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互聯網下半場論調走高,2018年增長黑客裂變風靡,2019年私域流量興起,無不在預示著著流量紅利消失、獲取用戶成本更高、難度更大。
互聯網本身就是一部流量史,也是一部媒體史、入口史。無數的互聯網創業者制造著各種用戶需求入口,從門戶獲取信息到導航分類再到搜索檢索、電商檢索直至移動互聯網時代推薦獲取信息(社交推薦或機器推薦)。
正因為先驅(亦可能是copy to china)創造了高頻大流量入口,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是營銷者的天堂。
2009年微博誕生、2016年同道大叔3億套現。
2012年公眾號推出、咪蒙頭條廣告報價80萬。
2015年短視頻興起、2016年papi醬2200萬貼片廣告。
2016年直播泛濫、口紅一哥李佳琦5分鐘帶貨15000支。
自此,新媒體自媒體09年開端,15年風靡,而彼時的我直到2016年由于行業工作影響,我才意識到必須做點什么,直至如今,三年多的時間,沒有做成什么,但想以此作為新媒體渠道流量的講述。
目的:
1、借助新媒體打造自身IP,建立個人品牌認知,鏈接更多能人和資源。
2、對于工作心得的復盤利于知識的回顧和沉淀,也鍛煉自己的歸納總結能力。
3、傳統的營銷渠道效果式微、必須轉入信息流和新媒體領域,提高職場生存能力。
4、獨自打造自媒體產品,從產品定位、用戶獲取、用戶留存、用戶變現以及裂變增長全流程。
一:產品定位
2016年7月注冊公眾號,面對的就是互聯網營銷人群,以自己的工作心得作為內容入口。找到自己熟悉又擅長的領地,才是最捷徑的路。(之前也想過各種自媒體搬運狗,查看新榜各領域找靈感,但這僅僅只是為了自媒體的廣告分成變現,鍛煉的只是平臺技巧的熟練度。)
二:用戶獲取
1、名字
取一個好聽容易記且符合自身產品定位的名字十分重要,尤其是現在微信對于搜索的布局更加細致化,無論是搜索名字還是搜索文中的內容都可能找到你。所以借用熱點事件和名人的名字來蹭流量的方式一直沒怎么變過,就好比PC時代的域名,改變其中一個字母或許會讓很多敲錯或看錯的人誤以為真。當然名字這塊最好以品牌+業務,而且這個業務詞按照搜索指數高的來布局。我最早命名三陽校長,后來改為懶陽陽談營銷。很多好的業務詞基本上被霸占了。而且搜索權重高級除了名字的命中度還會考慮該號是否認證,是公司還是個人,用戶活躍度等等。(收效甚微)
2、QQ群
搜索不同的行業關鍵詞加入了各種QQ群,也借用到了一些程序化軟件,比如豪迪群發器,自動加群、自動加好友、自動群發內容、發郵件等等。當時把自己自認為好的文章和思維導圖(帶水印)群發以及上傳QQ群文件和相冊等等。(收效甚微)
3、微信群
分為主動和被動,主動通過搜索關鍵詞尋找微信群導航網站,以及微信搜索“加群”“入群”等查看文章二維碼加群,被動加群是2017-2018年太多微信裂變群,后來也使用過wetool等工具自動加微信群好友。當然后期很多拉群、換群免費付費業務并沒有實施。太多都是不相關微商、廣告群。(收效太小)
4、內容
做自媒體就是做內容,好的內容天然帶有傳播性,我的第一篇自認為(確實比不過大V)爆文從月入3000到月賺15萬,他一個人是如何做到的?【深度解密百度競價暴利網賺】也得到了用戶和行業媒體的認可,與之而來的用戶分享和媒體轉載帶來的粉絲劇增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內容的力量。由此接連不斷的文章被轉載之后也受邀部分行業媒體授課帶來的粉絲轉化。(收效顯著)
5、裂變
2017年可謂是裂變風靡之年,朋友圈到處可見刷屏現象,滿屏的熱點情緒文章、H5測試等等,在教育行業裂變四法寶我用了三個,資料、課程、以及人脈社群、還有一個就是打卡。關注了太多的裂變號、閱讀了大量的內容也是該有所實踐的地方。(收效顯著)
在資料這一塊,網盤搜索、淘寶閑魚購買、微信搜索裂變資料(免費送、資料)等等方式收集整理了定位用戶群體大量所需資料,并通過模仿和精煉文字加以成篇,回復暗號關注提示轉發文章截圖。
在課程這一塊也是,當時購買建群寶等裂變工具費用也花費不少,在課程選題、海報設計、文案描述、進群引導語等等細節做到位,從吸引到群再到個人號打造閉環。
人脈社群,也是自建行業社群,不論是行業粉絲、還是鏈接的大V,新加入者得轉發才有進群資格。
自此實踐之后才深刻體會到微信流量的核心是社交推薦,不論推薦是來自用戶,還是媒體,還是同行互推。也不論這種推薦的動力是來源于內容、還是利益或者是情感,但好的推薦絕對是口碑內容。
