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體檢高峰季,定期體檢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已知悉,但不少人收到體檢報告,面對晦澀的醫學術語與密密麻麻的數字時,仍是一頭霧水,如果看到指標后面再帶有上下浮動的箭頭更會緊張不安,刺激度堪比“開盲盒”。如何正確解讀體檢報告?接下來,手把手教您看懂常見指標的意義。
指標一:血壓
收縮壓正常值上限為140毫米汞柱,舒張壓正常值上限為90毫米汞柱,超過這個標準就認為血壓高于正常。
體檢時需注意提前靜坐10分鐘,保持情緒穩定,此外一次血壓增高,不能確診高血壓,確診需經過至少三次不同日期的血壓測量。
健康處方:低鹽飲食,適當鍛煉,戒煙限酒;應定期監測血壓,遵醫囑服用降壓藥,避免突然停藥或減藥。
指標二:血糖
血糖檢測主要包含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糖化HGB)。空腹血糖(8小時內無糖及任何含糖食物攝入)正常值是3.9-6.1毫摩爾/升。當空腹血糖高于正常范圍6.1毫摩爾/升,稱為高血糖。
糖化HGB反映的是過去90天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用于評價長期血糖的控制情況。
血糖非固定值,受多種因素影響,一次放縱餐、高強度運動或情緒激動都會引起血糖增高,這些情況都屬于一過性高血糖,但如果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并不加以控制,最終可能就會戴上“糖尿病”帽子。
健康處方:控制總熱量,少食多餐,戒煙限酒,避免過度勞累;監測血糖,遵醫囑長期藥物治療,定期門診隨訪。
指標三:轉氨酶
轉氨酶是最直接反映肝細胞正在受傷害的指標,主要關注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
ALT正常值范圍為0U/L-40U/L。不過,ALT缺乏特異性,疲勞、飲酒、感冒、情緒因素等多種原因都可造成肝細胞膜通透性改變,但由此造成的轉氨酶增高一般不會高于60U/L。一旦ALT值高于80U/L,就有診斷價值,需前往醫院就診。
AST正常值范圍為0U/L-40U/L。AST升高的意義在診斷肝炎方面與ALT相似。一般情況下,AST的升高幅度不及ALT。一旦AST值高于ALT值,說明肝細胞損傷和壞死程度較嚴重,此時測定同功酶(ASTs與ASTm)的意義更大,輕度肝損時僅有AST升高,重度肝損時ASTm明顯升高。
這兩項指標增高明顯多見于肝炎、肝臟腫瘤、使用肝損害藥物等。不過有些生理情況下也會出現“假陽性”,需排除大量飲酒、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發熱、妊娠等情況。
肝功能檢查為空腹時抽血,空腹時間一般為8-12小時。建議檢查前一天晚上21點后不能進食,晚餐要避免進食高脂肪、高蛋白,以及富含胡蘿卜素和葉黃素的食物,并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檢查當天,在檢查前不能吃早餐、喝水,也不能開展體育鍛煉或劇烈運動。抵達醫院后,應安靜休息20分鐘,再抽血化驗。
喝酒會影響肝功能中轉氨酶的指標,檢查前一晚不能飲酒。同時,要盡量避免在靜脈輸液期間或在用藥4小時內做肝功能檢查。若身體條件允許,最好在做肝功能檢查前3-5天停藥。
健康處方:避免使用肝臟毒性藥物,戒煙限酒,勞逸適度;兩周后門診復查。
指標四:腫瘤標記物
甲胎蛋白(AFP):常用于原發性肝癌、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的監測。肝癌的診斷標準之一為AFP≥400微克/升,乙肝、肝硬化、妊娠或生殖腫瘤亦可出現AFP不同程度增高。對于甲胎蛋白低度升高的患者,應結合影像學做動態觀察。
癌胚抗原(CEA):廣譜性腫瘤標志物,在腸癌、胃癌、肺癌、乳腺癌中均可升高。臨床上主要用于監測胃腸道腫瘤的復發和轉移。
糖類抗原CA153:乳腺癌特異性標志物,30%-50%乳腺癌患者可見CA153增高,但乳腺癌早期時CA153陽性率低。
健康處方:多數腫瘤標志物特異性、敏感性有限,如僅一次升高無需過于驚慌,建議1個月后腫瘤專科就診,動態監測指標。
結節、息肉、占位性病變是什么?
-結節/包塊
結節是體積比較小的腫物,稍大一些的稱為包塊,可發生于身體的任何部位。大部分結節屬良性,定期隨訪即可。
體檢中,甲狀腺結節十分常見,平均每五個中國人就有一人罹患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結節是否需要治療,主要由結節性質決定。體檢中發現的甲狀腺結節絕大多數是良性的,不過,近年來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與放射性接觸、自身免疫、遺傳等因素有關),所以鑒別結節的良、惡性十分重要,最主要的方法是通過超聲檢查來判斷。
如在體檢中發現結節/包塊,需要關注其硬度、活動度、邊界和生長速度。中老年人群體檢時如發現結節/包塊,即使不痛不癢、沒有癥狀,也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治療。
-息肉
息肉是指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多屬良性,少部分有惡變傾向。以膽囊息肉為例,非腫瘤性息肉占90%,基本不會癌變。65%的非腫瘤性息肉屬于膽固醇息肉,與飲食高度相關,高膽固醇飲食或有脂肪肝的患者特別容易得膽固醇息肉。
膽固醇息肉多在1厘米以內,以多發形態常見。對于1厘米以下的膽固醇息肉可以每半年到一年復查B超,觀察其大小、形態、數量的變化,無需手術。如果膽固醇息肉合并膽囊結石膽囊炎癥,則建議手術切除。如果息肉直徑大于1厘米,同時年齡大于50歲者,建議盡快就醫,可考慮手術治療。
-占位性病變
通常出現在B超、CT、MRI等影像學結果中,占位性病變泛指腫瘤(良性/惡性)、寄生蟲、結石等,針對不同部位的占位,情況各有不同,建議專科進一步檢查。
需要注意的是,體檢報告上的某些指標有異常并不意味著與“有病”畫等號,完全沒有必要一看體檢報告就擔驚受怕。對于體檢中發現的各類結節、息肉、占位性病變等,該隨訪還是要隨訪。尤其是患有形態不規則有細碎鈣化的甲狀腺結節、逐步增大的膽囊息肉等,這往往是惡變的證據,應及時就醫,請專業醫生制定具體治療方案。
另外,可將歷年體檢報告收集起來,每年進行“連連看”觀察指標變化,按期復查、進一步檢查就診,讓體檢真正為健康把好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