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食文化淵源流長,我國按地域、口味主要分為八大菜系,其中,川菜、魯菜、粵菜和蘇菜是四大歷史菜系,湘菜、徽菜等其他菜系也歷史悠久;那么,中國歷史上名菜有哪些?中國有哪些傳統名菜?所以今天小編就來說一下中國歷史上十大名菜,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十、蟹粉獅子頭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盛譽不衰,據說早在在隋代就被列為揚州四大名菜之一。到如今揚州獅子頭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既保持傳統的烹調方法,又順應季節,用料隨季因物而異,富于變化,春天可加河蚌同燒,冬天可同母雞同燉,秋末冬初的時令,則是蟹粉獅子頭最受吃客的歡迎。
“蟹粉獅子頭”,名氣主要體現在蟹味中。將蟹肉融入菜點,三國后期鎮江地區飲食中就有涉及。
元代,鎮江更有輸送蟹王之所的美譽。《至順鎮江志》里說:“蟹,俗稱旁蟹,以其橫行故也。《本草》:“蟹至八月,即銜稻芒兩莖長寸許,東鄉至海,輸送蟹王之所”。鎮江市原丹徒縣大港、大路、姚橋三鎮,至今仍稱謂“鎮江東鄉”。
正因為鎮江的蟹肉味美,鎮江菜中的獅子頭不取油炸、紅燒,怕奪了蟹肉之鮮,而是蒸熟后加湯頭,那叫醇香撲鼻、肉嫩爽口,叫人吃了食欲大開。
九、鹽水鴨是南京著名的特產,屬金陵菜,是金陵菜的代表之一,又叫桂花鴨,是中國地理標志產品。
鹽水鴨是南京有名的特產,久富盛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南京鹽水鴨一年四季皆可制作,腌制復鹵期短,現做現賣,現買現吃,不宜久藏。此鴨皮白肉嫩、肥而不膩、香鮮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點。每年中秋前后的鹽水鴨色味最佳,是因為鴨在桂花盛開季節制作的,故美名日:桂花鴨。《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桂花鴨“清而旨,久食不厭”,是下酒佳品。逢年過節或平日家中來客,上街去買一碗鹽水鴨,似乎已成了南京世俗的禮節。
八、宋嫂魚羹,又稱為賽蟹羹,杭州四大名菜之一,南宋時的一種名菜,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浙江省杭州地區漢族傳統名菜,用鱖魚或鱸魚蒸熟取肉撥碎,添加配料燴制的羹菜,因其形味均似燴蟹羹菜,又稱賽蟹羹,特點是色澤黃亮,鮮嫩滑潤,味似蟹羹。
名菜由來:宋嫂則是歷史上少有以一道菜流傳千古的平民代表之一。
宋嫂魚羹創制于南宋淳熙年間,其揚名事跡,還與當時的宋高宗有關。
故事發生在南宋時期。北宋積貧積弱,金軍大舉入犯,宋當朝統治者一味求和、投降的做法,最終給北宋江山帶來了覆亡。靖康之變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幸免于難,于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仍為宋,史稱南宋。
在北宋都城汴京,有一位以擅長制作魚羹而聞名的民間女廚,因為嫁給了宋家排行第五的兒子,大家也都多稱呼她為宋五嫂。因為宋遷都,百姓不想被金人統行治,于是能牽走的都跟著南宋朝廷一起南遷。