6、自媒體渠道
微信作為強關系強互動的私域流量,絕對是用戶運營的最佳之地。但缺點是沒有中心化的流量分發。借助百家號(搜索+推薦)布局關鍵詞和內容可以獲得百度流量,與之類似的還有搜狐號、簡書、知乎等等,更多的利用關鍵詞檢索分發,而頭條號的冷啟動推薦即使在沒有粉絲的情況下也可以獲得大量粉絲,在導航欄內布局引導轉化到微信。(收效一般)
搜索重在關鍵詞布局和網站權重,而對于機器推薦算法來說,重在閱讀率和互動率,這幾篇文章的評論我均沒有回復。其實好的標題增加點擊率,好的開頭和內容吸引閱讀率,在文章結尾加以引導點贊或評論,越具有爭議性話題推薦量越高,時效性熱點新聞推薦量也越高,抓住用戶活躍的時間發布,在評論區中和粉絲進行互動等等。
自此,我的整個用戶拉新過程宣告完畢,當然還有些小的細節方法并沒有闡述,之所以沒有做的很好,一個方面主要還是內容的不穩定性,持續性的打磨精品內容確實是耗費太大精力,并且早晚也會枯竭,這也是為什么往往早期的賺取了渠道紅利,到了后來就變成專業自媒體記者傳媒的天下,畢竟還是得靠內容,而且需要團隊化。另外在于渠道特性的把控方面并沒有做到太細致全面,比如頭條推薦流量的互動率把控。
三:用戶留存(內容選題)
其實用戶留存的方式很多,比如我這邊常用到的是內容留存和社群活動。
好的內容可以自發性的留存精準用戶,內容是王道不論是對于PC時代的seo還是自媒體時代。內容開始之前就是選題的制定,我們一般選題會是常規性內容、突發熱點性內容和月經似內容。
突發熱點:現在很多渠道和工具都自帶熱點工具,比如百度搜索風云榜,微博熱搜等等,對于一個自媒體來說每天都會刷各種平臺榜單獲取熱點信息,結合自身的品牌看是否有貼合的點位。對于行業自媒體比如我這個定位來說,經常關注行業媒體、大V的微信微博,一有動態也許一篇時下熱點評論文章就出來了。
月經似熱點:每年的每一段時間都會出現類似的話題,比如節假日熱點,高考、逃離北上廣、中年危機等等。
常規性內容:常規性內容就得定位好自己的用戶群體,查看競爭對手的數據分析,通過搜索關鍵詞需求來判斷用戶關注的點。
通過5118查看關鍵詞的需求圖譜、長尾需求詞、相關詞,就可以找到用戶關注的點,比如單純SEM來說,可以是技術篇:培訓、干貨、資料、技巧、教程、試題、案例等等;也可以是職場篇:招聘、薪水、面試、職業規劃等等;也可以是行業篇:百度公司動態、搜索產品更新、行業認證等等;也可以是人脈篇:行業網站、行業群、行業沙龍活動等等。
另外也可通過觀察自身的文章數據,查看閱讀量最多、點贊、分享、收藏最多的文章類型,通過新榜或者微信搜索關鍵詞查看競爭對手的文章數據進行分類拆解。
通過組件社群、問卷調查、評論區互動以及查看知乎等社區網站用戶關注的話題和提問評論進行整理。
制作好選題之后就是內容的布局,除了高質量的原創文,剩下的無非是轉載、洗稿、偽原創、搬運等等,找到內容源,除了新榜微信搜索不同關鍵詞關注行業媒體、KOL、以及大的媒體平臺。包括一些視頻、音頻轉文字,或者書籍等等。但這些所謂的假原創方式并不會帶來高質量粉絲。一篇好的文章重在標題打造和開頭布局。本人經驗和文章組織力不足不發表太多觀點。
除了內容留存外,剩下的就是用戶運營和活動之類,在文章添加一些有獎互動、抽獎互動、粉絲互動行為可以增加參與度,有時候寫一些個人的生活職場感悟其實可以更讓自己的文章具有人格化,這一點我始終沒有做太多深入。
只是偶爾做一些群內的課程和話題互動,偶爾拉一些同行站臺講課,偶爾做一些線下互動等等。好的自媒體也許是團隊化,這幾個方面做的更加專業些。比如社群的打造好比新生入學。選取管理員,活躍的社群成員,有大佬站臺,有規律性的組織話題和課程互動。群內的規則、身份、自我介紹、分群互動等等。還有線下沙龍聚會的參與。這些方面由于經驗和精力的不足始終沒有做到位。
四:用戶變現
細數一下自己的變現方式,包括用戶打賞、廣告、資料、千聊錄播課、知識星球付費會員、講課、問答咨詢、以及一些營銷服務單。變現只是作為證明自己打造產品閉環的能力,一個公眾號就是一個產品的閉環,自己獨立定位、拉新、留存、變現。并沒有做的很好,也不是自己的關注點。或者可以說自己能力有限,無論是業務能力還是說持久性能力等等。
這也是三年多的獨立自媒體之路,算是對新媒體這個渠道的講解,要說是否達到當初或者后來想要達到的目的,有一些,但也并不是。認識了一些人,也被一些人認識,有點零花錢,也付出了一些費用,對于整個流程有所了解但也不是那么爐火純青,復盤總結、文筆歸納好像好一點,但也還是拿捏不到位。不過,對于我來說,新的東西去嘗試,總比一直裹足不前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