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營的本質是什么?
運營的核心本質,也可以說是底層邏輯:“滿足目標用戶‘以為的’那些需求”,在這里可以拆分成三部分:目標用戶、“以為的”、滿足需求。

基本上全部工作都要從這三塊入手,我們拆分成更詳細的運營工種下面逐個進行介紹:
1.目標用戶
即找到那些目標用戶群體。
這屬于用戶運營的一部分工作,如用戶分析、調研等,確定“什么是目標用戶”;而渠道運營,市場推廣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確定之后進行推廣,也就是“找到那些目標用戶”,
2.“以為的”
可以解釋為“用戶本來有但不自知,被運營激化后的”,注意,這里是有而不自知,并非沒有,因為沒有的話是無論如何無法激發的。
比如你不可能給一個光頭售賣洗發水,只有有而不自知才可以想辦法激發,如光頭的人換成脫發的人,可以主打生發的點,還是可以賣的。
也可以理解為比“產品運營”更深層次的挖掘潛在需求,如果想做好的話,需要深入人心了解用戶需求及心理。
甚至是挖掘人性的弱點。結合馬洛斯需求與“七宗罪”: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淫欲和暴食,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適合的點。
馬洛斯五層需求:
1.生理需求(對食物、水、空氣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的需求);
3.社交需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系的需求);
4.尊重需求(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5.自我實現需求(發揮自身潛能,實現一定的目標)。
生理需求-利益引導;社交需求-社交引導;自我實現及尊重需求-炫耀型引導;
因此,這里是需要運營強介入的,大部分運營的工作,其實也是圍繞這個環節。
比如活動運營、電商運營、部分內容運營等。
用戶沒有購買的需求,通過運營優化(活動等),讓用戶產生購買的欲望(需求),引導購買,這基本是電商運營;
本身用戶對于某件事沒有自主觀點,通過內容(具有煽動性的)讓用戶開始關注,并產生討論的欲望(需求),這里可以算是內容運營,做的最好的案例當然是咪蒙啦;
本身用戶對產品沒有需求,通過拉新活動,如紅包,讓用戶開始下載使用產品。
3.滿足需求
這里的需求可以理解為常規需求,剛需,及可以稍微挖掘的需求。
更多是從功能性考慮,而第2點更多從用戶主觀性上考慮。以醫療行業舉例,一個生病在線掛號的用戶,后面可能也會產生在線購藥的需求,基本就算是這個范疇;
如果說一個在線掛號的用戶,產生購買保險或體檢的需求,基本可以算是第二類了。
這部分基本涵蓋了運營的常規工作。用戶運營、及產品運營的大部分工作都屬于這個階段。
(第2點與第3點之前,界限并不是很清晰或一成不變的,在工作中常常會互相轉變,至于如何鑒別,其實意義不大,此處介紹只是為了構建對運營本質的理解)

二、運營與產品相輔相成
文中所說的產品,其實不局限與App,而是廣義的產品,其定位更偏向于是運營的載體,比如一個小程序,一個發布內容的平臺等等都是產品。在運營過程中,有的產品是可以改變的(自主研發),有的產品是無法改變的(第三方內容平臺)。
但是,對于不可改變的產品,也只是技術方面無法迭代,而非產品本身無法合作。
三、以目標為導向的運營步驟拆解及策略
拉新的核心本質,是“找到目標用戶,滿足需求,引導其注冊使用”;
可以拆解為關鍵行動點:“找到目標用戶”、“滿足需求”,“引導其注冊使用”想要做拉新,無外乎從以上三點入手考慮。
1. 關于“找到”
這里的核心是“找到目標用戶”,又包括“質”和“量”兩點。
從“量”入手很好理解,無外乎是流量曝光等等。需要根據現有的運營方式具體分析,是否是在目前資源下,可曝光推廣的最大化?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需要盤點還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以擴大推廣及曝光量?
從“質”入手,是需要考慮目標用戶的精準度,如果在這個環節做擴大用戶池,需要考慮:
1.目前的渠道資源是否精準,滿足用戶畫像?如果在一個青少年聚集的平臺推廣母嬰類的產品,那顯然是不合適的。
2.考慮目標用戶的畫像,是否可以擴大目標用戶的范圍。
舉個例子,一款針對母嬰類的產品,是不是可以在孕婦群體中進行推廣,雖然說不是100%符合目標用戶,但是可能幾個月后會收獲大批的用戶。
這種屬于跟目標用戶有關聯的引流,還有純粹的“防水”,比如抖音前期定位是城市時尚青年,音樂結合視頻的新玩法,后期推廣逐漸走入基層,自然流量就大了很多。
所以在此環節制定運營策略,常見的是:
資源置換/爭取預算,擴大推廣效果/曝光量?
明確目標用戶畫像(產品早期),精準推廣
2. 關于“滿足需求”
這個環節的核心是滿足目標用戶的需求。想要在這個環節進行拉新,需要產品與運營的完美結合,產品上可以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拓展,而運營基本擴展用戶需求,主打上文所說的“以為的”這一點。

