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ongoDB是什么?用一句話總結
MongoDB是一款為web應用程序和互聯網基礎設施設計的數據庫管理系統。沒錯MongoDB就是數據庫,是NoSQL類型的數據庫。
2.為什么要使用MongoDB?
(1)MongoDB提出的是文檔、集合的概念,使用BSON(類JSON)作為其數據模型結構,其結構是面向對象的而不是二維表,存儲一個用戶在MongoDB中是這樣子的。
{ username:'123', password:'123' }
使用這樣的數據模型,使得MongoDB能在生產環境中提供高讀寫的能力,吞吐量較于MySQL等SQL數據庫大大增強。
(2)易伸縮,自動故障轉移。易伸縮指的是提供了分片能力,能對數據集進行分片,數據的存儲壓力分攤給多臺服務器。自動故障轉移是副本集的概念,MongoDB能檢測主節點是否存活,當失活時能自動提升從節點為主節點,達到故障轉移。
(3)數據模型因為是面向對象的,所以可以表示豐富的、有層級的數據結構,比如博客系統中能把“評論”直接懟到“文章“的文檔中,而不必像myqsl一樣創建三張表來描述這樣的關系。
3.主要特性
(1)文檔數據類型
SQL類型的數據庫是正規化的,可以通過主鍵或者外鍵的約束保證數據的完整性與唯一性,所以SQL類型的數據庫常用于對數據完整性較高的系統。MongoDB在這一方面是不如SQL類型的數據庫,且MongoDB沒有固定的Schema,正因為MongoDB少了一些這樣的約束條件,可以讓數據的存儲數據結構更靈活,存儲速度更加快。(2)即時查詢能力
MongoDB保留了關系型數據庫即時查詢的能力,保留了索引(底層是基于B tree)的能力。這一點汲取了關系型數據庫的優點,相比于同類型的NoSQL redis 并沒有上述的能力。(3)復制能力
MongoDB自身提供了副本集能將數據分布在多臺機器上實現冗余,目的是可以提供自動故障轉移、擴展讀能力。(4)速度與持久性
MongoDB的驅動實現一個寫入語義 fire and forget ,即通過驅動調用寫入時,可以立即得到返回得到成功的結果(即使是報錯),這樣讓寫入的速度更加快,當然會有一定的不安全性,完全依賴網絡。
MongoDB提供了Journaling日志的概念,實際上像mysql的bin-log日志,當需要插入的時候會先往日志里面寫入記錄,再完成實際的數據操作,這樣如果出現停電,進程突然中斷的情況,可以保障數據不會錯誤,可以通過修復功能讀取Journaling日志進行修復。
(5)數據擴展
MongoDB使用分片技術對數據進行擴展,MongoDB能自動分片、自動轉移分片里面的數據塊,讓每一個服務器里面存儲的數據都是一樣大小。
4.C/S服務模型
MongoDB核心服務器主要是通過mongod程序啟動的,而且在啟動時不需對MongoDB使用的內存進行配置,因為其設計哲學是內存管理最好是交給操作系統,缺少內存配置是MongoDB的設計亮點,另外,還可通過mongos路由服務器使用分片功能。
MongoDB的主要客戶端是可以交互的js shell 通過mongo啟動,使用js shell能使用js直接與MongoDB進行交流,像使用sql語句查詢mysql數據一樣使用js語法查詢MongoDB的數據,另外還提供了各種語言的驅動包,方便各種語言的接入。
5.完善的命令行工具
mongodump和mongorestore,備份和恢復數據庫的標準工具。輸出BSON格式,遷移數據庫。
mongoexport和mongoimport,用來導入導出JSON、CSV和TSV數據,數據需要支持多格式時有用。mongoimport還能用與大數據集的初始導入,但是在導入前順便還要注意一下,為了能充分利用好mongoDB通常需要對數據模型做一些調整。
mongosniff,網絡嗅探工具,用來觀察發送到數據庫的操作。基本就是把網絡上傳輸的BSON轉換為易于人們閱讀的shell語句。
因此,可以總結得到,MongoDB結合鍵值存儲和關系數據庫的最好特性。因為簡單,所以數據極快,而且相對容易伸縮還提供復雜查詢機制的數據庫。MongoDB需要跑在64位的服務器上面,且最好單獨部署,因為是數據庫,所以也需要對其進行熱備、冷備處理。
二、進入MongoDB shell
因為本篇文章不是API手冊,所有這里對shell的使用也是基礎的介紹什么功能可以用什么語句,主要是為了展示使用MongoDB shell的方便性,如果需要知道具體的MongoDB shell語法可以查閱官方文檔。
1.切換數據庫
use dba
創建數據庫并不是必須的操作,數據庫與集合只有在第一次插入文檔時才會被創建,與對數據的動態處理方式是一致的。簡化并加速開發過程,而且有利于動態分配命名空間。如果擔心數據庫或集合被意外創建,可以開啟嚴格模式。
