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還流傳下來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
尤其是民間俗語,經過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一些俗語仍然受用于現代。
而這些俗語的形成是舊社會時期,人們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而來的,風水玄學也不例外。
老話曾說:“白虎穿堂,家敗人亡”,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白虎指的又是什么?
其實現如今修建房子都會采用這句話,但許多人卻不知道其中的涵義。
風水玄學之說
風水玄學最早要追溯到原始時期,當時人們主要以狩獵為主。
也就是這一過程中,人們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了一些風水學,比如:避風雨、防火災等。
風水玄學的主要核心思想是要做到天人合一,以人為目的,通過天地作為考察對象,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風水學在我國應用非常廣泛,就連教育家、軍事家都把將其作為必須要掌握的知識。
并且,人們不僅用風水學來看墓地,還用在農業上,利用地勢知識來選取農業生產之地。
甚至人們還會用風水學,來修建房屋。
在風水玄學上,不但能夠判斷出房屋的走向、布局等有利于集旺運,還能規避掉房子忌諱的建筑格局。
只不過,后來有些遺賢術士卻將風水學用到了商業道路上,來騙取老百姓的錢財。
導致許多風水學得不到科學依據,遭到了人們的拋棄,從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什么叫做白虎
但是,現如今人們在建房子的時候,仍然會根據風水學來修建。
那么,前文提到的“白虎穿堂”中的白虎指的是什么呢?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左青龍,右白虎”這句話,其中白虎是我國四大神獸之一,寓意著威嚴、有氣魄、胸懷寬廣。
但在風水學上,白虎自然指的不是動物園中的老虎,而是星辰方位的一個代名詞。在方位上,指代的是“西”這一方向。
此外,在風水學中,還有這么一種說法“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即為東、西、南、北這四個方向,并且兩者之間具有牽制作用。
還有,此話指的是在修建房子的時候,最好的布局就是左右兩邊要有樹木和道路,前后分別要做到寬敞,這樣才是最好的居住環境。
何為白虎穿堂
但要是白虎穿堂了,則寓意著白虎脫離了青龍的牽制。
那么右邊的房屋就會出現一條空蕩蕩的過道,這樣不但破壞了房屋對稱式構造,還不符合建筑學的審美。
因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在建造房子的時候,都非常講究坐北朝南,倘若不是根據這個方位來建造,極易出現“白虎穿堂”的情況。
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則意味著南北這兩邊要相通,人們通常會打造一條長廊來使得南北貫通。
但是,如果不是按照這一個格局來建造房屋,則就會出現東西貫通。
因此,白虎在風水學中代表的是西方向。
一旦白虎作為主要建筑方向,就會導致房子的前廳和后屋出現相通的現象,從而形成“白虎穿堂”這種不利于居住的環境。
而且,很多人在修建房子時,不僅要求左右兩邊要形成對稱之勢,還會特意把右邊的房子建得比左邊的要高一些。
即構成青龍壓制白虎的格局,這樣的房子才不會帶有煞氣。
同時,在建筑格局上,講究的是虛實結合,房間的虛與實一定要對稱,不能一邊空一邊虛,不但不符合建筑的布局,還會導致家庭關系變得不和睦。
古往今來,中國人都非常重視“家庭和睦”這一思想觀念。
因此,在修建房子時,一定要規避“白虎穿堂”這種建筑格局,必須要嚴格遵守風水中的要求去修建。
白虎穿堂的弊端
房子一旦出現“白虎穿堂”這種布局現象,房屋內會形成強烈的空氣對流,從而導致整個屋子的氣溫會比較低。
特別是到了冬天的時候,原本冬季就比較寒冷,都想居住在一個溫暖的房子里。
要是房屋出現了“白虎穿堂”,那么房屋的氣溫可能比外邊的還要低,不僅不適宜居住,還會對居住者的健康造成損害。
眾所周知,冬季是一個陰冷潮濕的季節,如果長時間在這種環境下居住,不但會使居住者的抵抗力有所下降,還極易誘發風濕、關節疼痛等疾病的發生。
尤其是在舊社會時期,無論是醫療技術還是設備等方面,都比較落后,而且生活也比較拮據。
如果居住在“白虎穿堂”的房屋里,身體一旦出現感冒、發燒等不良癥狀,無疑會增加家庭的重擔。
而且醫學技術也不發達,假設得了疑難重癥,恐怕還會因此喪失了性命,從而有了“家敗人亡”一說。
因此,在風水學上,“白虎穿堂”這一建筑格局自然遭到了拋棄。
總而言之,“白虎穿堂”是一種非常不好的建筑格局,不但會影響居住者的身體健康,還容易讓疾病找上門來,甚至還會出現要人命的現象。
同時,“白虎穿堂”還會影響家族的氣運,古往今來,人來特別重視氣運這一東西。
所以,人們在修建房子的時候,都會規避這種格局。
風水學的奧秘
盡管“白虎穿堂”這一說法有著風水玄學的影子,但在建造房子時,是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本來房屋的格局就與方位有關,整個房子一旦出現強烈的對流,就會影響居住環境。
并且在建筑學上,對于設計的美觀十分得講究。
此外,在風水玄學上,一些涉及到神鬼神話的東西,即便不去相信,但人們依然會對它抱有敬畏之心。
但是,對于風水學上的知識,我們不能盲目地吸收,一定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這樣才能將優良的中華文化給延續下去,讓世世代代都能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同時也能讓中華文化保持原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