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會面臨很多選擇,不同的選擇會鑄就不同的人生,好的選擇是人生幸福與安樂的保證。
在眾多選擇面前,我們無法預知每個選擇背后對應的結果,因此很多人遇事都容易糾結,有些人甚至因為糾結和選擇困難癥從而產生拖延一系列毛病,可謂是糾結致傷,焦慮痛苦。
今天我們就用佛法觀照一下選擇困難癥背后的因緣,教大家如何智慧地面對選擇。
文/德光法師
心理學和佛法分別如何看待糾結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猶豫不決是人人都有的非常正常的心理現象。面對事情的時候,正是因為慎重,所以才會猶豫糾結、難以抉擇。但是凡事都有度,一旦超過這個度,在面對選擇的時候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產生焦慮或感到無助,那就需要調節了。
從佛法角度分析,猶豫不決由于人性中的貪和疑二煩惱造成的。人都有貪心,遇到問題總希望利益最大化,因此面對選擇的時候總是瞻前顧后,希望能夠規避所有的風險,獲得最大的收益。將要下定決心,做某種選擇的時候又會心生懷疑,舉棋不定,患得患失。
我的道路與別人不同,并不意味著我就是失敗的。
智者如何看待選擇
聰明人從一切人和一切事中間學習,普通人從他們自己的經驗中學習,笨人認為自己已經了知一切。
——蘇格拉底
2500年前,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帶著三個弟子去麥田,要求他們去摘最大的一個麥穗,規則是只能摘一次,而且只許進不許退。第一個弟子進到麥田,走了沒多遠看到一個大的就摘了下來,結果往后走的時候看到很多更大的麥穗,懊悔不已。第二個弟子總覺得還有更大的麥穗在后面,所以一直往前走,結果不知不覺間就走到了盡頭,只能空手而歸。第三個弟子把麥田分成了三段,第一段觀察麥穗大小,第二段驗證自己的判斷,第三段摘取了自己認為最大的一株麥穗。這就是著名的“麥穗理論”。
麥穗理論對我們生活最大的啟示就是“不求最好,但求適合”。隨著當今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人們逐漸開始分不清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該要的,哪些是能要的?,F在人們的普遍狀態是“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太多”,得不到想要的就會心生煩惱。
人糾結的根源是什么
人之所以糾結,是因為選擇太多,之所以遇事舉棋不定,是因為得失心太重,這一切背后的根源是貪欲作祟。其實不存在一個所謂的最好,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如何能夠選擇到適合的呢?這就需要人有智慧。
智是決斷,慧是揀擇;智是觀照,慧是了知。一個人只有了知了世間法,能夠觀照出世間法,才能說有智慧。智慧不同于聰明,聰明是機敏,而智慧是思考。智慧也不同于博學,博學是懂得多,而智慧是在眾多知識中有分別、有洞見。
我不是你想象的樣子,你想象的我映射的是你自己。
如何進行選擇?
智慧非一朝一夕就能獲得,在擁有智慧之前我們該如何做選擇呢?我們不妨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小事靠腦,大事憑心。小事簡單,很容易想清楚,因此可以靠大腦的邏輯分析幫助我們做選擇。大事復雜,難以判斷,很多事也非人力可以計算清楚,因此索性就跟著內心的感覺走。
不糾結是一種生活態度,有遺憾也是一種別樣人生。人生是由很多選擇構成的,但是決定人生的不一定是選擇。與其在選擇面前猶豫困頓,不如遵從自己的內心。百味人生,活在當下。
文章來源 | “光照自在”公眾號
圖片來源 | 十愿百科
攝影 | 閆秀勇、徐華、妙傳、修靜法師、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