2.插入語法
db.users.insert({username:"smith"}) db.users.save({username:"smith"})
- 區別:若新增的數據中存在主鍵 ,insert 會提示錯誤,而save 則更改原來的內容為新內容。如:
已存在數據:{_id : 1, " name " : " n1 " },再次進行插入操作時,insert({_id : 1, " name " : " n2 " }) 會報主鍵重復的錯誤提示,save({ _id : 1, " name " : " n2 " }) 會把 n1 修改為 n2 。 - 相同點:若新增的數據中沒有主鍵時,會增加一條記錄。已存在數據:{ _id : 1, " name " : " n1 " },再次進行插入操作時,insert({ " name " : " n2 " }) 插入的數據因為沒有主鍵,所以會增加一條數據,save({ " name " : " n2 " }) 增加一條數據。
3.查找語法
db.users.find db.users.count
4.更新語法
db.users.update({username:"smith"},{$set:{country:"Canada"}}) //把用戶名為smith的用戶的國家改成Canada db.users.update({username:"smith"},{$unset:{country:1}}) //把用戶名為smith的用戶的國家字段給移除 db.users.update({username:"jones"},{$set:{favorites:{movies:["casablance","rocky"]}}}) //這里主要體現多值修改,在favorties字段中添加多個值 db.users.update({"favorites.movies":"casablance"},{$addToSet:{favorites.movies:"the maltese"}},false,true) //多項更新
5.刪除語法
db.foo.remove //刪除所有數據 db.foo.remove({favorties.cities:"cheyene"}) //根據條件進行刪除 db.drop //刪除整個集合
6.索引相關語法
db.numbers.ensureIndex({num:1}) //創建一個升序索引 db.numbers.getIndexes //獲取全部索引
7.基本管理語法
show dbs //查詢所有數據庫 show collections //顯示所有表 db.stats //顯示數據庫狀態信息 db.numbers.stats //顯示集合表狀態信息 db,shutdownServer //停止數據庫 db.help //獲取數據庫操作命令 db.foo.help //獲取表操作命令 tab 鍵 //能自動幫我們補全命令
以上的命令只是簡單實例,假設如果你之前沒有學習過任何數據庫語法,同時開始學sql查詢語法和MongoDB 查詢語法,你會發現哪一個更簡單呢?如果你使用的是JAVA驅動去操作MongoDB,你會發現任何的查詢都像Hibernate提供出來的查詢方式一樣,只要構建好一個查詢條件對象,便能輕松查詢(接下來會給出示例),博主之前熟悉ES6,所以入手MongoDB js shell完成沒問題,也正因為這樣簡潔,完善的查詢機制,深深的愛上了MongoDB。
三、使用java驅動
使用java驅動鏈接MongoDB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簡單的引用,簡單的做增刪改查。在使用完java驅動后我才發現spring 對MongoDB 的封裝還不如官方自身提供出來的東西好用,下面簡單的展示一下使用。
1.使用maven引入jar包
<dependency> <groupId>org.mongodbgroupId> <artifactId>mongodb-driver-syncartifactId> <version>3.8.0-beta3version> dependency>
2.創建一個訪問客戶端
MongoClient client = MongoClients.create(“mongodb://10.201.76.94:27017”);
3.獲取集合數量
public long count { MongoClient client = this.getClient; MongoCollection return collections.count; }
4.查詢集合
