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票房5.9億,最新票房已破6億!不僅領跑國慶檔,更摘下全球周末票房冠軍。無疑,這就是國慶檔最熱的大片。
《萬里歸途》。
導演,《無名之輩》導演饒曉志。
演員陣容,張譯、王俊凱、殷桃領銜主演。還有李雪健、萬茜、張子賢、王迅等一票演技派熟臉。
就連彩蛋,都是吳京。要問片中王俊凱的角色怎么那么拽,你有個“戰狼”爹你拽不拽?
這幾天,你朋友圈,大概也被這部電影的評價占據:燃爆,“全程緊張,一直提著心,看得手心直冒汗”。
真實,“無論是場景、表演還是劇情,都太真了,感覺身臨其境”。
感動,“我們不是生在了和平的年代,我們只是生在了一個和平的國家。”
但這其實并不是一部好拍的電影,因為世界影壇公認最難拍的,是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一個外交官,沒那么強的“武力值”,如何能赤手空拳深入戰區解救同胞,還把那么多的同胞,從一個戰火紛飛的國度,帶回到自己的祖國?
要做到,必須突破常規。
而《萬里歸途》,也是一部突破常規的電影。
一方面,一個少見的外交官撤僑題材,被拍出了燃爆的商業大片的氣質。飛機、坦克大戰、爆炸場面一點不含糊。無論炮火紛飛的戰場,還是與叛軍的談判對峙,都讓人心驚肉跳,不敢看,又一秒都不想錯過。
另一方面,從主演到配角乃至群演,又集體貢獻出了普通商業大片不具備的細膩演技,把普通人的偉大演繹地淋漓盡致。
正是這么多演員的精彩演繹,演出了驚心動魄的撤僑之路,戰火下的人間百態,所以當張譯飾演的外交官舉起喇叭在登機口高聲呼喊:“把你們的護照和國旗,舉起來!”“我來接你們,回家!”
觀眾才會真正相信這個故事,會感到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接下來,就讓我們聊一聊片中用演技征服觀眾的9位演員,有主角,有配角,也有客串,正是他們將英雄抽絲剝繭,露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才共同完成了這場動人心魄的,“萬里歸途”。
09、 張子賢(飾章寧)
張子賢扮演的章寧戲份不多,但角色給觀眾的印象卻極深。
片尾張譯飾演的宗大偉回憶起15天前來到當地,章寧去機場接他時那幾句話,張子賢那聲音簡直讓人心里一震。
從諜戰劇《叛逆者》里面的王世安到《平凡的榮耀》里的林宇明,張子賢從來不是帥氣的演員,卻留下了許多演得很帥氣的角色。
影片開場他就貢獻了接地氣的表演,王俊凱飾演的成朗主動請纓要去撤僑。宗大偉調侃章寧這么拼命為了升職,章寧笑著說自己就是為了這個。調侃中其實藏著英雄本色。
成朗問宗大偉,有本事,你怎么不去?章寧趕緊幫著打圓場:“他老婆快生了,去不了!”
成朗以為宗大偉是看不上他是新人,一出會議室章寧就一口一個朗哥幫著解釋:這都是為了你好,怕你有危險,才故意這么說的!