(1)廣度
拓展產品功能及定位,以此來拓展目標的用戶的范圍(流量池)。
如醫療服務類產品加入健康類功能,從而吸引大部分沒有醫療需求只有保健需求的用戶,最典型的就是平安好醫生啦,一面醫療一面健康,兩手都抓,自然日活也是十分可觀。
(2)深度
拓展周邊用戶的使用推薦率,說白了,就是一個目標用戶能不能帶來一堆目標用戶。
比較經典的案例,就是母嬰類產品親寶寶上,寶寶相冊分享給家人的功能,真的可以說是非常深入了。
筆者認為:很多產品上做社交可能也有這一層面的考慮吧。
當然,并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加入此類的功能,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適合的產品,可以從運營層面進行拓展。

(3)運營拓展
此處可以理解為運營中常見的“分享”,需要挖掘用戶潛在的需求了。我們可以根據產品定位、及用戶馬洛斯需求等。
策劃多種形式進行分享拉新,比如最常見各大外賣app的分享拿紅包活動,微信讀書的買一本書免費贈送一位好友的功能等等。
3. 關于“引導注冊使用”
在這一步,基本是屬于提升轉化率,主要問題是產品注冊流程是否簡單清晰,運營手段輔助引導注冊等,對于后者,在很多運營經驗貼中都有分析,在此不加贅述。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根據案例來看,如果想要做拉新,需要制定哪些運營策略。
案例分析:一個以主要面對母嬰群體,定期產出健康科普內容的微信公眾號(訂閱號),想要做拉新,可以有哪些方法呢?
我們根據以上的步驟來分析:
首先,如何找到“目標用戶”,運營策略有:
擴大推廣效果/曝光量:
花錢的方法有廣點通,自媒體聯盟、微信廣告等方式推廣(具體要看企業資源及預算);
不花錢的方法有資源置換互推、在各大母嬰類社區發帖(水軍)、微信小號(社群)拉人等。
擴大用戶目標范圍:
就是剛才文中所舉例的,是不是可以推一些孕產相關的內容,把這些準母嬰用戶吸引進來;
可以推些老年人關心的內容,把這些非母嬰用戶,但是幫助子女帶娃的用戶也吸引進來。
其次,如何“滿足需求”,這里我們的產品是公眾號,而產出的功能點則是內容。
運營策略有:
產出優質內容:
內容質量“產品”滿足需求的核心,對于如何優質的內容,感覺可以另寫一篇,本篇專注策略方向,因此這里不再多說。
強化內容分享引流:
根據上文所提的“產品廣度拓展”,已經在擴大目標用戶范圍中所提,因此內容引流主要是從產品的深度考慮,如果讓用戶把文章愿意分享出去?
其實也是上文所提的產品導向,更多從內容本身考慮:
干貨型:讓用戶覺得有價值,出于(學習的)考慮愿意分享;
“煽動”型:情緒飽滿,能引發讀者共鳴,代替ta說了自己想說的話,用戶分享后就是代自己發聲等;
獵奇型:內容表達了比較顛覆的觀點,讓用戶處于(好奇&炫耀)的心理,愿意分享。
以上幾種類型沒有明顯的界限劃分,最好的內容,當然是都兼備了。
定期活動分享引流:
因為公眾號屬于無法改變的產品(不支持自主改變產品功能),運營導向來做“分享”,更多是從活動上分享上考慮。
而結合微信正常的變化,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分享手段,比如在還未禁止誘導分享時的投票活動、分享領福利,后期由于大部分分享引導都禁止了,只能通過一些比較曲折的方式進行分享。
比如刷屏的社群海報活動,雖然不是直接引導關注公眾號,但處在微信生態內部,也是比較好的分享手段。
最后,對于公眾號來說,引導注冊使用其實就是引導關注啦。
因為這部分的流程非常簡單,就是用戶關注,在微信未禁止誘導關注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福利、虛擬獎品等吸引用戶關注后回復口令領取。
目前可能暫時行不通了,因此在此環節難以做太多的轉化,只是在文章中有頭部和底部動圖來提示用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