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語:那里的天空高遠碧藍,那里的空氣清新醉人,那里的土地綠草無垠,那里藏著許多人心中夢寐以求的詩和遠方,那就是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在那個更靠近天空的大地上,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純凈。純凈的還有他們的美食,那種來自大自然恩賜的原滋原味,令無數人為之癡迷。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詩的海洋,品嘗那純真的滋味。
第一道:哈達餅
在沒聽過哈達餅的時候,就知道哈達是蒙古族最有特色的禮服。心想,哈達餅必然也很貴重。果然,哈達餅原是內蒙古赤峰市昭烏達草原的一種傳統名點,造價高,口味佳。
當地人用油酥和水油面做皮,以豆沙或干果等做餡兒,烙制而成。有幸嘗一口,入口即化,酥脆香甜,落地成粉。 如果去內蒙古,一定要嘗嘗這尊貴美味的哈達餅。
第二道:馬奶酒
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中看到好客的內蒙古人用馬奶酒款待賓客,馬奶酒在大草原幾乎是不可或缺的。這個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對馬的感情自然是非常濃厚的。早在忽必烈時期,就有了飲馬奶酒慶祝的記錄。
他們的馬奶酒就是用馬奶提煉、發酵釀制的,口味比糧食酒更烈,驅寒健胃,又被尊為“元玉漿,”是內蒙古極為珍貴的特色飲品。
第三道:奶茶
如今奶茶越來越受大眾歡迎,不管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黨,都喜歡在午后點杯奶茶來消遣放松。內蒙古大草原的奶茶和我們平時喝的奶茶口感不太一樣。
蒙古人喜歡喝酒,也喜歡喝茶,覺得茶是靈丹仙草。他們對茶的研究也是深入獨到的,奶茶、面茶、酥油茶都是他們的杰作。
他們最愛喝的奶茶是在紅茶中加入鮮奶、黃油和鹽,再和炒米等一起食用,是一種濃香的咸味奶茶。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喜歡?
第四道:奶豆腐
繼續說奶,奶豆腐也是蒙古人喜愛的奶制品之一,主要有馬奶、羊奶和牛奶等。
人們把奶凝固成豆腐狀,奶香濃郁,酸甜可口,干吃,泡奶茶吃,亦或是做成拔絲奶豆腐,都是一道獨特的美味。
第五道:羊肉松
來到大草原,羊肉自然是不可少的。羊肉松是呼倫貝爾的特色小吃,是用新鮮的綿陽肉制作而成。
呼倫貝爾的綿羊肉質細膩,鮮美多汁,不膻,做成羊肉松就更是美味,松散柔軟,咸中有甜,酥香金黃,無比誘人。
第六道:烤羊腿
如果說羊肉松是零食點,那么烤羊腿絕對堪稱是豪華大餐。在呼倫貝爾,經常可以看到人們用烤羊腿款待賓客,無比壯觀。
現在新疆內蒙等很多地區還是流行烤全羊,但人們發現其實羊身上最好吃的地方是羊后腿,烤羊腿比烤全羊更容易入味,更鮮美,吃起來也更方便。
再加入各種調味品,色香味俱全,色美,肉香,外焦里嫩,酥脆不膩,芳香四溢。
第七道:手扒肉
手扒肉是當地的一種紅食,紅食就是肉食,頗具民族特色。手扒肉做法相當簡單,就是把羊肉拆開后,不放任何調料,包括鹽,直接放鍋里清煮。
叫它手扒肉,就是說吃的時候需要用手抓,一手抓羊骨頭,一手用刀剔,蘸著調料,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盡顯豪爽本色。
這么原汁原味的傳統美食,你愿意嘗試嗎?
第八道:風干牛肉干
風干牛肉干歷史悠久,曾是成吉思汗的行軍糧食。這種風干的食物在當時有限的條件下,無疑是最為方便的吃食,隨身帶著,想吃就吃,酥脆美味,營養豐富。
風干牛肉干在歲月長河的沉淀中,成長,創新,已經不再只是行軍糧,而是一躍成為備受人們青睞的風味小吃,休閑消遣,有它會更有滋味。
第九道:燒麥
燒麥于我們而言也并不陌生,它是我們常吃的早餐之一。蒙古的燒麥早在清朝時就名揚京城,至今不衰。可想而知,它的工藝和口感有多獨特。
傳統燒麥用料精良,羊肉餡兒肥瘦有度,皮爾薄而精,配料講究,出籠鮮香四溢,晶瑩剔透,形美味濃,香嫩不膩,百食不厭。
第十道:赤峰對夾
赤峰對夾是內蒙古赤峰特有的傳統美食,是裹著熏豬肉形似肉夾饃的酥油燒餅。
至今已有百余年,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據說它最初是由一對蘇氏父子所創,把哈達火燒、驢肉火燒和宮廷熏肉技術完美結合,創制出“夾肉燒餅”即“對夾”,之后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小吃文化。
赤峰夾的燒餅金黃酥脆,層次分明,肉質細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熏香濃郁,焦脆爽口,入口回旋百轉,余味悠長,堪稱“中國的夾肉漢堡”。如果到了內蒙古,一定要嘗嘗這只有當地才有的正宗美味。
今天的內蒙古美食就給大家分享到這里了,各個原汁原味,你們喜歡嗎?其實,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奶皮子、筱面、扒駝掌等等。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去內蒙古賞美景,吃美食,定會讓你如癡如醉,流連忘返。
筆者碼字不易,看完請幫忙給個免費的關注吧,也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們的心聲。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期待和你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