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進入新冠病毒低流行水平,近日多地宣布可檢測新冠抗體,不少市民對此很感興趣,新冠抗體是什么?有必要去檢測一下嗎?抗體里常見的檢測IgG和IgM有什么區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就此采訪相關專家求解。
兩種抗體有明顯區別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高曉東醫生告訴記者,新冠抗體IgG與IgM都屬于免疫球蛋白,對于病毒感染具有一定診斷意義。兩者有明顯區別,抗體IgM感染以后7天內就能產生,但相形之下抗體持續時間也較短,約為2-3周后就會轉為陰性。至于抗體IgG,感染后兩周內才會出現,持續時間也比較長(大多為數個月)。
需要指出的是,這兩個抗體其實并非新冠病毒的特異性抗體,包括類風關等疾病也可能導致指標升高,這意味著臨床存在一定假陽性。專家透露,目前我國確實有特異性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但僅限少數機構臨床研究所用。
不是抗體高免疫水平就高
不少人以為抗體水平高,就是免疫水平高,其實這樣的認知并不科學。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說,感染新冠病毒后會導致人體內相應抗體水平升高,接種疫苗后也會產生類似的反應,這種免疫反應通常會隨之時間而逐漸減弱,抗體水平逐步下降。但新冠抗體檢測只是統稱,其實種類繁多,有之前提及的抗體IgM、抗體IgG,有針對S蛋白、針對N蛋白的檢測,還有針對所有抗原產生的總抗體……檢測方法也各有不同。研究中,還可以專門針對原始毒株、奧密克戎毒株檢測專門的中和抗體水平,因此不是簡單說看抗體水平就能判斷是否免疫水平。
王新宇表示,一般來說,根據研究目的的不同,研究者會選用不同的檢測方法檢測不同的抗體水平,以反映專門針對某種病毒亞型的人群抗體水平,中和抗體水平檢測也可以用于免疫接種人群總體保護效果的評估。
記者獲悉,去年“大上海保衛戰”期間,本市曾針對定點醫療機構收治的部分感染者開展過抗體檢測。高曉東說,對于個體而言,抗體IgM要用于動態監測才更有意義。當IgM處于峰值時,意味著感染進展比較嚴重;當IgM回落時,感染放緩。
此次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已過,是否有必要人人都去做一下抗體檢測呢?專家一致認為,目前臨床開展的檢測新冠抗體對于個體來講,通常不能簡單作為是否會免于再次感染的依據,臨床價值相對有限,并不建議所有人都進行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