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人類想騙過蚊子的嗅覺,沒那么簡單。
撰文 | 栗子
審校 | 二七
波士頓大學的生物學家梅格·楊格(Meg Younger),在實驗室養了許多蚊子。
它們生活在一個大大的培養箱里,環境溫度保持在25℃-28℃,溫暖如春。整個空間就像一座“蚊子旅社”,被分隔成了許多房間:每間的面積約為1平方英尺(不到1000平方厘米),有100多只蚊子同住。
當楊格博士朝著其中一個房間吹口氣,里面的住客就興奮起來。原本在休息的蚊子開始狂野地飛舞,過程要持續幾分鐘。這樣的景象在楊格博士眼中毫不陌生,畢竟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和自帶的體味,對蚊子來說本就意味著食物的所在。
蚊子依靠人類的血液生存和繁衍,循著嗅覺線索找到我們也是它們與生俱來的能力。科學家一直想方設法破壞這種能力,讓蚊子不再被人類的氣味吸引,但就算去掉一整個基因家族編碼的嗅覺受體,它們仍然能憑借某些線索找到人類。
如今,楊格博士和小伙伴們終于發現,蚊子的嗅覺系統和從前想象的不一樣。它們在歷史長河中,演化出了一套精密的“防故障系統”,切斷一條路還有別的路。想要阻止蚊子找到我們,一點也不容易。
它沒遵守一對一的“規矩”
蚊子的嗅覺神經元(olfactory sensory neuron)大多在觸角上,也有一部分在下顎須(maxillary palp)。
這些神經元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受體,用來探測外界的化學線索。而那些受體又可分為三大類:氣味受體(odorant receptor,OR)、離子型受體/離子通道型受體(ionotropic receptors,IR)以及味覺受體(gustatory receptor,GR)。雖然,GR主要負責味覺感知,但二氧化碳這個對蚊子而言十分關鍵的尋人線索,也要靠GR來檢測。
當特定的氣味襲來時,相應的神經元會變得興奮,并把消息傳遞至嗅小球(olfactory glomeruli)。科學家曾經在脊椎動物當中發現,嗅覺系統十分“專業化”。通常,每個嗅覺神經元只表達一種受體,只與一組化學物質結合,檢測一種特定的氣味。而表達相同受體的那些神經元,又會把信號傳遞給同一個嗅小球——這樣一來,一種動物感知化學線索的受體有多少種,體內嗅小球的數量大致也會有多少個。
傳統的嗅覺系統中,一個嗅覺神經元(如圖中灰色圓形)通常表達一種受體(如圖中紅色、藍色或紫色方塊),檢測一種氣味,并投射到相應的嗅小球(如圖中紅色、藍色或紫色圓形)(圖片來源:原論文)
后來又有研究者發現,不光是脊椎動物,許多昆蟲同樣滿足這條規律。比如,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體內的氣味受體(OR)和離子型受體(IR)加起來大約180種,嗅小球則有160個左右;在煙草天蛾(Manduca sexta)身上,這兩大類受體共有60種左右,對應著約70個嗅小球;而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有約60種相關受體,對應約55個嗅小球。
那么,蚊子體內的嗅覺受體種類,也會和嗅小球的數量相近嗎?楊格博士和小伙伴們發現,在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的身體里,化學感受受體的種類,是嗅小球數量的兩倍以上。數字明顯不匹配,這讓科學家感覺到蚊子的嗅覺系統與眾不同,人類氣味難以騙過蚊子的原因可能也藏在其中。
化學感受受體的種類,遠多于嗅小球的個數,要么是一個嗅覺神經元表達了多種受體,要么是幾組表達不同受體的神經元,都匯聚到了同一個嗅小球上。為了確認哪一種才是真實情況,研究者設計了下一步實驗。
有人篡改代碼也不怕
氣味受體(OR)、離子型受體(IR)以及味覺受體(GR),這三類化學感受受體是由三個不同的基因家族編碼而來。
首先,研究團隊需要觀察的是,表達這幾類受體的神經元,分別投射到了哪些嗅小球上。科學家從OR、IR和GR基因家族中,找出一些編碼受體的基因:Orco、Ir25a、Ir8a、Ir76b以及Gr3。
研究者利用基因編輯,給這些受體基因添加了“尾巴”,追蹤神經元的去向。這尾巴是轉錄因子QF2對應的基因,替換了受體基因的終止密碼子,于是細胞在制造那些嗅覺受體的同時,也會把轉錄因子QF2生產出來。而QF2這種蛋白質,能與DNA上一處名叫QUAS的增強子(也經過基因編輯)結合,引發附近一種熒光蛋白的表達,讓人看清哪個神經元伸向了哪個嗅小球。
結果,科學家驚訝地發現,表達Ir25a基因的神經元投射到了蚊子觸角葉中的幾乎所有嗅小球,并且與表達Orco基因的神經元投射高度重合。另外,觸角葉中最大的嗅小球——嗅小球1,既收到了表達Gr3基因的神經元投射,也被表達Ir25a基因的神經元所支配。就是說,表達氣味受體(OR)、離子型受體(IR)和味覺受體(OR)的神經元投射之間有所重疊。
研究者十分好奇,這些重疊是怎么來的。Ir25a基因編碼的離子型受體,與Orco基因編碼的氣味受體,究竟是在相同的神經元里表達了,還是兩組表達不同受體的神經元匯集到相同的嗅小球了?
