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途自駕、山地野營、騎行登山、攝影垂釣……當“走出去”成為社交新名片
戶外運動產業迎來“黃金十年”
本報記者 李國
閱讀提示
相較于觀賞性競技體育,以全民健身為核心的參與性體育,市場前景更加廣闊。戶外運動持續提升的參與率及消費力,令資本可進入性更高,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做大做強全民健身品牌。
日前,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國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超3萬億元及2035年成為體育強國的遠景目標。
規劃公布后,迅速帶動戶外運動概念股拉升,三夫戶外、力盛體育漲停,牧高笛、舒華體育、中體產業、探路者、萊英體育、金陵體育等當日漲超5%。
近年來,城市及周邊的戶外休閑、戶外運動項目大幅增長,郊外露營、城區騎行、公園夜跑等戶外項目熱度越來越高,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戶外運動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政策支持疊加經濟高速增長,將助推戶外體育產業鏈高速發展,迎來產業發展“黃金十年”。
戶外運動產業成新藍海
“今年是Keep參與‘雙11’的第5年,5年來,國內運動消費品賽道蓬勃發展。企業營收從3億元、6億元到8億多元,反映出民眾對于體育健身需求的增長。我們有幸見證了這些年中國體育產業的迅速崛起,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壯大。”Keep運動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黃海東興奮地說。
11月13日,記者來到位于重慶大足區的“龍水湖國際營地”,這里環境優美,露營設施齊備,全長14.9公里的環湖馬拉松彩色跑道,更像一條玉帶環繞10萬畝玉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營地負責人李莎告訴記者,該項目是地方政府推動自然資源向戶外運動開放,倡導低碳環保的戶外運動生活方式的一個縮影。營地建設兩年來,接待游客10多萬人,帶動周邊消費產值直線上升,深受社會各界贊譽。
據了解,截至2021年底,全國戶外運動參與人數超過4億,基本形成山水陸空全覆蓋的產品供給體系,登山、徒步、滑雪、皮劃艇、滑翔傘等一大批戶外運動項目蓬勃發展,涌現出形式多樣的線上線下產品。
連日來,火爆的購物節消費氛圍帶動了體育器材的熱銷。從智能呼啦圈到動感單車,從負重跑沙袋到瑜伽裝備,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00%。
“通過20多年摸索,國內體育裝備制造領域,但仍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把體育服務業作為拉動戶外產業發展的‘主引擎’,是包括重慶在內,許多地方謀求‘彎道超車’的核心思路。”西南大學體育學院黃曉靈教授說。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戶外運動相關企業達20.4萬家,與去年相比增長超過20%,僅今年1~10月新增注冊就超過3萬家,消費近1萬億元,吸納就業人數超過440萬。
“我們生產的飛盤和手套賣得很好,近三年公司年均業績增速達150%,去年銷售額已達6000萬元。”翼鯤飛盤創始人徐穎峰說。而在凱樂石總經理孔繁泳看來,我國戶外運動裝備已進入快速成長期,增長潛力巨大。“公司業績已連續兩年實現超過60%的增長。”孔繁泳介紹說,這兩年,公司戶外裝備出口額接近翻番。
新戶外玩法頻繁出圈
在重慶萬盛黑山谷飛行營地,每到周末節假日就會吸引眾多極限運動愛好者前來體驗低空滑翔傘,享受“飛一般的感覺”。如今,黑山谷飛行營地每年接待游客可達20000人次,到萬盛打卡體驗極限運動已經成為許多人的新選擇。
而在東巴戶外主理人張鈞看來,如今山地野營、騎行登山、陸沖滑板、飛盤槳板等昔日小眾運動早已在年輕人中普及開來。“戶外運動兩三人可成行,獨膽英雄也能玩,所以反而在過去幾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黑山谷飛行營地負責人吳志國告訴記者,萬盛魚子新區氣候舒適宜人、年可飛行時間長,發展低空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而低空滑翔傘創新了游客觀光體驗方式,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
“疫情之下,本地游、周邊游成為主流,戶外運動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尤其是精致露營、冰雪運動、飛盤等新興玩法的熱度持續高漲。”重慶體育運動研究所研究員李文建博士說,不同于傳統戶外運動對“專業”和“挑戰” 的極致追求,消費者越來越期望從中獲得休閑與社交的機會,參與人群呈現年輕化、城市化、女性化加深的趨勢。
作為純草根IP,“踢遍重慶”已舉辦社會足球賽事超過一萬場,參賽人次達到30萬以上。作為重慶市一家民間非營利社團機構,重慶優聯打造的“踢遍重慶”超級聯賽,通過“以賽帶游”的足球交流,實現了“足球+旅游”的立體融合。
重慶優聯公司負責人坦言,受制于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以及近年的經濟不振,社會足球一直受到生存的考驗,只有破圈和跨界才是社會足球發展的正確方向。“足球+旅游”的模式所帶來的城市營銷效應,其實遠大過了單個IP。
破除發展瓶頸
此次發布的規劃指出,當前我國戶外運動產業尚處于發展初期,還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環節。并提出推動自然資源向戶外運動開放,引導中小微戶外運動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提升戶外運動數字化、智慧化水平等要求。
重慶萬盛曾是老礦區,隨著煤炭的枯竭,轉型發展旅游業,一度效果并不明顯,但在近5年,當地把極限體育融入旅游景區,很快占據了優勢。以當地著名的奧陶紀項目為例,開放初期,全年門票收入只有760萬元,但隨著懸崖秋千、攀巖、蹦極、高空行走等項目相繼引入,門票收入快速暴漲到1億多元。
隨著“戶外露營+”成為新風尚,便攜式儲能產品近年來的市場熱度已經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態勢。
“帶著全家人出玩時,大容量的儲能設備很有必要。因為它能讓你實現做飯、研磨咖啡等需求,夏天還能帶起來一體空調,能為出行增加很多樂趣。”重慶戶外運動發燒友冉先生如是說。
當前,我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還存在一系列體制機制障礙,新技術助推戶外運動產品創新和場景拓展還不多。重慶工商大學莫遠明教授建議:“亟須以改革為動力,加強戶外運動產業頂層設計,創新機制、政策和管理方式,破除制約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的瓶頸與難題,打造產業新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事實上,在供需兩端利好帶動下,戶外運動裝備企業正加快提質升級。比如凱樂石的連體羽絨服,可抵御海拔8000米以上高山的極寒,硬殼沖鋒衣則能在最大限度防雨的同時保持透氣。又如探路者生產的露營天幕,展開面積有20多平方米,只需6根風繩和2根支柱,10分鐘內就能搭好。
探路者集團品牌副總裁韓曄稱,公司與犀牛智造合作,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排產、制造、物流等環節進行升級,可精準洞察消費需求、助力推出更多新產品。(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