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今中國互聯網的兩極,騰訊與阿里被自然而然的拿來對比,從市值到利潤,從主營業務到投資收益,從員工收入到二馬的財富。但在這些可見的數據之外,有沒有能將兩家巨頭的底色差異一言以蔽之的概括?
在剛剛結束的2018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20周年視頻《河流》為我們提供了全新視角。片中騰訊自比“河流”,行萬里利萬物。如果騰訊似“水”,那么另一極的阿里是否如“火”?曾有人說馬化騰是水性,低調沉潛,入木三分;馬云是火性,高舉高打,氣勢如虹。這樣的水火隱喻是否恰當?騰訊與阿里的差異又是否僅是兩人性格的放大?
業務邏輯:涓涓細流與雷霆之火
有位廣告公司的朋友曾說:“服務騰訊一些成長中的業務線,很像服務創業公司,前期一般不會有大的營銷投入,所以得想好是否愿意陪跑。因為它也許是明天的微信,也許見不到明天的太陽。”
在騰訊,業務發展的邏輯是自下而上的生長,就如涓涓細流,成功的業務往往不論“出處”,是憑借天時地利人和最終自然匯聚成河。今天成為人們通訊必備的微信,及手游第一經典的王者榮耀,無不是由之前不被看好的“邊緣”部門做成的。反觀阿里,每一項業務的推進都如雷霆之火引爆的聲勢浩大的運動。無論是王堅做阿里云,還是張勇做天貓,無一不是先預見趨勢,戰略引導,再強力執行,拼死落地,最終得以成功。
當然,成功的背面是失敗。在騰訊,絕大部分失敗的業務會遵循市場規律,塵歸塵土歸土;而在阿里,無論生死都轟轟烈烈,一項業務的開展往往是以聲勢浩大的戰略發布會開始,此后便是不成功則成仁。如失敗,那便是自上而下推倒重來。曾經的“儲君”俞永福,在阿里大文娛的位置上落敗后,自己失了“太子”位,整個大文娛也是一番自上而下的換將。
然而,在阿里自上而下與騰訊自下而上的業務邏輯背后,是什么在發揮作用?騰訊的能力植根于連接,從狹義來看社交屬性極強,而社交的形態往往難于規劃。正如當年微信與微博的此消彼長,事前無人能夠預知,只有讓產品在市場上跑一跑才見分曉。而阿里骨子里的交易屬性則全然不同,可以做出預判和形態規劃,從淘寶十余年的經營可以看出,但凡新戰略的提出皆清晰,但凡落地皆需扎實。因此,業務邏輯是商業本質的延伸。
投資形式:自由流淌與聚薪成炬
美團與阿里決裂并投向騰訊的懷抱,這個曾經鬧得滿城風雨的互聯網風波,其核心是美團并不想向阿里交出控制權。王興不想退休,美團也還想姓美。看看被阿里收入囊中企業的創始人今何在,就會理解王興。口碑的李治國、高德的成從武都已離職,優酷的古永鏘、UC的俞永福都轉崗做投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而UCweb的創始人之一何小鵬也直接離職去創了業。
歸結起來,阿里的投資就像火,是把吸收來的力量聚在一起,要聚薪成炬。在這個過程中,必然發生凝聚和同化;騰訊的投資就如水,并不謀求對被投資公司的控制,而是讓其自由流淌。所以京東還是那個京東,美團還是那個美團,唯品會也還是那個唯品會。
但無論如火的阿里投資,還是似水的騰訊投資,其背后皆有邏輯。騰訊以社交起家,無論是QQ還是微信,都是天然聚集流量。社交軟件本身無法收費,在他們上面產生的流量只有輸送給其他企業,才能產生價值。因此,騰訊天然就要將他們輸送給京東、美團、滴滴、拼多多們……所以,歸根到底,連接不是騰訊冠冕堂皇的口號,而是他實實在在的商業模式,是創造商業價值的手段。
電商起家的阿里,其天貓、淘寶、螞蟻金服等均可通過交易直接產生商業價值。需要整個生態都符合自己的戰略規劃和節奏進行產業協同,吸取外界的流量為己所用,并最終在自己的平臺產生交易形成閉環。無論是收購UCweb、高德、還是投資微博、陌陌,都有這樣的內在邏輯。因此,騰訊天然需要輸出,阿里天然需要輸入,這一出一進,恰恰如水如火。
此次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宣布重點布局產業互聯網,其實是具有先天優勢的。撇開AI、云、大數據這些干貨不論,沒有誰比騰訊更懂用戶,也沒有誰比騰訊更懂如何獲取用戶,這對亟需進行互聯網升級的政府、企業而言其實是最為重要的。
企業文化:溫潤如水與風風火火
如果分別在阿里和騰訊坐電梯,會有全然不同的感受。
有阿里員工這樣描述:“我在支付寶大樓21樓辦公,每天中午如果我不逆乘電梯是下不了樓的——因為大家都逆行了,樓下的同事先坐向上的電梯上來后再下去。”這樣的情形在阿里習以為常,但在騰訊,專門有一個叫“瑞雪精神”的傳統——倡導不要逆乘電梯,要文明排隊等。馬化騰曾說:“騰訊就像一個大家庭,我們把每一位員工都當作這個家庭的一份子。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這里可以不用基本的公德禮儀,不遵守職業的規范,沒有行為的禁區。”
當然,曾經有人從騰訊跳槽到阿里,立馬發現馬化騰的“瑞雪”在阿里是無法生存的。“下午發點心水果,晚上發夜宵的時候,如果不飛奔過去搶的話,你只能聞著別人吃東西時那個香噴噴的味道,獨自默默的吞口水。”
見微知著,電梯和水果的故事背后是騰訊的謙謙君子和阿里的如狼似虎。騰訊內部相對少言寡語,低頭做事,只管專心的雕琢產品、代碼、設計稿。而阿里內部的口頭禪則是“生命在于折騰,不在折騰中崩潰,就在折騰中涅槃!”、“與其怕失敗,不如狠狠地失敗一次”、“不難,要你干嘛?”
再舉一例,阿里和騰訊都辦大學。阿里的湖畔大學是高舉高打,遍請名宿,而騰訊的青騰大學則低調發布,低調運營。這一切的背后,我們依然要回歸業務。阿里是交易產生價值,必須快速地攻城掠地,直面爭奪客戶且事關生死,所以必須目光如狼,行事如火,甚至以命相搏;而騰訊的業務基因里,是做的是關乎用戶感受的社交產品,自然要平心靜氣,謙和如水,如琢如磨。
最后,雖然很難評判水性騰訊與火性阿里孰優孰劣,但我們無法否認,正是這對水與火的成長和博弈,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天的互聯網格局,缺少任何一極,中國互聯網的故事都不會如此精彩。
【來源:藍鯨TMT網 作者:劉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