宋嫂一家也在艱難中遷移到了杭州。在這個新地方,大家還是各自經營自己的老本行。不過時過境遷,此地舉目再也不是故國。
一天,宋高宗乘船游西湖,船行至蘇堤周邊的時候,身邊的隨侍忽然聽見堤邊有人以熟悉的汴京口音叫賣魚羹。不免勾起大家對亡國的思念。大家心中油然升起他鄉遇故知的情懷,于是去嘗了一下宋嫂拿手的魚羹。
熟悉的口音,看著跟著自己遷都的百姓,前塵舊事都涌上心頭,宋高宗不禁感慨,宋嫂魚羹除了美味之外,添了一份家鄉情,給了她賞賜。
一時間,這事一下便在杭州城里傳開,從此,這“宋嫂魚羹”就此揚名全杭州城。流傳至今,已經是杭州菜的代表之一。
七、糖醋鯉魚是以鯉魚為主料制作的藥膳。
糖醋鯉魚”是山東濟南的傳統名菜。濟南北臨黃河,黃河鯉魚不僅肥嫩鮮美,而且金鱗赤尾,形態可愛,是宴會上的佳肴。《濟南府志》上早有“黃河之鯉,南陽之蟹,且入食譜”的記載。
糖醋鯉魚是用鯉魚制作的一道山東濟南傳統名菜,為魯菜的代表菜品之一,色澤金黃,外焦內嫩,酸甜可口,香鮮味美。黃河鯉魚的肉味純正,鮮嫩肥美,人們多喜食。《詩經》載:“豈食其魚,必河之鯉。”早在3000多年以前,黃河鯉魚就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名食了。
六、羊方藏魚屬蘇菜系,在中國傳統古典菜中被稱為第一名菜,至今已有4300年歷史。“羊方藏魚”這道最古老的名菜至今在江蘇徐州一些飯館中流傳,有人把它做成熟食品。
此菜系彭城古典菜,始于彭祖。據<大彭烹事錄>記載:彭祖的小兒子夕丁喜歡捕魚。彭祖恐其溺水堅決不允。一天,夕丁捕到一條魚,讓母烹制,恰巧家中正燉羊肉,其母趁彭祖不在,把羊肉割開將魚藏入,與羊肉同燉,至魚熟取出,與夕丁食之。彭祖回來后吃羊肉時,覺有異香之味,即問其故。經妻子說明,彭祖如法重制,果然鮮美異常。有人認為,漢字中的“鮮”字即源于此。
羊方藏魚為漢高祖劉邦青壯年時所愛吃菜肴之一。豐縣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豐生豐長漢高祖,魚汁羊肉飽口福。東征西戰探故鄉,樂吃魚汁羊肉方。”這道菜源于彭祖的“羊方藏魚”。
羊方藏魚的制作,古法取材十分講究,夏秋季用羯羊配鯽魚,冬春季用閹過的牝羊配鱖魚。其菜的特點是原汁原味,滋濃味醇。
提起“羊方藏魚”這道菜,蜚聲淮海大地,仍是徐州的一道名菜,無人不知不曉。追溯歷史,此菜源遠流長。
五、臘味合蒸,是湖南地方傳統名菜,屬湘菜系。是以臘豬肉、臘雞、臘魚、雞湯和調料,下鍋清蒸而成。做法簡單,其臘香濃重、咸甜適口、柔韌不膩。
起源: 湖南地區地勢較低,氣候溫暖潮濕。新鮮的肉類食品不宜儲存,但經煙熏后的臘肉卻能防腐耐貯。漸漸的,百姓也養成喜吃臘肉的飲食習慣。早在漢代時,湖南先民就用臘肉制作佳肴。到清代,此類菜肴已很出名,“臘味合蒸”就是許多臘味菜肴中的一種。
四、東坡肘子是川菜中的一道名菜,具有湯汁乳白,豬肘爛軟,肉質細嫩、肉味醇香、有嚼頭,肥而不膩等優點。東坡肘子也因其肥而不膩,入口化渣,滋味豐滿而備受眾多食客的推崇。
那么關于東坡肘子的傳說有哪些?
1、蘇東坡曾到過江西永修一帶,并為當地一個農夫的孩子治好了疾病。農夫為表感謝,特地留他吃飯。鄉村美景陶醉了蘇東坡,他不禁吟了一句詩:“禾草珍珠透心香”。正在灶間做飯的農夫聽了,以為這是蘇東坡在教他怎樣去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于是趕緊將豬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進鍋里去煮,不料這樣煮出來的肉還真是別有一番香味哩!
