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會聽到小伙伴,吐槽自己的現任或前任直接主管。隨著工作時間和經驗的增長,每每看到這種吐槽,我就會反思,假設有一天我是那位被吐槽的主管,我就一定能做的更好嗎?

圖片來自 Pexels
如果自己不敢 Say Yes,那反倒說明自己的火候不到,一定還有哪部分欠缺,但它具體是什么呢?
剛好最近在學習“寧向東的管理學課”,今天我也試著通過四象限圖表,來結構化的展示下我對 Leader 類型分類的理解,什么樣才是一個好 Leader。
什么樣才是一個好 Leader
我認為,在一般的下屬眼中,Leader 可分為以下四個象限:

“值得跟”的 Leader(1 象限):
- 這是對一個 Leader,最高的評價。
- 大部分下屬(排除個別狗腿子下屬),從心里愿意跟著這位老板,認為“跟著他有肉吃”:事情能做成,能力能成長,物質能回報。
- 這個象限的 Leader,其本身也一定會散發著某些特殊人格特點,且他們往往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
- 不打嘴炮,能以身作則;情商不會差,能籠絡好人心;能夠平衡好業務 KPI 及關注下屬職業成長;有獨立的業務和技術見解;能為團隊謀到正確的出路;不一味的打雞血鼓勵加班,Smart Work not Hard Work。
“靠得住”的Leader(4 象限):
- 這種是常見的,較好的老板,一個字,“穩”!
- 畢竟人到中年,以及某些客觀原因,不可能所有的 Leader 都是上圖第 1 象限的那種,都是人中龍鳳。
- 普通主管是大多數,工作勤勤懇懇,不打雞血,不吹牛逼,有職業素養,具備自己一套工程、業務、管理方法論的 Leader,已經是很“穩”的主管了。
- 這樣的老板,會踏踏實實帶著大家做事。在團隊齊心協力的努力下,結果往往不會太糟,所以物質回報也還 OK。
不過這種 Leader 身上的個人魅力或職場魅力,相對會弱一些,所以他對下面的人的未來成長的正向影響因子也相對有限。
“畫大餅”的 Leader(2 象限):
- 這種老板,理論能力強,且有獨立認知,但下屬不一定買他的賬。
- 他常能把 3 年后的業務藍圖都規劃好了,也不能說他說的不對,畢竟有些說的也挺有道理,且無法證偽,但是說的那些東西,總是不怎么容易落地。所以下面的人干活也比較懵逼,缺乏方向感和 KPI 量化指導。
- 他常低估,一線干活的員工所遇到問題的復雜性及解決時間。而且喜歡拔高業務價值,導致“上面”對這個團隊預期偏高,所以稍有不順利,反倒是促成了“畫大餅”的現象。
- 跟著愛“畫大餅”的 Leader,下面的人往往身體比較累,因為需要通過肉體的加班,去彌補老板向上匯報,畫出來的那張“大餅”。但是也有例外,因為能超出預期的結果,往往也都是難啃的骨頭,不能一棒子拍死這類“夢想型”主管。
“被吐槽” 的 Leader(3 象限):
- 這種老板既不得民心,業務往往也拿不到好結果,而且通常情商都不高。
- 作為 Leader,如果得不到下屬的內心認可,往往說明他在組織管理、業務管理、情商管理、下屬職業晉升培養管理、團隊發展規劃管理等“多個方面”做的不好,所以才引得下屬在工作之外對其吐槽。
- 跟著“被吐槽”的 Leader,下面的人往往心比較累,因為所有被安排的事情,做起來都是那么不痛快,但是誰讓自己要匯報給他,還得違心的“跪舔”,所以有機會還是趁早換坑。
“值得跟”絕對是對一個 Leader 最高的贊揚
上面 4 種 Leader 類型,是從對“個人未來發展”和對“社會性投入回報”兩個層面來拆解的。
現在職場人,大家都想有良好的職業發展,但也請領導別總打嘴炮,該有的物質落地還是要有的,聰明的領導,會配合著短期和長期回報組合著來。
另外,能躬行實踐,肚子里有貨,有認知深度,且在有了家庭后還能平衡好工作與生活的 Leader,真的不多見。
