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勞動者,當發現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如果想走仲裁流程,一定都考慮過是否請律師的問題。
有一定勞動法知識儲備或學習能力強一些的,通過檢索,基本可以學習到大部分知識,就走自訴了。
有一些金額不大,證據明確,請律師不劃算,所以也走自訴。
還有的是自己確實不太懂,也不想學,怕踩坑,認為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辦,因此毫不猶豫地請了律師。
在律師行業,其實專門從事勞動法方向的并不太多,主要是因為案件標的一般比較小,客戶付費意愿低,每個案子的律師費有限。
但是其復雜程度又需要投入不少精力,從投資回報率來看,這個方向注定不會成為熱門選擇。
一、請不請律師?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判斷:
(一)金額
金額小,可能連律師費都不夠,那請律師就是不蒸饅頭爭口氣了。
律師費一般根據標的大小收費比例不同,一般案件大概是5000起,標的10%左右。
如果你的金額在1萬以下,建議可以考慮走咨詢加自訴的方式,這樣更經濟實惠。
但是金額能不能算準,是否會有遺漏,會影響到你對金額的判斷。
(二)個人勞動法知識儲備情況
有的勞動者學習能力比較強,平時也關注一些勞動法的案件和知識。加上善于利用搜索工具,能夠比較精準地獲取知識。
這種情況下,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只要在進行特定知識點的強化和梳理,應該是可應對的。
如果你平時是0儲備、0基礎,那要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知識,就比較困難了。
(三)復雜程度
在勞動爭議中,如果涉及調崗調薪、加班費,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第38條被迫解除、工傷等,相對比較復雜,有的存在地區差異,因此應該格外慎重。
(四)證據情況
要證明違法事實,主張自己的訴求,需要證據作為支撐。
證據需要有目的地進行搜集和保存,有時甚至需要采用一些小方法、小技巧來獲取。
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是對證據最好的解讀。
其實老曾認為請律師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及時固定證據,這個動作往往會決定最終的勞動仲裁結果。
結論(供參考):
如果金額大于1萬+個人勞動法知識儲備不足+證據不足,那就請律師吧;
如果金額大于1萬+個人勞動法知識儲備不錯+證據充分,想請就請;
如果金額小于1萬+個人勞動法知識儲備不足+證據不足,就不值當了。
當然,如果仲裁立案窗口有免費的法務援助和咨詢,不妨去咨詢咨詢。
前提是盡量在崗時請假去,不要離職去。因為官司還沒打,有很多不確定性。
二、如何選律師?
在確定請律師后,我們一般習慣會先利用自己的身邊的資源,找熟悉的人推薦認識的律師,這樣我們更加放心,另外覺得價格方面可能有優惠。
實際上,因為你認識的律師可能并不是勞動法方向,對方需要學習了解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勉為其難代理你的案件,要不就會轉介紹給做勞動法方向的同事。
關于價格問題,律所一般都有統一的收費標準,即使是熟人,可能有一定的議價空間,但是也不大。如果是合伙人,應該有一定的自主定價權。
如果你并沒有做律師的資源,建議可以找找HR的朋友,讓他們幫忙推薦。
因為HR多少都會經手勞動仲裁案件,他們認識的律師,基本都是勞動法方向的專業律師。
關于如何判斷律師業務是否過硬,個人認為主要看四個方面:執業方向、執業年限、代理案件數量和金額、勝訴率。
執業方向必須是勞動法方向。
執業年限代表律師的經驗,雖然年限長不一定代表能力強,但是可以幫助我們做出基本判斷。
代理案件數量和金額可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用律師名字進行檢索,看看律師是否代理過類似勞動爭議案件?總共代理的案件數量有多少?標的有多少?
勝訴率可以通過查詢代理的案件的結果來進行統計,但是數據僅供參考,絕對不是判斷律師專業性的唯一標準,因為案子的情況復雜,有很多的訴訟目的根本不是贏,而是減少損失。
通過對這些情況的了解,輔助你進行律師的判斷和選擇。
三、 什么時候請?
讓律師痛苦的事莫過于:一審敗訴,二審接到案件委托。
因為二審推翻一審判決、或者發回重審的概率極低。
接受委托,勝算不大,但是客戶期望高,錢得收;不接,是跟錢過不去。
為了讓律師不這么痛苦,咱們也多點勝算,如果決定要請律師,還是越早聯系越好。
當公司出現一些涉嫌違反勞動法,侵害勞動者權益的苗頭或情形時,及時咨詢律師,他們可以幫你對違法行為進行判斷,指導你進行證據搜集,同時預估公司后續可能采取的措施以及告知你應對方法。
如果公司發現你準備提出仲裁,或者你的反應比較激烈,會隨時關閉你的工作賬號,導致你無法訪問郵箱,證據的搜集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在勞動爭議案件中,證據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沒有證據鎖定違法事實,就變成了一面之詞,到時你滿腹委屈無處申訴。
因此老曾建議,如果你決定請律師,讓律師越早介入越好。
四、 最佳解決方案
其實,老曾認為最理想的解決方案是:前期付費咨詢+仲裁訴訟階段請律師(或自訴)。
一般情況下,咨詢的費用幾十元到幾百元就能搞定。
前期的時候,可以在某條或某乎上找找勞動法方面的專家,這類專家一般是兩類人,一種本身就是律師,是通過自媒體來獲客和打造個人IP的,還有一類是熟悉勞動法的法務或HR人員,他們也是混個臉熟,閑暇時掙點外快。
某乎上的咨詢都是明碼標價,比較透明。某條的話只能先通過私信聯系進行咨詢。
咨詢最重要的價值是幫你判斷公司的違法情況,計算金額,幫助搜集整理證據和提供后續應對方案。
他們也能提供仲裁申請書等相關文書的撰寫,但是一般單獨收費。
有了前期的付費咨詢,準備工作做得比較充分的情況下,加之專家的針對性指導,有很大部分都能進行自訴,這樣能夠節省訴訟時請律師的費用。
其實在法庭上,不是看誰口才好、看誰更能說,最主要的還是看證據和法律依據。
如果確實需要請律師,前期付費咨詢的專家可能本身就是律師,可以直接提供服務。如果不方便,他們也會給出建議,并推薦靠譜的勞動法律師。
關于付費咨詢,老曾多說幾句。
有時也會在后臺接到一些類似的咨詢,因為也不收費,回復的時間一般不是很及時,對于不確定的,會明確告知咨詢專業的勞動法律師。
這很正常,如果只是想免費咨詢,大家非親非故,沒有義務提供解決方案。
為知識付費,是一種基本的尊重。有價格,才會有價值和責任。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