這個名字被重新指向了另外一個匿名函數
函數名僅僅是個變量,只不過指向了定義的函數而已,所以才能通過 函數名()調用,如果 函數名=xxx被修改了,那么當在執行 函數名()時,調用的就不知之前的那個函數了
2、需求來了
初創公司有N個業務部門,基礎平臺部門負責提供底層的功能,如:數據庫操作、redis調用、監控API等功能。業務部門使用基礎功能時,只需調用基礎平臺提供的功能即可。如下:
############### 基礎平臺提供的功能如下 ############### def f1(): print('f1') def f2(): print('f2') def f3(): print('f3') def f4(): print('f4') ############### 業務部門A 調用基礎平臺提供的功能 ############### f1() f2() f3() f4() ############### 業務部門B 調用基礎平臺提供的功能 ############### f1() f2() f3() f4()
目前公司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但是,以前基礎平臺的開發人員在寫代碼時候沒有關注驗證相關的問題,即:基礎平臺的提供的功能可以被任何人使用。現在需要對基礎平臺的所有功能進行重構,為平臺提供的所有功能添加驗證機制,即:執行功能前,先進行驗證。
老大把工作交給 Low B,他是這么做的:
跟每個業務部門交涉,每個業務部門自己寫代碼,調用基礎平臺的功能之前先驗證。誒,這樣一來基礎平臺就不需要做任何修改了。太棒了,有充足的時間泡妹子…
當天Low B 被開除了…
老大把工作交給 Low BB,他是這么做的:
############### 基礎平臺提供的功能如下 ############### def f1(): # 驗證1 # 驗證2 # 驗證3 print('f1') def f2(): # 驗證1 # 驗證2 # 驗證3 print('f2') def f3(): # 驗證1 # 驗證2 # 驗證3 print('f3') def f4(): # 驗證1 # 驗證2 # 驗證3 print('f4') ############### 業務部門不變 ############### ### 業務部門A 調用基礎平臺提供的功能### f1() f2() f3() f4() ### 業務部門B 調用基礎平臺提供的功能 ### f1() f2() f3() f4()
過了一周 Low BB 被開除了…
老大把工作交給 Low BBB,他是這么做的:
只對基礎平臺的代碼進行重構,其他業務部門無需做任何修改
############### 基礎平臺提供的功能如下 ############### def check_login(): # 驗證1 # 驗證2 # 驗證3 pass def f1(): check_login() print('f1') def f2(): check_login() print('f2') def f3(): check_login() print('f3') def f4(): check_login() print('f4')
老大看了下Low BBB 的實現,嘴角漏出了一絲的欣慰的笑,語重心長的跟Low BBB聊了個天:
老大說:
寫代碼要遵循開放封閉原則,雖然在這個原則是用的面向對象開發,但是也適用于函數式編程,簡單來說,它規定已經實現的功能代碼不允許被修改,但可以被擴展,即:
封閉:已實現的功能代碼塊
開放:對擴展開發
如果將開放封閉原則應用在上述需求中,那么就不允許在函數 f1 、f2、f3、f4的內部進行修改代碼,老板就給了Low BBB一個實現方案:
def w1(func): def inner(): # 驗證1 # 驗證2 # 驗證3 func() return inner @w1 def f1(): print('f1') @w1 def f2(): print('f2') @w1 def f3(): print('f3') @w1 def f4(): print('f4')
對于上述代碼,也是僅僅對基礎平臺的代碼進行修改,就可以實現在其他人調用函數 f1 f2 f3 f4 之前都進行【驗證】操作,并且其他業務部門無需做任何操作。
Low BBB心驚膽戰的問了下,這段代碼的內部執行原理是什么呢?
老大正要生氣,突然Low BBB的手機掉到地上,恰巧屏保就是Low BBB的女友照片,老大一看一緊一抖,喜笑顏開,決定和Low BBB交個好朋友。
詳細的開始講解了:
單獨以f1為例:
def w1(func): def inner(): # 驗證1 # 驗證2 # 驗證3 func() return inner @w1 def f1(): print('f1')
python解釋器就會從上到下解釋代碼,步驟如下:
def w1(func): ==>將w1函數加載到內存
@w1
沒錯, 從表面上看解釋器僅僅會解釋這兩句代碼,因為函數在 沒有被調用之前其內部代碼不會被執行。
從表面上看解釋器著實會執行這兩句,但是 @w1 這一句代碼里卻有大文章, @函數名 是python的一種語法糖。
上例@w1內部會執行一下操作:
執行w1函數
執行w1函數 ,并將 @w1 下面的函數作為w1函數的參數,即:@w1 等價于 w1(f1) 所以,內部就會去執行:
def inner(): #驗證 1 #驗證 2 #驗證 3 f1() # func是參數,此時 func 等于 f1 return inner# 返回的 inner,inner代表的是函數,非執行函數 ,其實就是將原來的 f1 函數塞進另外一個函數中
w1的返回值
將執行完的w1函數返回值 賦值 給@w1下面的函數的函數名f1 即將w1的返回值再重新賦值給 f1,即:
新f1 = def inner(): #驗證 1 #驗證 2 #驗證 3 原來f1() return inner
所以,以后業務部門想要執行 f1 函數時,就會執行 新f1 函數,在新f1 函數內部先執行驗證,再執行原來的f1函數,然后將原來f1 函數的返回值返回給了業務調用者。
如此一來, 即執行了驗證的功能,又執行了原來f1函數的內容,并將原f1函數返回值 返回給業務調用著
Low BBB 你明白了嗎?要是沒明白的話,我晚上去你家幫你解決吧!!!