Leader 也是人,大多數更是普通人,如果工作投入的多了,自然家里照顧少,如果家里照顧的多了,自然會借用公司的職能杠桿,讓下面人去多干一些,這些都需要主管智慧的平衡。
所以通常情況下,Leader 也確實不好做,所以如果自己能遇到好領導,請珍惜,多向他學習,不管是工作方式、還是生活平衡、還是情商處事。
對于想尋找值得“跟隨”的好老板的小伙伴,我建議是,第 1 象限最優,其次是第 4 象限,再次是第 2 象限,最后是第 3 象限。
如果跟著一個第 3 象限的領導,請努力嘗試更換到第 2 或第 3 象限的領導,第 1 象限的則可遇不可求,沒遇到之前請努力提高自身,沒有好坑,那就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好蘿卜。
組織發展的必然性
記得前些年看到帖子,“在基礎薪資一樣的情況下,畢業生應該進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或創業公司”,記得那時候兩種觀點都有自己的一些理由,無非就是大公司去了是擰螺絲,小公司則可以學習更多知識,讓自己快速成長。
當時我的觀點是,各有各的好,核心重點是應該注重提高自身,不要糾結,都可以水到渠成。
但是時至今日,我對這個問題,越來越有了更明確的答案,因為想清楚了,我現在的建議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請選擇進大公司”。
對于出入職場的人,如果能進入大公司,崗位職責和從屬領導關系一般會比較明確,雖然不能讓你像創業公司一樣十八般武藝樣樣熟悉。
但是由于公司具備完整的通識培訓,且會在特定領域,讓你重復性的鍛煉某些必須的技能。
重復事情做的多了,復利作用就會出現,自然會產生一些衍生能力的提高,大廠沉淀的那些在各種社會光圈背后的道理,慢慢的就會被自己悟出來。
而且在整體的工作方式和業務理解上,大廠也會提供一個良好且穩定的成長環境。
這對青壯年的新人來說,這樣的陽光和土壤,遠比如何能在短時間拿到什么果實(工資、晉升、名頭)更重要。雖然大廠現在越來越不好進,但機會還是有的。
努力成為一名"值得跟"的 Leader
組織業務考核主管的,是 KPI,而員工心里考核主管的,則是口碑。口碑里會流露出心底是否服他。
所以好口碑的主管具備哪些特點呢?這些特質自己是否可以提前提高?不妨拿鏡子對比自己現在的水平:
- 下面的人服你:在業務能力水平、管理水平上,“服”這個主管。
- 上面的人器重你:更上級的領導,認可該主管的工作結果,所以跟著他的人自然“有肉吃”,如果跟著他的人,持續有肉吃,那么離“值得跟”就更進一步了。
- 在同級 Leader 中,有獨立的人格特質:個人自律(身體力行),情商高(辦事漂亮,能合理的分配 KPI),能有效引領團隊拿到業務結果(不靠無腦加班提高團隊績效)。
- 具備獨立的思考認知能力:有自己的認知方法論,生活方法論,被團隊認可的價值觀,明確的人生規劃,能給年輕人解惑職業問題并幫助下屬晉升成長
工作這些年,我在阿里的歷任直接主管已經不下 10 位了,打過交道的主管就更多了。
他們每個人的處事方式和行為水平,就像一面面鏡子和對照表,在校正和指導我,幫助我對職場系統進一步定位理解和完善。
未雨綢繆,提前豐富自己的能力矩陣,早晚有一天,大家都會被組織,賦予管理某一塊業務的職責,那時,各位就都會增加一個新的職業頭銜“Leader”。
少些吐槽,多些精進,始終并持續關注自身的不斷成長,選擇性忽視那些“即使吐槽但也沒用”的精力浪費。
理解好一個 Leader 對組織的意義,對業務的意義,對下屬的意義,努力成為一名有好口碑的 Leader,并最終成為一名“值得跟”的 L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