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移居太空的第一步,空間站作為太空城的雛形,已經在地球軌道上漂浮了十幾年了,與之一起漂浮的,還有許許多多的研究宇宙,研究科學的科學家,國際空間站從對接之初到如今建成了近10年,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都在空間站里生活過工作過,自然也會消耗非常多的資源,而人類最離不開的氧氣在空間站應該也是非常貴重的資源了,那空間站中的氧氣到底從何而來呢?從運行到現在的十幾年里,為什么空間站的氧氣不會耗盡呢?
國際空間站雖然目前是一個用于科研的平臺,但實際上也是一個類似于生物圈小型生態系統模擬平臺,其目的是致力于模擬人類在太空中的生存會遇到的問題,也就是建設太空城會遇到的問題,而想要建造社業和人類居住的太空城,氧氣就成為了最重要的資源,如何產生氧氣也就成為了在太空遇到的首要難題。
有人曾提出,將氧氣和食物與水一樣直接從地球上運送到太空站,但這樣做實在是太不現實了,且不論“空罐子”占用為數不多的運載火箭的運輸空間,純氧的提煉危險又高成本,壓縮氧氣其實并不適合人類直接呼吸,而如何稀釋這些純氧也成為了一個難題,因此科學家們就使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那就是電解水,直接從地球上運送水到空間站,然后通過電解水使氧氫分離,從而產生氧氣。
在國際空間站中,艙內的環境是一個相對來說完全封閉的空間,因此空氣中還有著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而為了不浪費任何能利用的資源,科學家們研發了一套系統,利用空氣過濾,將空氣中的氧原子分離出來,而其他的氣體則排出太空艙,或用于調整飛行姿態。而生活在空間站中的人的體液和排泄物,也是氧氣和水資源的重要來源。
但是,這些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科學家們正在試驗如果將植物的光合作用單獨提煉出來利用在空間站,如果人類能掌握光合作用,那我們既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又能產生一部分糖。不過這種方法仍然無法解決目前空間中的一些問題,例如如果過濾掉空氣中的其他氣體,例如甲烷,二氧化碳等。目前,人類的空間站還處于起步階段,也許在未來,真的能建設出一座太空城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