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開菠蘿財經(kaiboluocaijing),作者 | 金玙璠、編輯 | 瑟曦,授權轉載發布。
年輕人玩梗的快樂,你想象不到。
從“奪筍吶”到“什么是快樂星球”,今年還沒過半,衍生自年輕人中的新“梗”已經遍布我們的社交平臺。
“梗”,在上一個世紀的說法是網絡用語、流行語,因為現在已經沒有網不網絡的差異,也不分絕對的主流與非主流,年輕人更習慣稱之為“梗”,善于“造梗”的人也越來越多。
人們樂此不疲地從熱播劇、熱門綜藝、經典作品中獲取靈感,加以創作運用傳播出去,讓它被更多網友翻來覆去“把玩”,引發一陣陣玩梗浪潮。在這個過程中,平臺居功甚偉,也坐收漁利。
盤點2020年TOP20爆梗,梳理今年到目前為止的出圈熱梗,我們試圖從一個個梗被挖掘、創作運用,到傳播出去、引發玩梗熱潮的整個周期分析出,年輕人中的梗文化發展到了什么階段?哪個平臺是造梗機器,哪個平臺擅長接梗、玩梗?
答案是,B站還是那個造梗機器,抖音不善原創但善接梗,不過今年,這樣的態勢正在發生改變。
B站:當之無愧的造梗圣地
要了解一個梗為什么能火,是怎么被創作出來的,我們不妨從去年戳中時代情緒的爆梗開始。
先從去年歲末不同版本的流行語盤點中尋找樣本,開菠蘿財經從《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的“2020年十大流行語”和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中,挑選出了八個被網友玩到出圈的爆梗:后浪,奧利給,打工人,內卷,凡爾賽文學,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好家伙,集美。
再結合百度搜索指數,篩出了另外十二個爆梗:淡黃的長裙,爺青回,有內味了,干飯人,社死,網抑云,黑人抬棺,那么普通卻那么自信,小丑竟是我自己,一起爬山嗎,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年輕人不講武德、耗子尾汁。
在這組2020年TOP20爆梗中,有綜藝梗“淡黃的長裙”,電視劇梗“一起爬山嗎”,脫口秀梗“普卻信”,音樂梗“網抑云”,還有一系列和熱搜脫不開關系的微博梗,比如“內卷”、“凡爾賽文學”、“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社死”,以及表情包梗,“小丑竟是我自己”、“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和出處不明的“好家伙”。
我們發現,在造梗這件事上,B站、微博、抖音的貢獻率并不相同,B站(5梗)因為25%的命中率成為“造梗王”,微博拿下4梗,抖音“提名”2梗。
5梗的成績,是如何被UP主和網友創造出來的?
“后浪”,源于B站在2020年五四青年節推出的《后浪》宣傳片。視頻呈現出的年輕人享受著時代的豐盛,把握住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但充滿優越感的青年形象引發廣泛熱議,不少網友表示,2019年還是垮掉的一代,2020年就被禮贊成后浪,這一波口號讓許多年輕人調侃稱“要退出浪籍”,但無法阻擋“后浪”成為當下年輕一代的代名詞。
《后浪》走紅時,不少視頻創作者使用相似的形式、文案和拍攝剪輯手法進行改編二次創作,其中就包括高喊著“奧利給”的快手宣傳片《看見》。相比高規格的“后浪”,《看見》中呈現的是更接地氣的平凡大眾的形象,低姿態的“奧利給”反而收獲了不少好評。
這聲魔性的“奧利給”出自黃春生,原本是快手視頻創作者,從2019年1月開始用“朝陽冬泳怪鴿”賬號更新視頻,風格走的是獵奇向,比如在泥里打滾、模仿動物的姿勢走路,但遲遲沒火。
直到同年5月,有用戶把他表情夸張、聲音激動地說著,“無論我們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要怕,微笑著面對它;消除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對恐懼,堅持才是勝利。加油,奧利給!”的視頻搬到B站,一炮而紅,被年輕人模仿、二次創作,“奧利給”這個梗迅速出圈。