特別的嗅覺系統有兩種可能性。1為一個神經元表達不止一種受體,2為表達不同受體的幾組神經元投射到相同的嗅小球(圖片來源:原論文)
想回答這個問題,依然要把QF2轉錄因子的基因插到受體基因末尾,來觀察神經元中有沒有Orco基因和Ir25a基因共表達的現象。這次,研究者把QF2轉錄因子分成兩半,一半是DNA結合域,追蹤Orco基因表達,另一半是激活域,追蹤Ir25a表達,兩部分都用亮氨酸拉鏈標記。假如這兩個基因共表達,拉鏈拉好,QF2的兩個部分組合成有功能的QF2分子,才能驅動熒光蛋白的表達。
用這種方式編輯了蚊子的基因后,科學家真的在它們的觸角葉中看到熒光,那里有將近一半的嗅小球被dTomato熒光蛋白“染綠”了。這表明,Orco基因(屬于OR受體基因家族)和Ir25a基因(屬于IR基因家族)存在共表達,而且是廣泛存在。我們認知當中“一個神經元表達一種受體”的傳統嗅覺系統,大概不適用于蚊子。
QF2分子的其中一半存在時,無綠色熒光呈現;而Ir25a與Orco共同表達時,獲得完整QF2,驅動熒光蛋白的表達,可以觀察到綠色(圖片來源:原論文)
不同類的嗅覺受體能在一個神經元里共表達,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去除一個基因家族編碼的一大類嗅覺受體,仍然無法阻擋蚊子找到人類。嗅覺系統的“冗余”設定,可能給了它們應對危機的備用方案。
后來,研究團隊又在蚊子嗅覺系統中,找到了更多類似的例子。除了觸角之外,蚊子還有一種更小也更簡單的嗅覺器官,就是下顎須。它可以檢測一些重要的尋人線索,比如二氧化碳,以及存在于人類呼吸和汗液中的1-辛烯-3-醇(又叫蘑菇醇)等等。
科學家發現,蚊子下顎須中能夠被1-辛烯-3-醇激活的神經元,也能被我們皮膚中釋放的揮發性胺類物質激活。這意味著,即便經過基因編輯的蚊子失去了一種嗅覺受體,依靠這種受體工作的神經元也未必會因此喪失功能,它們還可以利用別的受體,檢測到人類的氣息。
楊格博士對蚊子特別的嗅覺系統感到驚奇,她和小伙伴們把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細胞》雜志。但即便如此,科學家們也沒有放棄阻擋蚊子對人類的探測。楊格博士說,未來的驅蚊方式,必須考慮到人類對蚊子的吸引力堅不可摧。或許,這項研究可以為研究者提供新的依據,有助于設計出對蚊子更有誘惑力的混合氣味陷阱。
這才叫魯棒。
原論文: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2)00927-8
參考資料: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055-021-01159-2
https://www.npr.org/sections/goatsandsoda/2022/08/18/1118137632/mosquitoes-surprise-researcher-with-their-weird-sense-of-smell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61464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61580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270762/
來源:環球科學
本文經果殼 微信號:huanqiukexue 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