如果說張譯飾演的宗大偉是一個外冷內熱型外交官,張子賢飾演的章寧外表就像宗大偉說的,是個滴水不漏的溫暖的老好人。但內里泛著深不見底的機敏和勇敢。
面對壓力巨大的任務,所有人都表情凝重,章寧肯定也不輕松,但他會跟同事開玩笑,帶著郎哥吃火鍋,有這樣的人物在,大家都覺得心里有底。
張子賢的表演告訴觀眾,真英雄,往往有張普通人的臉。
08、李雪健 (飾 呂毅松)
有些角色戲份不多,但卻是整部戲中定海神針一般的存在,李雪健的角色就是故事中的定海神針。
作為領導,當他得知宗大偉帶領的一百多人下落不明時,氣場全開地指示所有外交人員,想盡一切辦法,“找到能辦事的人,找到能說上話的人”。必須找到這一行人的下落。
一段話就把氣氛帶起來。
還有一個名場面,就是呂毅松對著鏡頭對所有僑胞喊話:祖國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同胞,我們一定帶大家回家。
這段對白不長,但聽起來振聾發聵,李雪健的表演情緒起落并不大,但卻如此振奮人心。
這是老戲骨表演的克制,許多情緒并不需要通過歇斯底里去表達,不形于色,才是情緒的最大值。
07、王迅(飾 劉明輝)
王迅演的當地華興企業小領導,照道理不是個討好的角色,正因為他對宗大偉的不信任,帶著幾個人中途脫離隊伍自己走,才逼著宗大偉把隊伍一分為二,親自去尋找劉明輝等人,間接造成了向導瓦迪爾的犧牲。
但王迅把這個角色演得讓觀眾討厭不起來,從一開始大喊“感謝領導”,到背地里對殷桃的角色說,“要是章處來,我們肯定相信他”。
再到后來,為了讓妻子能過關,即使恐懼到全身發抖,也努力用身體擋在門前讓大家過關,結果自己被關在了門外。雖然最后沒有臺詞,但飽滿充實的情感噴涌而出,觀眾也為這個角色而揪心,而悲憫。
王迅用樸實的方言,讓這個戰火下的普通人角色演得極接地氣,也將小人物的自私、掙扎求生,與關鍵時刻的勇毅、自我犧牲,演得令人動容。
06、萬茜 (飾宗大偉妻子陳悅)
萬茜片中的表演大概是最特殊的,她演的是一個孕婦,幾乎全程都是一個人在演,一直到宗大偉歸來之前,兩場戲都是打電話,等于一個人演獨角戲。
獨角戲難演,但萬茜卻演繹得非常有層次。
第一場電話戲,是她正在一個人搬超大的嬰兒床時,接到了丈夫打來的電話。
她氣喘吁吁地接起電話,發現自己就要生了,可丈夫回國的事還沒個影。
讓他買個床吧,還把尺寸買大了,她忍不住發火,又已經從通話中察覺到不對。萬茜的表演中插入了一些孕婦的長呼吸,和突然的停頓,把角色情緒都演出來了。
第二次通話,已經是十多天后。
她對丈夫是心疼居多,卻不是沒有怨氣,抱怨丈夫這么久還沒想好給女兒起的名字。
正要繼續發脾氣,卻聽到丈夫那邊傳來的槍聲和爆炸聲,瞬間明白了一切。
這場戲最妙的地方是:張譯的角色怕妻子知道自己有危險,萬茜的角色知道了丈夫有危險,又害怕丈夫知道她知道了。
所以她只能強忍住擔心,直到丈夫的一聲“對不起”,她才默默哭起來。
萬茜全片唯一的對手戲是宗大偉回家以后,第一時間就去抱女兒,準備去洗手的時候,萬茜演的妻子突然撒嬌說:“你都抱了女兒,也不抱抱你的老婆嗎?” 這句話之后,宗大偉才算徹底從“地獄”回到了人間。
從最初的抱怨生氣,到后來的著急掛念,再到最后的欣慰釋然,萬茜的戲不多,但每場戲的情緒和狀態,都太棒了。
05、成泰燊(飾 嚴行舟)
成泰燊在電影中的角色,是宗大偉的領導,也是撤僑任務的主要負責人。
從《巡回檢察組》里的狠人米學政到《人世間》中的詩人馮化成,成泰燊的角色經常不討好。
