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首部《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發布。中國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推薦將我國成人高血壓診斷界值由≥140/90mmHg下調至≥130/80mmHg。這樣調整是出于怎樣的考慮?新增加的高血壓患者,需要吃藥嗎?醫療機構又將從診斷、評估、治療等方面做出怎樣的調整?《新聞1+1》邀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教授蔡軍,共同關注:高血壓診斷標準,為什么變了?
中國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
《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是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師協會等多個專業委員會聯合制定的指南,除了對高血壓診斷標準給出推薦,還進一步將高血壓分級簡化為兩級。這份專業的指南,究竟會對我國高血壓防治工作帶來什么改變?對于提升全民健康,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診斷為高血壓后,需要吃藥嗎?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教授 蔡軍:收縮壓在130至139mmHg,舒張壓在80至89mmHg的人群,按血壓水平分級屬于一級,其中大約有20%的高危人群需要采取藥物治療,大約4000萬人左右。對于其他的絕大部分人群,首先鼓勵的是適度運動、健康飲食、減壓、綜合的生活方式干預,這樣干預有助于血壓的降低,甚至有一部分患者的血壓能夠完全恢復正常。如果經過三個月到半年的生活方式管理,嚴格的執行后,血壓還是沒有降到130/80mmHg以下,就可以考慮為患者提供降壓藥物的干預和治療。
得了高血壓卻不愿吃藥,這事兒怎么看?賬該怎么算?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教授 蔡軍:這筆賬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從價格成本來看,通過醫保,目前降壓藥品一年的治療費用大概只需要幾十元到幾百元,而且患者服用的是通過了“4+7”一致性評價的優質國產藥。如果高血壓沒有嚴格控制好,出現了腦出血、腦梗,或者心肌梗死的情況,治療花費可能會是吃藥價格的幾百倍。從成本效益學上看,吃藥一定是獲益的。從生活質量上看,現在的藥品質量都非常好,副作用非常輕微,通過吃藥與遠期可能給我們帶來的心血管事件,包括腦出血、腦梗死、冠心病、腎功能不全等副作用相比,獲益是非常大的。
不同人群檢測血壓,該是怎樣的頻次?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教授 蔡軍:如果是<120/80mmHg的理想血壓,兩年左右測量一次就可以。如果已經成為高血壓患者,血壓≥130/80mmHg,就應該按照高血壓規范化管理要求去監測血壓。如果患者剛開始吃藥或者剛剛換藥,需要每天測量血壓,早上測量兩次,晚上睡覺之前再測兩次。如果血壓很平穩,吃藥之后也一直很穩定,那么一周至少要測量兩天到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