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絕對是被我們掛在嘴邊的熱詞。一個人被夸“情商高”,那是相當受肯定的評價了。今晚就分享一些教科書式的高情商表現,看看情商高的人是如何散發人格魅力的,同時兼作自省、“取經”、修煉之用。
01
有一種高情商,
輕松化解“世紀難題”↓↓
@紫甘藍
老公問女兒,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女兒對著她爸說,更喜歡爸爸!
老公問其原因,女兒回答,因為爸爸喜歡媽媽!
好像沒有更標準的答案了,女兒2歲了。
02
有一種高情商,
從巧妙“圓場”開始——
@一一
昨天,兩個同事撞衫了。
一進門,就有同事打趣,“哎,你倆穿一樣的衣服,難不成說……”話沒說完,自己咽下去了,因為撞衫的是一男一女,已婚的那種,這個玩笑開得十分不合適。
正當大家都尷尬的時候,另外一個同事開口了,“難不成老大想給大家買工裝了,我得找他問問,咋不先讓我試試看!”
03
有一種高情商叫,
遇事不指責,善意地指出。
@羅天大醮
我和同桌一起去學校門口的早餐店買豆漿,由于我倆一直在說話,忘了付錢,提著豆漿那一刻,賣飯的叔叔說:“我找過你們錢了嗎?”我倆才發現還沒有付錢,于是立刻掏錢。即使是很小的一件事,也能看出叔叔的高情商,避免了我們的尷尬。
04
有一種高情商叫,
贏得“漂亮”。
@我的電腦
大學的一次辯論賽,對面清一色女生,我們這邊一群大老爺們,比賽開始之前,主持人問我們隊長,有沒有信心打敗對面?
說“沒有”肯定不行,我們隊長是這么說的,“肯定有的,因為一般來說智慧和美貌是無法并存的,否則上天對我們這些普通人就太不公平了。”
05
有一種高情商,
不說“你連這都不知道”。
@沖丫丫丫
從小就很討厭請教別人問題,因為有被同學嫌棄過“你連這都不知道”,留下我走也不是坐也不是地聽對方講完一道題。后來看到這段對話特別受觸動,真的釋然了好多!
“我和丈夫教育的背景不同,知識量相差懸殊,他知道的比我知道的多太多了,我每次都驚嘆:‘你太厲害了,連這個都知道。’
他說:‘我只是比你早一點知道而已,現在你不也知道了。’”
“知識和信息密度遠大于你的人,愿意俯下身來和你交流,尊重你,鼓勵你,引導你,這便是溫柔。”真的,希望溫柔的“俯身人”多一點,再多一點。
06
有一種高情商叫,
不給人添堵,添“甜”。
@數呀數青檸
一同事說,“為什么我買的草莓都不甜呢”,我剛要打趣脫口而出“人品不好唄”,另一同事說,“因為你生活已經夠甜了
”。
07
有一種高情商叫,
不與惡纏斗。
有人問余光中,“某某某天天在不同場合找您的茬兒,您從不回應,何故?”
余光中答曰,“他天天罵我,說明他的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從不搭理,證明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
08
有一種高情商叫,
受之以禮,還之以禮。
@GERRIT
說件小事。
軍隊里有個規矩,就是路過崗哨的時候,哨兵要給軍官敬禮,軍官需要回禮。
有一天,正好輪到我們班級站崗。一個師長,騎著一個自行車,車把上還掛著一個袋子。路過崗哨時,我給他敬禮,他立刻跳下自行車,自行車因為袋子太重還向一頭栽著,他一只手困難地扶著自行車,一只手緊接著回禮。
當時對我觸動挺大的,我見過很多剛畢業的學員不回禮,見過很多連長、副連長懶得回禮,而在他身上,我看到的是對人的尊重。這位師長能成為師長,一定不是偶然。
09
有一種高情商叫,
把你的感受放在心上。
@半咸鴨蛋
小時候家里窮,那會只知道埋頭讀書,對吃穿也從來不介意。初中三年都是穿校服,褲子穿破了再補,而且那時長個子,褲子短得不要不要的。
有次暑假,去同桌家里玩,順便過夜,然后換下的衣褲,同桌的媽媽拿去洗了。第二天中午,同桌說他想買衣服,然后他爹開車把我們送到商場逛了一圈,買了兩條褲子。傍晚我回家的時候,同桌拿出了兩條褲子說,“這條好像太長了,又不能退貨,要不就你拿著湊合穿吧。”他媽媽也在旁邊說,“對呀,你個子高點,穿上應該很合身的。”然后連塞帶哄,我就把褲子帶回家了。那是我初中三年“唯二”的兩條新褲子。
多年以后,才知道,他們是為了照顧我的感受……
10
有一種高情商叫,
把“雞毛蒜皮”過成詩與浪漫。
這是《夜讀》讀者SHANShannnnnnnnn 分享的一個甜甜的故事:
媽媽說自己長白頭發了,讓爸爸幫她把白發都拔了,爸爸卻說,“白發不能拔,這才叫白頭偕老。”
11
有一種高情商叫,
認真回復,不敷衍。
@小今天背單詞了嗎
我自己是覺得認真回復他人消息這樣的小細節,也顯示了一個人的情商。如果錯過或當時忙,也能事后表示歉意。因為只有在被忽視、被敷衍之后,你才越發能體會到,那些愿意真誠地給你回應,愿意為你停下腳步的人有多溫暖。說白了,認真地回復一條信息,也是在認真地對待一件事、一個人。
12
有一種高情商叫,
與人相處,無論親疏,以禮相待。
@絲絲小呂
其實說實在的,對待家人的態度,更能看出一個人真實的人品。有人在外面,表現得左右逢源,禮節到位,可一推開家門,連好好跟家人說話都做不到。
對外人的彬彬有禮,可能只是一種處世的圓滑與世故。因為不熟,所以不敢隨意而為;因為不親,所以心有設防。而在消除距離感之后,對親近的人尤其是朝夕相處的家人是否尊重,是否和顏悅色,那才見一個人的“真面目”。
圖丨視覺中國
監制 | 李浙
編輯 | 王若璐 校對 | 高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