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正確的喝水才能做好PET/CT檢查。來做檢查的患者我們一般都會讓帶2-3瓶水(500ml/瓶)或者1-2瓶水和兩盒牛奶(250ml/盒),那么這些水該什么時候喝?作用是什么呢?下面就來詳細說明一下。
第1瓶水是注射顯像劑后(打針后)1小時內喝,不需要著急,按正常喝水速度,可以緩慢分次喝下去。這些水一部分經過腎臟形成尿液,使未被攝取的顯像劑排出體外,減少這部分顯像劑產生的射線對圖像的干擾,并且減輕患者體內輻射劑量。另一部分是經胃排入腸道,使腸道呈充盈狀態。因為做PET/CT檢查前需要禁食6-8小時,此時人體的胃腸道處于收縮、聚攏狀態,圖像上可能表現為部分腸壁增厚,而被水撐開后正常的腸壁會變薄,病變部分仍然呈增厚或腫塊狀態,從而使病灶與正常組織分界出來。在代謝方面,正常的腸道黏膜有時會攝取顯像劑,病灶也會攝取顯像劑,收縮狀態下的腸道內如果存在病灶的話,就會難以分清到底是正常腸道的生理性攝取還是病灶的病理性攝取。
第2瓶水(或兩盒牛奶)是進檢查室前喝,即喝完之后開始做檢查,目的是使胃充盈,作用同上述使腸道充盈一樣,是為了顯像更清晰,更好地發現病灶。水的胃排空較快,通常十分鐘左右已經排空進入腸道,所以不能過早或提前喝。牛奶比水的排空稍慢,所以可以在上一個患者快做完檢查時,通知下一個患者喝牛奶。
前面兩瓶水(或1瓶水和兩盒牛奶)是幾乎每個人都需要喝的(特殊病人如禁食水者除外),而第3瓶水是需要做胃或者泌尿系統延遲顯像的患者才需要的,當胃充盈不佳時,可以再次喝水進行延遲顯像,再次觀察。泌尿系統病變有時候需要喝水后做延遲顯像是因為顯像劑通過泌尿系進行排泄,腎臟、輸尿管及膀胱因尿液的影響,代謝會比較高,從而掩蓋住相應部分的病灶,通過多喝水、多排尿使尿液代謝減低,病灶便“脫穎而出”。
做完PET/CT檢查后,也要多喝水、多排尿,目的是使顯像劑盡快排出,減少體內輻射劑量。
(核醫學科 杜立晴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