和“奧力給”式的鼓勵話語異曲同工的還有“早安,打工人”。這句話最早出自網紅“抽象帶籃子”之手,大專學歷的他善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故意吹捧自己打工人的身份,經典語錄還有“帶(大)專人,帶專魂、帶專都是人上人”以及“985、211最后還不是大專生的打工仔”。
去年9月末,B站的帶籃子個人專區突然出現多條以“早安,打工人!”為主題的視頻。視頻中,帶籃子對著鏡頭高喊:“有人相愛,有人分開,有人夜里看海,有人八九個鬧鐘都醒不來。早安,打工人!”“朋友們,累嗎?累就對了,舒服是留給有錢人的。早安,打工人!”等土味勵志口號。從這時起,“社畜”又多了一個稱號。
來源 / B站up主三Lu有毒
“爺青回”這個詞對應的是爺青結,完整版是“爺的青春結束/回來了”,既有年輕人對于被迫成長的時代情緒的回應,也表達了對青春時期經典事物重現的一種感慨。這個梗最早出自LPL(英雄聯盟)圈子,最終是被B站用戶發揚光大。過去一年,在B站彈幕出現了540多萬次,成為B站2020年度彈幕冠軍。
以上四個爆梗制造于B站,還有另外一個梗應該歸功于B站鬼畜區UP主的二次創作。
年輕人不講武德、耗子尾汁(好自為之),這個梗出自“功夫大師”“嘴炮之王”馬保國大師的發言,他在抖音視頻中痛斥兩個年輕人在和他比試的時候,偷襲他這個69歲的老人:“年輕人不講武德、你們好自為之。”當這段素材開始在B站流傳,“年輕人不講武德”的梗才得以走紅。網友們多以這句話嘲諷那些輸不起、企圖站在道德制高點為自己挽回臉面的人。
B站游戲UP主小吐告訴開菠蘿財經,自己原本主要在抖音運營解說游戲的賬號,后被一位在MCN工作的朋友提醒,“提前轉戰B站吧”,于是,從去年上半年轉到B站,特意在每個視頻中加入原創梗或改造梗。“沒有技巧,就是多想多用,多重復”,小吐稱,自己在B站更新,是希望離鬼畜區的大神更近一步。他打了個比方,就像你想被星探發現,就要經常出沒在三里屯。
因為B站有彈幕和鬼畜加持,原來又是二次元社區,造梗、刷梗的人自然比其他平臺要多一些,不止一位UP主在視頻中稱,B站是造梗圣地。
抖音:從默默接梗到上場造梗
今年以來,小吐有點后悔早早離開抖音了,“現在發源于B站的梗越來越少了”。他發現,新梗不是外網的就是抖音的。
但負責某社區產品運營的元元直言“duck不必(這么說)”。他認為隨著不同圈層的人進入B站,B站的造梗能力沒有減弱,而是梗的多元性有所提升。與此同時,一些B站老用戶開始不滿B站造新梗的能力,他認為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梗沒有之前好玩了”,說到底,是一個梗懂的人多了,也就無法體現獨有的圈層文化了,這就是流行文化與亞文化之間的趨同與矛盾。
整體而言,他表示,B站造梗的能力毋庸置疑,只是像抖音這樣的平臺也開始會玩了,從默默接梗到上場造梗。
從某種程度上看,這個趨勢從去年就開始了。
抖音在2020年TOP20爆梗中“提名”2梗:
“干飯人“的梗最早出自抖音博主“詩書達禮之山人”的視頻,他每次拍視頻時,手里總會拿一個飯碗,開始吃飯前會說一句‘干飯了干飯了’,隨后“干飯人”一詞便走紅網絡,用以形容對待美食的熱情,一般指奮力吃飯的人。
另外1梗是抖音參與創作的“黑人抬棺”。這是指黑人抬著棺材跳舞的視頻,很早以前在網絡上就出現了,但去年因為視頻被轉到了抖音,被網友們加上了富有節奏的音樂,一下就火了起來。
造梗不多,但抖音的接梗能力拔群。
以“奧利給”為例,這個產自快手、火在B站的梗,傳播度最廣的地方反而是抖音。快手上“奧利給”話題下的視頻有3億播放,B站上“奧利給”頻道共有9.7億播放,到了抖音上,同名話題產生了24.2億播放,不論是這個梗相關的話題多樣性和流量,都吊打其他平臺。
在快手、B站、抖音
“奧利給”話題的播放量差異巨大
再看“淡黃的長裙”,在“綜藝女孩”最常用的微博,相關話題熱度最高的是“淡黃的長裙 蓬松的頭發”,閱讀為8.7億,而同樣的話題在抖音已經有14.4億播放。
接梗能力強,必須歸功于抖音接梗的低門檻設置。如果是一個沒有任何剪輯技術的用戶,在B站上跟一條梗,一般是發條彈幕到公屏上,而在抖音,打開“拍同款”,就可以拍攝同款BGM音樂短視頻;點擊“立即參與”按鈕,即可給自己的視頻打上熱門話題的標簽,參與二次創作。
今年以來,抖音的造梗能力也在蓄勢爆發中,不少出圈梗都源自抖音。
相信很多人都被“高情商、低情商”的對比梗圖刷屏過,這個梗來自抖音上一個名為“惠子說情感”的賬號,產出了“高情商和低情商是怎么說話的”一系列視頻。由于視頻過于一本正經、卻又有些陰陽怪氣而火,又因為簡單地P圖就能盡情發揮文案創作欲望,仿佛什么事情都可以套進去,該視頻截圖模板被做成各式表情包,在中文互聯網遍地開花。