public List MongoClient client = this.getClient; MongoCollection List collections.find(params).sort(sort).skip(skip).limit(limit).forEach(new Block @Override public void Apply(Document document) { list.add(document); } }); return list; }
這里只舉例了簡單的鏈接與簡單的MongoDB操作,可見其操作的容易性。使用驅動時是基于TCP套接字與MongoDB進行通信的,如果查詢結果較多,恰好無法全部放進第一服務器中,將會向服務器發送一個getmore指令獲取下一批查詢結果。
插入數據到服務器時間,不會等待服務器的響應,驅動會假設寫入是成功的,實際是使用客戶端生成對象id,但是該行為可以通過配置配置,可以通過安全模式開啟,安全模式可以校驗服務器端插入的錯誤。
四、schema 設計原則
1.需要關注MongoDB的自身的特性
要清楚了解MongoDB的基本數據單元。在關系型數據庫中有帶列和行的數據表。而MongoDB數據的基本單元是BSON文檔,在鍵值中有指向不定類型值的鍵,MongoDB擁有即時查詢,但不支持聯結操作,簡單的鍵值存儲只能根據單個鍵來獲取值,不支持事務,但支持多種原子更新操作。
2.需要關注系統本身的讀寫特性
如讀寫比是怎樣的,需要何種查詢,數據是如何更新的,會不會存在什么并發問題,數據結構化的程度是要求高還是低。系統本身的需求決定mysql還是MongoDB。
3.關注MongoDB schema 的設計模式
- 內嵌與引用:當子對象總是出現在父對象的上下文中時,使用內嵌文檔;否則將子對象單獨存一個集合。
- 一對多的關系:在“多”的集合關系中添加id指向依賴的id。
- 多對多:在其中一種對應關系中使用對象數組指向另外一個對象。
- 樹:具化路徑,在樹中的每個節點都包含一個path字段,該字段具體保存了每個節點祖先的id。
- 動態屬性:可以為不同的動態屬性添加索引,如果需要將屬性圈在一個范圍,那么可以通過key-value的方式,然后在統一的key上面加索引。
- 關于事務:如果需要事務支持,那么只能選擇另一種數據庫,或者提供補償性事務來解決事務的問題。
在關于schema 的設計中要注意一些原則,比如:
-
不能創建沒用的索引
-
不能在同一個字段中存不同的類型
-
不能把多類實體都放在一個集合里 不能創建體積大、嵌套深的文檔
-
不能過多的創建集合,集合、索引、數據庫的命名空間都是有限的
-
不能創建無法分片的集合
4.關注MongoDB里面一些具體細節
(1)關注數據庫的概念數據庫是集合的邏輯與物理分組,MongoDB沒有提供創建數據庫的語法,只有在插入集合時,數據庫才開始建立。創建數據庫后會在磁盤分配一組數據文件,所有集合、索引和數據庫的其他元數據都保存在這些文件中,查閱數據庫使用磁盤狀態可通過。
db.stats
(2)關注集合概念
集合是結構上或概念上相似得文檔的容器,集合的名稱可以包含數字、字母或 . 符號,但必須以字母或數字開頭,完全。
限定集合名不能超過128個字符,實際上 . 符號在集合中很有用,能提供某種虛擬命名空間,這是一種組織上的原則,和其他集合是一視同仁的。在集合中可以使用。
system.namespaces //查詢當前數據庫中定義的所有命名空間 system.indexes //存儲當前數據庫的所有索引定義
(3)關注文檔
其次是鍵值,在MongoDB里面所有的字符串都是UTF-8類型。數字類型包括double、int、long。日期類型都是UTC格式,所以在MongoDB里面看到的時間會比北京時間慢8小時。整個文檔大小會限制在16m以內,因為這樣可以防止創建難看的數據類型,且小文檔可以提升性能,批量插入文檔理想數字范圍是10~200,大小不能超過16MB。
五、索引與查詢優化
1.索引的經驗法則
(1)索引能顯著減少獲取文檔的所需工作量,具體的對比可以通過.explain
方法進行對比
(2)解析查詢時MongoDB通過最優計劃選擇一個索引進行查詢,當沒有最適合索引時,會先不同的使用各個索引進行查詢,最終選出一個最優索引做查詢
(3)如果有一個a-b的復合索引,那么僅針對a的索引是冗余的
(4)復合索引里的鍵的順序是很重要的
2.索引類型
(1)單鍵索引(2)復合索引
(3)唯一性索引
(4)稀疏索引
如索引的字段會出現的值,或是大量文檔都不包含被索引的鍵。
3.索引的構建問題
如果數據集很大時,構建索引將會花費很長的時間,且會影響程序性能,可通過
db.currentOp //查看索引的構建時間
當使用 mongorestore 時會重新構建索引。當曾經執行過大規模的刪除時,可使用
db.values.reIndex
對索引進行壓縮,重建。
4.識別慢查詢
(1)查閱慢查詢日志