但本片他演出了一個沉默的純爺們。
大多數時間,角色很嚴肅,但偶爾露出的血性和人情味就更動人。
有場戲是撤僑任務還沒開始,關鍵人員遭遇了意外,犧牲了。開完會后嚴行舟和宗大偉在房頂上聊天,還點了一支煙。
面對人員的犧牲,聊到動情處,一向嚴謹的嚴行舟飆了一句臟話。那情緒都寫在眼神里,不用多做解釋,那種痛惜、無奈,就一下子溢出了屏幕,讓角色瞬間有了煙火氣。
聊到接下來該由誰去繼續撤僑任務時,嚴行舟踟躇著對宗大偉說了一句:“我確實知道這句話不該說,可是這個事情...”電影沒拍宗大偉的反應,但下個鏡頭就是宗大偉一行已經開車出發了。
這種留白式的鏡頭,顯然加強了電影質感,但前提是演員都是實力派。
因為好演技,就是最好的電影語言。
一切盡在不言中。
04、殷桃(飾 白婳)
曾跟張譯合演過《雞毛飛上天》并拿下白玉蘭最佳女主角的殷桃,這次扮演華興公司駐當地總經理白婳,是女主,也是本片關鍵的女性力量。
故事開場,她和女兒法提瑪一起,和一批同胞被困在當地交戰區一幢建筑物里,等待營救人員的到來。
后來宗大偉來了帶著大家撤離,白婳又成為這場撤僑行動重要的支撐。
殷桃飾演這個角色,一直憋著一股勁兒,宗大偉告訴她丈夫去世的消息后,她沒有崩潰大哭,只是恍惚,但隨后就投入撤僑行動中,照顧著每一個人。
宗大偉遇險的那場戲,“砰”的一聲槍響,她先是被震住,接著臉色瞬間變得蒼白,但卻無法放聲痛哭,即使在她的眼神中,充滿憤怒、恐懼,但那股勁兒還在,她帶著的隊伍還沒回家,她沒有任何權利絕望。
直到坐上了回國的飛機,她抱著“丈夫”的骨灰盒,聽到“女飛機已經進入中國領空“的播報,才一瞬間淚如雨下。
這一刻,她那股勁兒才泄下來,這哭聲里情感復雜,有失去愛人的痛苦,有完成使命的欣慰,也有積蓄已久的委屈、脆弱。
殷桃飾演這個角色沒那么用勁,但骨子里透出的堅強、韌勁又那么令人感動。
女性力量就是這樣,不事張揚,無比強大,如此動人。
03、王俊凱(飾 成朗)
導演饒曉志說王俊凱這次達到甚至超出了他的預期,這也是我的感受。
王俊凱飾演的新人成朗并不好演。
這個角色帶著青澀和理想化的一面,是連努米亞語言都不會的“職場菜鳥”,本以為連機場都不用出,最后卻要在宗大偉去找脫隊人員的情況下,一個人帶著一百多同胞繼續往前走。
這樣的角色向來非常考驗功力——太軸了,容易招人討厭。太聽話懂事,又毫無特點。
王俊凱在造型上先融入了角色,開場帥氣無比,最后塵垢滿面,嘴唇干裂,皮膚泛黃。
演技上,一場重頭戲是他飾演的成朗大聲斥責宗大偉:“我真沒想到,你今天這么懦弱,你甚至連跟大家講一句實話的勇氣都沒有。”
這時候的成郎還理想而單純,但當他自己帶隊,才真正理解宗大偉的選擇,當他將100多名中國人,一個不少地帶到目的地時,王俊凱的眼神入戲了。
雖然一路和宗大偉斗氣,但結尾正是他高舉已經沒電的錄像機“詐“叛軍首領,揚言要公布他們的暴行,才救了宗大偉的命。
可以說,他的成長貫穿整條敘事主線,成長不僅讓單個人物立住,更讓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沖突,讓故事更精彩,反過來又完成任務塑造。
從魯莽、沖動,到在戰火淬煉中漸漸成為一名真正的外交官。
這么多演技派的戲,王俊凱這回接住了。
02、吳京(飾 成勁松)
沒看完字幕就離場的觀眾這回虧大了,影片的彩蛋簡直不要太精彩。
剛開場還沒把成郎看順眼的時候,我的疑問是這誰家的孩子,這么拽。
看完彩蛋我找到了答案:“戰狼“教出的兒子怎么能不拽!
