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告訴你,“石頭會產氧”,你是否認為是天方夜譚?
(圖片來自網絡)
氧氣是人類與動物呼吸的必需物質。早期地球大氣中幾乎沒有氧氣,直至第一次大氧化事件(24.5億–23.3億年前)之后,大氣中才開始有氧氣的積累,此后出現了真核生物等復雜生命。在過去的40多年時間里,大氣光化學反應一直被認為是早期地球初始氧的主要來源,其核心是水解離形成過氧化氫。
但近年的研究發現,大氣光化學反應產生的過氧化氫通量極低,不足以支持產氧光合作用進化等重要過程。因此,地球初始氧的起源是解譯地球宜居性演化與生命進化的關鍵。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何宏平團隊圍繞“地球初始氧的起源”這一關鍵問題,在模擬早期地球大氣環境下,采用同位素示蹤技術解剖了石英-水界面反應過程,揭示了地球初始氧的礦物起源——“石頭會產氧”。
硅酸鹽礦物-水界面反應生成H2O2的兩種機制
那么,石頭又是如何產氧的呢?
2021年,何宏平研究員團隊研究發現,在機械外力作用下,礦物-水界面反應可產生過氧化氫和羥基自由基等活性氧(ROS),并提出由此產生的非生物氧化劑觸發了產氧光合作用進化。
通過實驗,研究團隊發現,過氧化氫和氧氣中的氧原子主要源自礦物表面基團(過氧自由基),只有少量的過氧化氫源自水的解離,氧原子在礦物-水-大氣三相界面上發生快速交換。在機械外力作用下,硅酸鹽礦物-水界面可以不斷釋放活性氧,而且這種作用廣泛存在于風化剝蝕、河流沖刷、構造運動等地質過程中,構成了早期地球非生物氧化劑的重要來源。
早期地球礦物起源的ROS產生過程
這一重要發現顛覆了“地球初始氧來源于水分解”的傳統認識,揭示了礦物表面提供早期地球的初始氧。該成果及團隊的近期相關工作系統闡述了礦物-水界面反應的產氧機制及其在地球宜居性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這種非生物氧化劑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協同演化的一種內在動力。
該系列工作促進了人們對早期地球表面環境的認識從“均一的還原狀態”向“局部存在氧化環境”的轉變,并為生命起源理論和地外生命探測提供了重要啟示。礦物機械化學氧化劑導致的無機“氧綠洲”很有可能也存在于火星等其他類地行星上,產生適宜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化學梯度條件,對于探索火星生命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研究成果于3月20日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論文信息:Hongping He(何宏平)*,Xiao Wu(吳逍),Jianxi Zhu(朱建喜),Mang Lin(林莽),Ying Lv(呂瑛),Haiyang Xian(鮮海洋),Yiping Yang(楊宜坪),Xiaoju Lin(林梟舉),Shan Li(李珊),Yiliang Li(李一良),H. Henry Teng(滕輝),Mark H. Thiemens*, 2023. A mineral based origin of Earth's initial hydrogen peroxide and molecular oxyg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OI: 10.1073/pnas.2221984120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221984120
來源: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本賬號稿件默認開啟微信“快捷轉載”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其他渠道轉載請聯系 weibo@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