grep -E '([0-9])+ms' mongod.log //使用grep 命令 識別命令信息 db.setProfillingLevel(2) //使用解刨器,將記錄每次的讀寫到日志 db.setProfillingLevel(1) //只記錄慢(100ms)操作
(2)分析慢查詢
db.values.find({}).sort({close:-1}).limit(1).explain
-
scanOrder 字段表明沒有使用索引
-
cursor當沒有索引時,用的是BasicCursor,當使用索引時使用的是BtreeCursor
-
n 表示需要返回的結果集
-
nscanned表示需要遍歷的文檔數 indexBounds 表示索引邊界
注意新版本的MongoDB 的explain方法是需要參數的,不然只顯示普通的信息。
六、MongoDB副本集
本節同樣主要簡單呈現MongoDB副本集搭建的簡易性,與副本集的強壯性,監控容易性
1.為什么要使用副本集
提供主從復制能力,熱備能力,故障轉移能力
2.構建方式
rs.initiate rs.add("localhost:40001") rs.add("localhost:40002",{arbiterOnly:true})
3.監控
db.isMasrter rs.status
4.副本集的工作原理
實際上MongoDB對副本集的操作跟mysql主從操作是差不多的,先看一下mysql的主從數據流動過程
主binlog -> 從relay.log -> 從bin.log -> 從數據庫
而MongoDB主要依賴的日志文件是oplog
主oplog -> 從oplog
寫操作先被記錄下來,添加到主節點的oplog里。與此同時,所有從結點復制oplog。首先,查看自己oplog里最后一條的時間戳;其次,查詢主節點oplog里所有大于此時間戳的條目;最后,把那些條目添加到自己的oplog里并應用到自己的庫里。從節點使用長輪詢立即應用來自主結點oplog的新條目。
當遇到以下情況,從節點會停止復制
-
如果從節點在主節點的oplog里找不到它所同步的點,那么會永久停止復制
-
一旦某個從節點沒能 在主節點的oplog里找到它已經同步的點,就無法再保證這個從結點的完美副本
local數據庫保存了所有副本集元素據和oplog日志
-
replset.minvalid 包含指定副本集成員的初始化同步信息
-
system.replset 保存在副本集配置文檔
-
system.indexes 標準索引說明容器
-
me slaves 主要用于寫關注
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查看復制情況
db.oplog.rs.findOne
-
ts 保存了該條目的BSON時間戳
-
t 是從紀元開始的描述
-
i是計數器
-
op 表示操作碼
-
ns 標明了有關的命名空間
5.心跳檢測
每個副本集成員每秒鐘ping一次其他所有成員,可以通過rs.status看到節點上次的心跳檢測時間戳和健康狀況。
6.故障轉移
這個點沒必要過多描述,但是有一個特殊場景,如果從節點和仲裁節點都被殺了,只剩下主節點,他會把自己降級成為從節點。
7.提交與回滾
如果主節點的數據還沒有寫到從庫,那么數據不能算提交,當該主節點變成從節點時,便會觸發回滾,那些沒寫到從庫的數據將會被刪除,可以通過rollback子目錄中的BSON文件恢復回滾的內容。
8.驅動與復制
(1)使用單節點鏈接只能鏈接到主節點,如果鏈接到從節點的話,會被拒絕寫入操作,但是如果沒有使用安全模式,因為mongo的fire and forget 特性,會把拒絕寫入的異常給吃掉。
(2)使用副本集方式鏈接
能根據寫入的情況自動進行故障轉移,但是當副本集進行新的選舉時,還是會出現故障,如果不使用安全模式,依舊會出現寫不進去,但現實成功的情況。
(3)寫關注
可以使用寫關注來關注數據是否已經被寫入MongoDB的庫中,使用寫關注會消耗性能,需要在速度和持久性之間做出權衡。
七、分片
分片是數據庫切分的一個概念實現,這里也是簡單總結為什么要使用分片以及分片的原理,操作。
1.為什么需要分片
當數據量過大,索引和工作數據集占用的內存就會越來越多,所以需要通過分片負載來解決這個問題
2.分片的工作原理
(1)分片組件-
分片:每個分片都是一個副本集
-
mongos路由器:是一個路由器,將讀寫請求指引到合適的分片上
-
配置服務器config:持久化分片集群的元數據,包括:全局集群配置;每個數據庫、集合和特定范圍數據位置;一份變更記錄,保存了數據在分片之間進行遷移的歷史信息。配置服務器之間不是副本集形式存在,mongos向配置服務器提交信息時是兩階段提交,保證配置服務器之間的一致性。
(2)分片的核心操作