奪筍吶,是“多損啊”的東北口音,常見于各種小品,今年因為抖音主播“迷人的郭老師”而火,并衍生出新梗——山上的筍都被你們奪完了。
“就是玩兒”,又是一個能夠打開網友創作靈感的梗,現在是抖音上最火的一種氣人句式,出自抖音視頻作者“宋富貴”創作的一系列搞笑視頻。這個梗的精髓是用理直氣壯的口氣說出一般人不會做出的事,后來被大家瘋狂玩梗,例如,“有飯我不吃,我就餓著,哎,就是玩兒”。
今年4月初,“什么是快樂星球?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快樂星球的話,我現在就帶你研究!”讓整個互聯網掀起了一股快樂星球風。
該梗出自電視劇《快樂星球5》第五集中的一首插曲,是時代少年團隊長馬嘉祺小時候演唱的,當時的劇情是,他用這首歌為同學們激情揭秘“什么是快手星球”。由于這首RAP過于魔性洗腦,屬于聽起來沒踩準節奏,但又好像在節奏內的說唱。網友們紛紛表示,聽完滿腦子都是高潮這句,“什么是快樂星球?”但這個梗最早由抖音達人“哦吼小閃電”“魔性”演唱,旋即引發了全網再創作熱潮。
“照這個趨勢下去,2021年度,可能抖音就是爆梗王了。”元元預測。
造不造梗不重要
能玩梗才是硬道理?
說到底,梗的本質是什么,對于平臺而言又意味著什么?
元元這樣總結,一個好的梗,就像好的函數,結構清晰,邏輯分明,要有足夠的適用性和可擴展性,比如“打工人”“奇怪的只是又增加了”“小丑竟是我自己”都屬于這類。
而一個平臺上創作者和網友的造梗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該平臺對創作者的吸引力。
一個月前(今年3月20日),小吐從新聞上看到B站發布了“造梗計劃”,簡單說,是一個平臺攜手品牌與UP主一起造出“品牌梗”的計劃。
可見,強化“造梗”已經是B站的官方行為了。“雖然我離產出出圈梗還早著呢,但也希望有一天能恰到飯。”他對開菠蘿財經表示。
梗是造出來的,更是復制出來的。
1976年,英國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就把基因和梗聯系在了一起。這兩個概念雖然看上去不相關,但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共同點,那就是復制。他在《自私的基因》中仿照基因創造了一個新詞“模因”。可以把它理解成文化基因,梗、流行語、表情包等都算在內。
而梗最大的意義就是重復,對于一個梗而言,復制是行為也是意義,和基因、病毒一樣,目標是通過復制和模仿實現自己的傳播和擴散。到最后,傳播最廣,在人群中復制率最高的,就成了出圈梗、爆梗。
換言之,于玩梗的我們而言,一個梗產自哪個平臺不重要,不止一位用戶表示,現在的互聯網社區逐漸趨同。“大多數年輕人對社區的忠誠度也沒有那么高。”元元稱,除非有自己絕對的主場領地。
玩梗愛好者雷丫對開菠蘿財經表示,自己在微博、抖音、B站以及其他平臺都會玩梗,有些梗玩著玩著也搞不清“原產地”是哪里了。“在微博,會發一些二次創作或跟風的文字梗、表情包梗,在B站只是跟風在彈幕玩梗,在抖音,會在視頻里用BGM梗。”
而于產梗、傳播梗的平臺而言,一個梗是不是平臺自生自長的不重要,本質是把一個個梗為自己所用,讓大家玩起來。這就是涉及到“到底是什么讓人們這么喜歡玩梗?”的問題了。
雷丫調侃說,自己玩梗不是為了別的,就是告訴不同圈子的朋友:我消費了當下的流行話題,跟上了潮流節奏。這時候,梗就成了一個工具,而平臺需要看懂被梗重塑社交關系的年輕用戶,需要做的是“搭好梯子”。
在這方面,抖音深諳其道。“把工具做得足夠低門檻,推薦算法也為之服務,讓玩梗的用戶感覺到‘被看見’,快速建立起在一個社區的圈層和身份認同。”元元稱。
話說回來,玩梗,是一種文化消費,源頭是玩創意的生產者,但背后更是成千上萬玩復制的年輕人,平臺爭著造梗、接梗,爭的是內容創作者、有話語權的大V,更圖的是網友的時間、心智和注意力的貨幣化,這已經成為當代網民的一種全新的“支付方式”了。
*題圖來源于網絡。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小吐、元元、雷丫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