3. 再議裝飾器
# 定義函數:完成包裹數據 def makeBold(fn): def wrApped(): return "<b>" + fn() + "</b>" return wrapped # 定義函數:完成包裹數據 def makeItalic(fn): def wrapped(): return "<i>" + fn() + "</i>" return wrapped @makeBold def test1(): return "hello world-1" @makeItalic def test2(): return "hello world-2" @makeBold @makeItalic def test3(): return "hello world-3" print(test1()) print(test2()) print(test3())
運行結果:
<b>hello world-1</b> <i>hello world-2</i> <b><i>hello world-3</i></b>
4. 裝飾器(decorator)功能
引入日志
函數執行時間統計
執行函數前預備處理
執行函數后清理功能
權限校驗等場景
緩存
5. 裝飾器示例
例1:無參數的函數
from time import ctime, sleep def timefun(func): def wrapped_func(): print("%s called at %s" % (func.__name__, ctime())) func() return wrapped_func @timefun def foo(): print("I am foo") foo() sleep(2) foo()
上面代碼理解裝飾器執行行為可理解成
foo = timefun(foo) # foo先作為參數賦值給func后,foo接收指向timefun返回的wrapped_func foo() # 調用foo(),即等價調用wrapped_func() # 內部函數wrapped_func被引用,所以外部函數的func變量(自由變量)并沒有釋放 # func里保存的是原foo函數對象
例2:被裝飾的函數有參數
from time import ctime, sleep def timefun(func): def wrapped_func(a, b): print("%s called at %s" % (func.__name__, ctime())) print(a, b) func(a, b) return wrapped_func @timefun def foo(a, b): print(a+b) foo(3,5) sleep(2) foo(2,4)
例3:被裝飾的函數有不定長參數
from time import ctime, sleep def timefun(func): def wrapped_func(*args, **kwargs): print("%s called at %s"%(func.__name__, ctime())) func(*args, **kwargs) return wrapped_func @timefun def foo(a, b, c): print(a+b+c) foo(3,5,7) sleep(2) foo(2,4,9)
例4:裝飾器中的return
from time import ctime, sleep def timefun(func): def wrapped_func(): print("%s called at %s" % (func.__name__, ctime())) func() return wrapped_func @timefun def foo(): print("I am foo") @timefun def getInfo(): return '----hahah---' foo() sleep(2) foo() print(getInfo())
執行結果:
foo called at Fri Nov 4 21:55:35 2016 I am foo foo called at Fri Nov 4 21:55:37 2016 I am foo getInfo called at Fri Nov 4 21:55:37 2016 None
如果修改裝飾器為return func(),則運行結果:
foo called at Fri Nov 4 21:55:57 2016 I am foo foo called at Fri Nov 4 21:55:59 2016 I am foo getInfo called at Fri Nov 4 21:55:59 2016 ----hahah---
總結:
一般情況下為了讓裝飾器更通用,可以有return
例5:裝飾器帶參數,在原有裝飾器的基礎上,設置外部變量
#decorator2.py from time import ctime, sleep def timefun_arg(pre="hello"): def timefun(func): def wrapped_func(): print("%s called at %s %s" % (func.__name__, ctime(), pre)) return func() return wrapped_func return timefun # 下面的裝飾過程 # 1. 調用timefun_arg("itcast") # 2. 將步驟1得到的返回值,即time_fun返回, 然后time_fun(foo) # 3. 將time_fun(foo)的結果返回,即wrapped_func # 4. 讓foo = wrapped_fun,即foo現在指向wrapped_func @timefun_arg("itcast") def foo(): print("I am foo") @timefun_arg("python") def too(): print("I am too") foo() sleep(2) foo() too() sleep(2) too()
可以理解為
foo()==timefun_arg("itcast")(foo)()
例6:類裝飾器(擴展,非重點)
裝飾器函數其實是這樣一個接口約束,它必須接受一個callable對象作為參數,然后返回一個callable對象。在Python中一般callable對象都是函數,但也有例外。只要某個對象重寫了 call() 方法,那么這個對象就是callable的。
class Test(): def __call__(self): print('call me!') t = Test() t() # call me
類裝飾器demo
class Tes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func): print("---初始化---") print("func name is %s"%func.__name__) self.__func = func def __call__(self): print("---裝飾器中的功能---") self.__func() #說明: #1. 當用Test來裝作裝飾器對test函數進行裝飾的時候,首先會創建Test的實例對象 # 并且會把test這個函數名當做參數傳遞到__init__方法中 # 即在__init__方法中的屬性__func指向了test指向的函數 # #2. test指向了用Test創建出來的實例對象 # #3. 當在使用test()進行調用時,就相當于讓這個對象(),因此會調用這個對象的__call__方法 # #4. 為了能夠在__call__方法中調用原來test指向的函數體,所以在__init__方法中就需要一個實例屬性來保存這個函數體的引用 # 所以才有了self.__func = func這句代碼,從而在調用__call__方法中能夠調用到test之前的函數體 @Test def test(): print("----test---") test() showpy()#如果把這句話注釋,重新運行程序,依然會看到"--初始化--"
運行結果如下:
---初始化--- func name is test ---裝飾器中的功能---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