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界,有幾個茶葉的品類常常被沒有深入了解它們的茶友們搞混。
例如,安吉白茶,身為綠茶,卻有白茶之名,常被誤會是白茶;
大紅袍,因名中有一個“紅”字,及其茶湯顯紅,被誤認為紅茶。
同樣常常被搞混的,還有一度被誤會是綠茶的鐵觀音。
圖片源自網絡
那鐵觀音到底是什么茶呢?
我們都知道,六大茶類區分,是以其加工工藝與發酵程度作為標準。
綠茶的基本工藝:茶青 → 殺青 → 揉捻 → 干燥。
鐵觀音的基本工藝:茶青 → 做青 → 殺青 → 揉捻 → 干燥。
另外,綠茶與鐵觀音的殺青方式也不同。
綠茶的茶青方式可以分為:炒、烘、曬、晾。
鐵觀音按照殺青時間的不同分為:正味、消青、拖酸。
綠茶是不發酵的,紅茶是全發酵茶。
而鐵觀音是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青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烏龍茶。
圖片源自網絡
鐵觀音,漢族傳統名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原產于福建泉州市安溪縣西坪鎮,于1723-1735年被發現。
傳統鐵觀音外形緊結,成茶色澤鮮潤有光澤,香氣清幽細長,勝似幽蘭花香,湯色金黃明亮,香味獨具風格,稱為“觀音韻”。
90年代中后期,由臺灣引進“清香型”的做法,自此,傳統鐵觀音工藝發生重大改變。
簡化了工序,制茶的效率更高,這樣出來的鐵觀音稱為“正味”。
其外形更綠,茶湯的顏色也更綠,香氣高揚淡雅,兼具了綠茶之色與花茶之香。
圖片源自網絡
其后又發展出了“消青”和“拖酸”的做法。
消青:做青后的茶葉,把殺青時間延后,至第二天下午或是晚上再殺青。
拖酸:做青后的茶葉,將殺青的時間再度延后,至第三天上午再殺青。
消青鐵觀音,外形翠綠圓結,香氣高而明顯,滋味鮮爽濃郁,葉底鮮綠軟亮。
拖酸鐵觀音,外形墨綠油潤,色澤鮮活,香氣高揚鮮酸,嗅其葉底有明顯的酸味。
圖片源自網絡
現今,鐵觀音的口碑拉跨了不少,名茶的美譽可謂名存實亡。
一是市場的更新換代,新型工藝的興起,讓傳統工藝逐漸走下坡路。
二是茶葉市場的混亂,無良茶商的“以假亂真”,不只是鐵觀音,不少名茶深受影響。
價格極低的茶葉,肯定不會是好茶,但高價格也不一定能買到好茶。
新工藝也不能說不好,時代在發展,市場需求逐漸豐富。
有生產自有消費人群,相反,有消費人群,才會有大量生產。
圖片源自網絡
還是那句老話,茶無貴賤,不分尊卑。
不論傳統工藝還是新工藝,無雜味,喜歡的便是好茶。
我們期待著傳統工藝的復興,也支持新工藝的創新。
畢竟傳統工藝,也是經過前人的創新所得。
愿茶人們不忘初心,持匠心,制好茶。
在中國茶的歷史長河中,共同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