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這種說法:空調開除濕模式,比制冷模式更舒服,也更省電。我還真這樣試過,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似乎還真的是比制冷模式更舒適一些。
但返回頭來想一想:既然除濕模式這么厲害,為什么還要專門做一個制冷模式呢?后來了解得多了,才終于搞清楚除濕模式究竟是何方神圣!
除濕模式的原理
空調日常開制冷模式,時間久了房間里也會變得干燥。為什么呢?
因為空調制冷時,室內機內部有一個叫“蒸發(fā)器”的東西,表面溫度會變得很低。房間里的水蒸氣遇到低溫的蒸發(fā)器,就會凝結成水。
凝結成的水,會順著冷凝水管排放到室外——空調制冷時室外機會滴水,甚至還有不少因此而引發(fā)鄰里矛盾的新聞。室外機滴出來的水,就是這樣來的。
空氣中的水蒸氣變成液態(tài)的水被排放到室外了,室內的空氣濕度自然就低了。
所以哪怕是普通的制冷模式,也有“除濕”的效果。
除濕模式和制冷模式的區(qū)別在于:除濕模式的目的更純粹。除濕模式和制冷模式,主要區(qū)別有兩個:
1.壓縮機的運行時間不同——制冷模式下,只有當房間溫度下降到制定溫度時,壓縮機才會停機。除濕模式下,只要蒸發(fā)器表面的溫度下降到最低溫了,壓縮機就會停機。
所以除濕模式下,壓縮機的運行時間更短。壓縮機是空調的主要耗電源頭,所以壓縮機工作的時間短了,意味著空調的耗電量也就低了。
2.出風風量不同——老式空調的除濕模式,是不向外吹風的。現(xiàn)在的新空調很多增加了出風功能,但出風的風量也要比制冷模式下小很多,而且是不可調的(不能增大)。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制冷模式吹風,是為了讓房間里的空氣快速循環(huán)起來,加速降溫。除濕模式下,吹不吹風并不影響冷凝水的產生速度,甚至吹風還會導致已經形成的冷凝水快速蒸發(fā)。
我們都知道,空調的出風如果吹到人,就會讓人感覺到不舒服。而除濕模式不吹風或者吹風量小,所以使用過程中不會受到直吹的困擾。
除濕模式比制冷模式更好嗎?
看到這里,似乎除濕模式在理論上要比制冷模式更好——既省電又舒適。但還是那句話:如果除濕模式真的那么好,空調就沒必要再做一個制冷模式了。
實際體驗也告訴我,除濕模式并不是永遠都像理論中那樣好用。特別是當室外溫度過高時,使用除濕模式會產生兩個問題——
1.壓縮機運行時間:除濕模式下的壓縮機是否運行,取決于蒸發(fā)器表面的溫度。室溫越低,蒸發(fā)器表面保持低溫的時間就越長,能夠達到省電的目的。
但室溫如果太高就不行了,蒸發(fā)器用不了多久就會升溫,導致壓縮機頻繁啟動,或者干脆不停機。頻繁啟動和不停機,都是壓縮機的大忌。這時候不僅耗電量會成倍增加,壽命也會受到極大影響。
2.舒適性問題:從溫度上來說,如果天氣很熱,除濕模式可能就會顯得“力不從心”。屆時即使開著空調,房間里的溫度也會降不下來——這是因為除濕模式下不向外吹風,可能導致房間降溫的速度趕不上升溫的速度。
從體感角度來說,除濕模式不吹風是好事,但是它除濕比較狠。制冷模式下,蒸發(fā)器表面溫度不會一直保持在最低,所以除濕模式的除濕效果要比制冷模式好。
在制冷模式的空調屋里睡一宿,都會感覺到口干舌燥,更何況除濕模式呢?我們需要的不是除濕,恰恰相反,需要用加濕器等設備增加房間濕度。
總結:要不要用除濕模式代替制冷模式,取決于室溫(或室外溫度)。溫度不超過30℃時,除濕模式會比制冷模式更適合;溫度超過35℃時,應該盡量不要使用除濕模式;在30℃到35℃之間時,除濕模式的使用體驗和制冷模式相差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