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餃子的由來,以及為什么要在冬至這天吃餃子,有這么一段傳說。公元196年,張仲景被朝廷指派為長沙太守。當時,做官的不能隨便進民宅,接近百姓。張仲景為了接觸百姓,給百姓解除病痛,于是想了一個辦法:他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坐在大堂上給有病的百姓診治。張仲景的這種舉動讓老百姓無不拍手叫好,后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里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
面對東漢王朝的動蕩不安,張仲景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正值寒刺骨、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面黃肌瘦、衣不遮體,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決心救治他們。于是,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吩咐弟子往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鄉親們舍"驅寒姣耳湯"治病。

這種湯的做 法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煮好后再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和一大碗湯。每個人吃下去后,都覺得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慶祝新年時,每個人凍傷的耳朵都被治好了。
后來,每逢冬至這天,不論貧富,人們便仿照"嬌耳"的樣子做成過年的食物,并在冬至中午、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人們還紛紛傳說著"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的民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