彩蛋中張譯演的宗大偉和吳京,王俊凱演的成家父子一起去海邊玩。準確地說是兩個老爸在海邊聊天,兒子來海邊跑圈。
當著兒子的面,成勁松一句好話都沒有,讓兒子趕緊跑步去。
但兒子一走他就對老友說了一句:“謝謝你把他安全帶了回來!”一句話就把父親的角色給立住了。
這場戲當然娛樂了觀眾,比如還提到了張譯跟吳京合作過的《攀登者》,還有《流浪地球》。
但同時也完成了一場對比,豐富了宗大偉這個角色。雖然曾經歷過瘟疫、動亂和地震,是經驗豐富的外交官,但他終究不是戰狼冷鋒,扛不起AK-47在戰場上突突突,他只是一個普通人,但卻要完成絕不普通的任務。
演好這個角色絕不是容易的事,不過觀眾無需擔心,因為演他的,是張譯。
01、張譯(飾 宗大偉)
張譯就是那種觀眾對他期望值極高,一旦有一點演不好就有可能翻車,但永遠能達到甚至超過觀眾期待的演員。
影片開場不久,宗大偉幾人前往被叛軍控制的城市時,那輛破舊的面包車上放的鄭智化的歌就已經預示了角色的使命——“星星點燈,照亮我的家門,讓迷失的孩子找到來時的路”。感謝宗大偉,這次觀眾不用聽某綜藝的修改版《星星點燈》歌詞了。
電影里宗大偉就是個普通人。
最開始他也沒打算拼命,只想趕緊回去陪老婆生孩子,這太正常了,你有個長得像萬茜這樣的老婆,你不想趕緊回家啊。
但當原本負責撤僑的同事犧牲,他毅然放棄了回國的機會,帶領這支失去通訊,沒有物資供給,沒有軍隊保護,就算到達目的地,也不能保證能夠得到營救的125人的隊伍,完成這場萬里歸途。
對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表演的真實性,是擺在第一位的。
特定環境下,人物應該有怎樣的狀態?什么樣的動作、表情才符合角色性格?這都是張譯要面對的問題。只要有一個破綻,觀眾就可能挑刺,因為大家對頂級演技派的標準是不同的:別人可以有少許瑕疵,張譯不能有任何瑕疵,因為他是張譯。
但張譯硬是扛住了所有人的期待,還用4個細節驚艷了我:一個禮物、一聲怒吼、兩次賣萌和三槍。
一個禮物,是章寧送給他女兒的平安符。
平安符第一次出鏡,就見證了外交官的犧牲,也極大地觸動到了宗大偉。
第二次出鏡則見證了宗大偉的抉擇。他在樓頂不停地吸煙,手上纏繞的正是那個平安符,最終他接受了任務。
第三次出境,是在最后危急時刻,宗大偉將這個平安符掛在了章寧養女法提瑪身上。
從肢體動作,到臺詞,再到臉上的表演細節,包括眼神,張譯全都是戲。
一聲怒吼。
是成朗一次次追問下,宗大偉終于怒吼出聲:我現在就是要把所有人帶出這個地方,帶回國,這是我的責任,你聽不懂人話?