分片一個集合:分片是根據一個屬性的范圍進行劃分的,MongoDB使用所謂的分片鍵讓每個文檔在這些范圍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塊:是位于一個分片中的一段連續的分片鍵范圍,可以理解為若干個塊組成分片,分片組成MongoDB的全部數據
(3)拆分與遷移
塊的拆分:初始化時只有一個塊,達到最大塊尺寸64MB或100000個文檔就會觸發塊的拆分。把原來的范圍一分為二,這樣就有了兩個塊,每個塊都有相同數量的文檔。
遷移:當分片中的數據大小不一時會產生遷移的動作,比如分片A的數據比較多,會將分片A里面的一些塊轉移到分片B里面去。分片集群通過在分片中移動塊來實現均衡,是由名為均衡器的軟件進程管理的,任務是確保數據在各個分片中保持均勻分布,當集群中擁有塊最多的分片與擁有塊最少分片的塊差大于8時,均衡器就會發起一次均衡處理。
3.分片實戰
啟動兩個副本集、三個配置服務器、一個mongos進程
配置分片
sh.help //查看分片相關幫助 sh.addShard //添加分片 db,getSiblingDB("config").shards.find //查看分片列表 sh.status //分片詳情 sh.enableSharding("cloud-docs") //開啟一個數據庫上的分片 db.getSiblingDB("config").databases,find //查看數據庫列表 sh.shardCollection("cloud-docs.spreadsheets",{username:1,_id:1}) //使用一個分片鍵定義一個分片集合spreadsheets,根據用戶名進行切分 sh.getSiiblingDB("config").collections.findOne //查看集合列表 db.chunks.count //查看塊的個數 db.chunks.findOne //查看塊的信息 db.changelog.count(}what:"split"|) //查看塊切分日志 db.changelog.find({what:"moveChunk.commit"}).count //查看日志遷移記錄
4.分片的查詢與索引
(1)分片查詢類型-
針對性查詢:查詢包含分片鍵
-
全局查詢或分散/聚集查:查詢不包含分片鍵
-
查詢過程:通過分片鍵將查詢路由給指定分片,一旦到了某個分片上,由分片自行決定使用哪個索引來執行該查詢
(2)索引
每個分片都維護了自己的索引,當在分片集合上聲明索引時,每個分片都會為它那部分集合構建獨立的索引,每個分片上的分片集合都應該擁有相同的索引。
分片集合只允許在_id字段和分片鍵上添加唯一性索引,其他地方不行,因為這需要在分片間進行通信,實施起來很復雜。
當創建分片時,會根據分片鍵創建一個索引。
5.選擇分片鍵
(1)分片鍵是不可修改的、分片鍵的選擇非常重要(2)低效的分片鍵
-
分布性差:如使用BSON對象ID,那么會導致所有最新插入的文檔都會落到某個很小的連續范圍,無法分散插入
-
缺乏局部性:升序分片鍵有明確的方向,完全隨機的分片鍵則根本沒有方向。前者無法分散插入,后者插入分散,如使用MD5作為分片鍵
(3)理想的分片鍵
-
將插入數據均勻分布到各個分片上
-
保證CRUD操作能夠利用局部性 有足夠的粒度進行塊拆分
-
滿足這些要求的分片鍵通常由兩個字段組成,第一個是粗粒度的,第二個粒度較細
6.生產環境中的分片
(1)部署拓撲-
復制mongod:需要獨立的部署服務器
-
配置服務器:配置服務器不需要有自己的機器
根據不同的數據中心劃分
(2)最低要求
-
副本集每個成員,無論是完整的副本集節點還是仲裁節點,都需要放在不同的機器上 每個用于復制的副本集成員都需要有自己的機器
-
副本集仲裁節點很輕量級,和其他進程共用一臺機器即可
-
配置服務器也可以選擇與其他進程共用一臺機器
(3)配置的注意事項
需要估計集群大小,可使用以下命令對現有集合進行分片處理
sh.splitAt("cloud-docs.spreadsheets",{"username":"chen","_id":ObjectId("")}) //手動拆分塊 sh.moveChunk("cloud-docs.spreadsheets",{username:"chen"},"shardB") //手動將某分塊移至分片B db.runCommand({removeshard:"shard-1/arete:30100,arete:30101"}) //刪除分片 db.runCommand({moveprimary:"test",to:"shard-0-test-rs"}); //移動主分片
(4)備份分片集群
備份分片時需要停止均衡器