2、上世紀四十年代,四川大學中文系有四位學生,在古詩文中查到了漢朝班固的兩句話:“委命供已,味道之腴”,于是這四位書生便在成都開辦了一家“味之腴”餐廳。當時,他們從蘇東坡的傳世墨跡中輯得“味之腴”三字,并以此刻匾做成店招,除了向世人宣稱這三字系蘇東坡親手所寫以外,還反復強調店內所賣“東坡肘子”的制法乃是蘇東坡親手創制并秘傳下來的。如此這般,東坡肘子的美名自然也就不脛而走、傳遍了全國,“味之腴”的生意當然也就十分紅火了。
3、東坡肘子其實并非蘇東坡之功,而是其妻子王弗的妙作。一次,王弗在燉肘子時因一時疏忽,肘子焦黃粘鍋,她連忙加各種配料再細細烹煮,以掩飾焦味。不料這么一來微黃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頓時樂壞了東坡。蘇東坡向有美食家之名,不僅自己反復炮制,還向親友大力推廣,于是,東坡肘子也就得以傳世。
三、西湖醋魚,別名為叔嫂傳珍,宋嫂魚,是浙江一道傳統地方風味名菜,最負盛名之菜肴,始制于南宋。西湖醋魚通常選用草魚作為原料,烹制而成。燒好后,澆上一層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鰭豎起,魚肉嫩美,帶有蟹味,鮮嫩酸甜。西湖醋魚的歷史,源于南宋,得從南宋杭州的“宋嫂魚羹”說起。有詩云:"裙屐聯翩買醉來,綠陽影里上樓臺,門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歸尋張翰鱸(譽西湖醋魚勝過味美適口的松江鱸魚),魚美風味說西湖,虧君有此調和手,識得當年宋嫂無。"詩的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魚"創制傳說。
名菜典故:相傳古時有宋姓兄弟兩人,滿腹文章,很有學問,隱居在西湖以打魚為生。當地惡棍趙大官人有一次游湖,路遇一個在湖邊浣紗的婦女,見其美姿動人,就想霸占。派人一打聽,原來這個婦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陰謀手段,害死了宋兄。惡勢力的侵害,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憤,兩人一起上官府告狀,企求伸張正氣,使惡棍受到懲罰。他們哪知道,當時的官府是同惡勢力一個鼻孔出氣的,不但沒受理他們的控訴,反而一頓棒打,把他們趕出了官府。回家后,宋嫂要宋弟趕快收拾行裝外逃,以免惡棍跟蹤前來報復。臨行前,嫂嫂燒了一碗魚,加糖加醋,燒法奇特。宋弟問嫂嫂:今天魚怎么燒得這個樣子?嫂嫂說:魚有甜有酸,我是想讓你這次外出,千萬不要忘記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記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之外,不要忘記你嫂嫂飲恨的辛酸。弟弟聽了很是激動,吃了魚,牢記嫂嫂的心意而去,后來,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報了殺兄之仇,把那個惡棍懲辦了。可這時宋嫂已經逃遁而走,一直查找不到。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間吃到一道菜,味道就是他離家時嫂嫂燒的那樣,連忙追問是誰燒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杰作。原來,從他走后,嫂嫂為了避免惡棍來糾纏,隱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廚工。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興,就辭了官職,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過起捕魚為生的漁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這道菜,詩興大發,在菜館墻壁上寫了一首詩:"裙屐聯翩買醉來,綠陽影里上樓臺,門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歸尋張翰鱸(譽西湖醋魚勝過味美適口的松江鱸魚),魚美風味說西湖,虧君有此調和手,識得當年宋嫂無。"詩的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魚"創制傳說。
二、東安子雞是湖南的傳統名菜之一,因其發源地在東安縣,故名“東安子雞”。據有關文獻記載,早在唐代,東安子雞便已成名。它的特點是外形美觀,色鮮味香,并有甜、酸、辣、麻等味。這道菜不光在國內有名,在美國、馬來西亞、約旦等國家的一些中餐館里,也常常能吃到東安子雞。
此菜曾入選2010年上海世博會四大傳統湘菜名錄。制作步驟大致為:將雞宰殺后放入湯鍋內煮,七成熟時撈出待涼,切成小長條。炒鍋放油燒至八成熱,下雞條、姜絲、醋、花椒末等煸炒,再放鮮肉湯燜至湯汁收干,放蔥段、麻油等,出鍋裝盤即成。
一、東坡肉又名滾肉、紅燒肉。是江南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于浙菜系,同時也屬于川菜系,以豬肉為主要食材。
東坡肉的主料和造型大同小異,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豬肉,加入配料燜制而成,成品菜都是碼得整整齊齊的麻將塊兒,紅得透亮,色如瑪瑙,入口軟而不爛,肥而不膩。
典故:宋元年間,蘇東坡出任杭州做地方官,發動數萬民工疏浚西湖,筑堤灌田,造福人民。這一年春節,百姓們知道蘇東坡喜食肉,大家紛紛給他送來豬肉、紹酒。蘇東坡收到這么多肉和酒,覺得應該與數萬民工共享,便吩咐家人燒好,送給民工。不料家人誤將酒、肉一起燒,結果燒出的肉特別香醇味美,一時傳為佳話。人們傳頌蘇東坡的為人,仿效他獨特的烹調方法。從此以后,“東坡肉”也就成了杭州傳統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