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有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在技術與思想飛速進步的今天,這一故老相傳的道理早已不再適用。
2009年至今的10個年頭里,不斷發展的新媒體技術裹挾著整個媒體領域不斷迭代,也不斷刷新著8億多網民的認知:媒體江湖從報紙、電視唯我獨尊的漫長時代,迅速過渡到大新聞網站短暫的一統,隨即成千上萬的自媒體開始群雄逐鹿……
變革前所未有地集中而迅速,激發了整個行業極大的熱情,但有的大潮來得迅猛,卻也退得果斷。比如門戶網站,短短數年,已淪為年輕人眼中的傳統媒體;又如突然爆火的各路自媒體,大量公號靠著數篇爆款文章一炮而紅后,便逐漸坐吃山空,只能靠“洗稿”,甚至是偽造新聞、流量造假來茍延殘喘。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的機構媒體從新媒體發展初期的排斥、害怕新媒體技術,變為主動擁抱新技術,語言表達風格也鳥槍換炮,逐漸從論文式的長篇大論,開始變得活潑幽默起來。比如新華社廣受好評的“剛剛體”,已成為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傳播轉型的典范;再如每日經濟新聞針對垃圾分類這一熱點事件拍攝的短視頻,在微博、微信等各個端口獲得的總點擊量上億,這也成為在傳播方式上積極進取的典范。
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金。風云10年,滌蕩10年,人們驚奇地發現,10年后,站在新媒體業頂端的,仍然是曾經那些熟悉的機構媒體面孔,或者出自傳統媒體的那些精英。
我們看到,人民日報、每日經濟新聞這些機構媒體,在融媒體時代,無論是直播、短視頻、音頻還是圖文報道,都做得風生水起。對于傳統電視臺來講,玩轉直播、短視頻應是優勢,但在他們哀嘆觀眾不斷流失的時候,人民日報、新華社已在抖音上分別擁有3000萬+和近1300萬+粉絲。
我們看到,王者終會歸來:人民日報的新浪微博以9000萬+的粉絲穩居媒體榜首,央視新聞、新華視點分別以8500萬+和7100萬+的粉絲量緊隨其后。傳統紙媒時代的王者,新媒體時代依然是輿論界的領袖。按2018年新浪微博統計數據,人民日報平均單條微博閱讀量493萬,互動量(轉評贊)高達1.8萬次。每日經濟新聞微博作為財經第一大V,日均閱讀達到4000萬+,單日最高閱讀達1億+,單日互動30萬+。
4000萬粉絲,在高光數據背后,是每日經濟新聞整整10年的不懈耕耘。
10年很短,媒體業變革的大潮一浪接一浪;10年又很長,每經微博在漫長的10年后,獲得了4000萬粉絲的認同。10年來,每經堅持原創,在最快最短的時間內,奉上第一手的財經資訊,并讓用戶參與進來,一起“追”新聞,讓4000萬粉絲找到了一種歸屬感。
在10年的媒體變遷中,報紙、電視、廣播已然不再分家,這已是一個融媒體時代。而融媒體時代,媒體之間的競爭顯然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長跑。
在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的當下,新媒體競爭已經進入下半場,在新興媒體人才儲備不足、原創激情消失、丑聞不斷等弊端不斷顯現的襯托下,人民日報、新華社、每日經濟新聞等頭部媒體,依靠強大的內容原創隊伍,秉持專業的新聞精神,在擁抱并掌握新媒體技術之后,逆勢而上,逐漸重新獲得了越來越多年輕用戶的喜愛。
“咬定青山不放松”,在融媒體時代,只要傳統的機構媒體堅持以“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導向,那么“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能傲立潮頭不倒。
像每日經濟新聞這樣的傳統媒體,正在媒體轉型的大潮中通過“變與不變”,來書寫自己新的歷史——變的是傳播的方式:以更新更快更接地氣的信息傳播服務于讀者;不變的是媒體初心,是媒體公信力,是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感。
但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新媒體技術興起初期,一片唱衰傳統媒體的聲音言猶在耳。如今,4000萬粉絲的突破,只能說是每經的小勝,是機構媒體再領行業風騷邁出的一小步。未來融媒體的發展,要實現全員全效,全程全息的競爭,相信憑借深厚的實力、專業的精神、靈活的技術手段,機構媒體必將涌現更多優秀作品,長領媒體行業之風騷。
每經評論員 易啟江 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