db.settings.update({_id:"ba;ancer"},{$set:{stopped:true},true}); sh.setBalancerState(false); //停止均衡器,此時均衡器將進行最后一輪均衡 db.locks.find({_id:"balancer"}); sh.isBalancerRunning; //查看均衡器狀態,任何狀態大于0 的狀態值都說明均衡器仍在進行中
八、部署與管理
1.部署
(1)部署架構使用64位機器、32位機器會制約mongodb的內存,使其最大值為1.5GB
(2)cpumongodb 只有當索引和工作集都可放入內存時,才會遇到CPU瓶頸,CPU在mongodb使用中的作用是用來檢索數據,如果看到CPU使用飽和的情況,可以通過查詢慢查詢日志,排查是不是查詢的問題導致的,如果是可以通過添加索引來解決問題
mongodb寫入數據時會使用到CPU,但是mongodb寫入時間一次只用到一個核,如果有頻繁的寫入行為,可以通過分片來解決這個問題(3)內存
大內存是mongodb的保障,如果工作集大小超過內存,將會導致性能下降,因為這將會增加數據加載入內存的動作
(4)硬盤
mongodb默認每60s會與磁盤強制同步一次,稱為后臺刷新,會產生I/O操作。在重啟時mongodb會將磁盤里面的數據加載至內存,高速磁盤將會減少同步的時間
(5)文件系統
使用ext4 和 xfs 文件系統
禁用最后訪問時間
vim /etc/fstab
(6)文件描述符
linux 默認文件描述符是1024,需要大額度的提升這個額度
(7)時鐘
mongodb各個節點服務器之間使用ntp服務器
2.安全
(1)綁定IP啟動時使用 - -bind_ip 命令
(2)身份驗證
啟動時使用 - -auth 命令
db.addUser("","",true) //創建用戶,最后一個參數指定是否只讀
(3)副本集身份認證
使用keyFile,注意keyFile文件的權限必須是600,不然會啟動不起來
3.數據的導入與導出
mongoimport mongoexport
4.服務器配置
(1)拓撲結構搭建副本集至少需要兩個節點,其中仲裁結點不需要有自己的服務器
(2)Journaling日志寫數據時會先寫入日志,而此時的數據也不是直接寫入硬盤,而是寫入內存
但是Journaling日志會消耗內存,所以可以在主庫上面關閉,在從庫上面啟動
可以單獨為Journaling日志使用一塊固態硬盤
在插入時,可以通過驅動確保Journaling插入后再反饋,但是會非常影響性能。
5.日志
logpath 選項指定日志存儲地址-vvvvv 選項(v越多,輸出越詳細)
db.runCommand({logrotare:1}) 開啟滾動日志
6.數據庫監控命令
(1)serverStatus-
globalLock 表示服務器花在寫鎖上面的總時間
-
mem顯示了如何使用內存
-
bits 表明這臺機器的位長
-
resident 表示占用物理內存數量
-
virtual 表示使用的虛擬內存
(2)top
(3)db.currentOp
7.mongostat
動態展示mongodb活動數據
8.web控制臺
占用當前mongodb監聽端口往上1000號的端口
9.備份與恢復
(1)mongodump把數據庫內容導出成BSON文件,而mongorestore能讀取并還原這些文件
(2)mongorestore
把導出的BSON文件還原到數據庫
(3)備份原始數據文件可以這么做,但是,操作之前需要進行鎖庫處理db.runCommand({fsync:1,lock:true})
db.$cmd.sys.unlock.findOne
請求解鎖操作,但是數據庫不會立刻解鎖,需要使用db.currentOp
驗證。
10.壓緊與修復
(1)修復mongd --repair
修復所有數據庫
db.runCommand({repairDatabase:1})
修復單個數據庫
修復就是根據Jourling文件讀取和重寫所有數據文件并重建各個索引(2)壓緊
db.spreadsheets.reIndex //重建索引 db.runCommand({compact:"spreadsheets"})
壓緊,會重寫數據文件,并重建集合的全部索引,需要停機或者在從庫上面運行,如果需要在主庫上面運行,需要添加force參數 保證加寫鎖。
11.性能調優
(1)監控磁盤狀態IOStat
(2)為提升性能檢查索引和查詢
總的來說,掃描盡可能少的文檔。
保證沒有冗余的索引,冗余的索引會占用磁盤空間、消耗更多的內存,在每次寫入時還需做更多工作
(3)添加內存
db.stats //查看數據庫數據占用大小狀態
dataSize 數據大小 和 indexSize 索引大小,如果兩者的和大于內存,那么將會影響性能。
storageSize超過dataSize 數據大小 兩倍以上,就會因磁盤碎片而影響性能,需要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