但和成朗爭吵時,為了演出在沙漠中的饑渴感,他連漏在嘴邊的水都不放過。
絕了。
兩次賣萌。
一次是對邊境官哈桑軟磨硬泡,各種賣萌能屈能伸,只求能讓同胞們安全過關。
誰說英雄就一定是端起槍沖鋒陷陣?不拿槍的戰士,也是孤勇的英雄。
另一次是宗大偉剛經歷一次炸彈襲擊,身上還有傷,卻還要還換上阿拉伯當地造型,嬉皮笑臉地跟妻子通話賣萌。
第二次通話的時候,當他終于用電話聯系上了老婆,握著電話的手止不住顫抖,身體一軟,蜷縮在巖石下。
聽到孩子已經出生,他激動得猛一抬頭,撞上了石頭。他疼得齜牙咧嘴,卻捂著頭傻笑起來,眼角卻落下一行熱淚,角色被張譯演活了。
這才是一個真正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感官體會的人。
而這個角色的高潮戲份,無疑是最緊張的三槍。
影片接近結尾,宗大偉再次遇到叛軍,被逼著玩輪盤賭游戲,張譯在這場戲詮釋演技的3個遞進層次,讓人叫絕——
首先是怕,那不是豆大的汗珠,而是極度緊張下細微的冷汗。
不光是汗,是眼皮、嘴唇、甚至額頭的皺紋,都在不自覺地發抖。
接下來是一個整理衣裝的動作,一個小細節,說明已經做好了赴死的準備。
最后,是將槍對準太陽穴盲開三槍,尤其是那最后一槍,張譯的眼神,簡直可以用絕妙二字來形容。
那是他寧死不屈的勇氣,也是對為了保護自己而犧牲的瓦迪爾的交代。說張譯把角色的“慫、勇、剛”,演繹的出神入化,絲毫不為過。
但張譯不止好在重頭戲,而是完美演出了角色從頭到尾的心理狀態,或深沉而內斂,或克制而隱忍,也有激烈而奔涌。
有了這樣的人物塑造,觀眾才會在結尾對他產生無比巨大的敬意與代入。
他是普通人,怕死是人之常情,但為了所愛的人,就是拼了性命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給孩子。
演到這里,張譯的演技,已足以封神。但最后竟然還有神來之筆。
就是老宗終于回到了祖國過新年,來到北京街頭,看到角色坐車路過天安門的鏡頭,我正莫名重回《士兵突擊》的催淚時刻,結果角色剛下出租車,就被新年的煙花聲驚到,那是經歷戰火后的應激反應,那一刻,從戰火硝煙,到繁華盛世,觀眾仿佛和角色一起,恍若隔世。
直到老宗戰到筒子樓老房子那一剎,昏暗逼仄的樓梯里不斷傳來的人聲、做飯聲、炒菜聲、鄰居吵架拌嘴聲……他才終于融入了這和平安穩的歲月。
平淡到不值一提的一天,卻是有人跨越山海才獲得的日子。
如果說之前張譯貢獻了教科書般的表演:精準細膩,游刃有余,那么這場表演,則是有如神來,直抵人心。
能將人物情感、心理,影片主題表達到這種程度,這場戲張譯的演技,我認為值得入圍年度最佳表演之一。
這部《萬里歸途》,可以說給未來的大片創作,又立下了一個最好的標桿:商業大片,也可以如此動人。
為了拍出真實感,主創1:1搭建了非洲戰火之城,真實感滲透在影片每一個細節。最現實殘酷的戰爭場面,最驚心動魄的生死逃亡,最真實的撤僑過程。
戰火中,爆炸襲擊突如其來、生死一瞬間、叛軍不知何時會扣動扳機,一切都無法預料,戰爭殘酷,普通人如此渺小。
當電影落幕,所有人在極度的節奏把控和敘事中,獲得了難得的觀影滿足,也慶幸生在和平的中國。
當我和家人一起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看著熱鬧的廣場,那感覺真好。
這一切的背后,是一群好演員演出了故事和人物的可信度,讓影片的力量層層蓄勢,最終憑故事的細節里滴水穿石。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外交官也是普通人,不是做了外交官,就必然英勇無比。相反,他們更要接受真實人性的試煉,歷經曲折考驗,才與眾人風雨同路,完成歸途。
平凡。是他們挺身而出的本色,也是一切偉大最好的歸處。
如果要用一段話來形容看完整部電影的感受,我想說:
家,是中國人骨子里的情懷,也是支撐故事中所有角色走過千山萬水的動力。
從外交小隊交完“買路錢“推開門的最后一秒突發爆炸,四人滿身是灰,走出來看到滿目蒼夷的街道和哀嚎的人群,到歸國的飛機飛過喜馬拉雅,機艙內響起“您已進入中國領空,歡迎回家”,萬里歸途,終點是家。
而平凡歲月,就像張譯和吳京最后那句——“這挺好”。
這樣的電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