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01
有錢人心都黑,少不了坑蒙拐騙,要不怎么能賺那么多錢?當然,他們也靠關系、還有就是運氣好!
那個小妖精能當總監,肯定跟x副總睡過,要不怎么會提拔她,一看就是jian貨,老娘靠自己本事吃飯,才不屑像她那樣!
我們小孩上三年級,期末考試語文不好,她是不是不擅長學語文?我小時候語文也不好。
女孩天生就不擅長數學、女孩學不好數理化是正常的。你看隔壁老王家那個閨女,小學學習挺好,到初二不就不行了嗎?
看書太費勁了,田老師有更簡單的學習方法嗎,不用看書的那種?
能給我幾個框架,讓我干活又快又好嗎?
我在一個國企,感覺身邊同事水平都一般沒有高手,沒法從他們身上學習。總感覺這單位阻礙了我的發展,該怎么辦?
公司給我這么點工資還想怎么樣,給它干活就不錯了,誰管結果怎么樣啊?
作為女人,我不靠老公靠誰啊?
老公掙的錢當然是我的,必須一分不少地交公。
02
餃子在中國北方是一種神奇的食品,許多地方春節的習俗是從初一要吃到初四,每天必吃。
而且大部分中國傳統的節日,如果你不知道吃什么的時候,吃餃子不會出大錯誤。網上甚至有人惡搞說“圣誕節的餃子,萬圣節的面”,將中國的節日思維套用到西方的節日上。
老一輩兒的北方人都認為餃子是最好吃的食物之一,招待客人吃餃子也是表示重視和尊重的方式。
但現在許多八零后、九零后和更多的零零后已經不這么想了,有一些年輕人拒絕吃餃子,認為不好吃。
如果你去分析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部分與吃喝相關:餃子、元宵、粽子、面條、湯圓、月餅,還要配上喝酒等等。
為什么會這樣,主要是中國經歷了漫長的農業社會,在主要依賴人力和畜力耕作的情況下,整個農業社會其實也是物質短缺的社會。
人們最核心的需求是解決吃喝的問題,但由于物資短缺,大部分時代食物成為了人們最關注的內容之一。
因而在節日時,除了節日本身的意義外,能夠吃好喝好就成了我們節日的核心目的。
簡單理解,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即個人的思維模式,它對人們的語言和行動起到決定性作用。
不同國家、文化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也就是他們的思維模式不同。
最明顯的區別是東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差異,通常認為西方由于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更注重邏輯思維;而我國的國民大部分更強調辯證思維、中庸之道。
上面提到的餃子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農業社會物資的短缺,造成大部分中國人最重視吃的問題,大部分節日也跟吃有關,甚至到現在父母養育孩子最先考慮的是讓孩子吃好喝好。
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文化、甚至技術發展的影響,而這種思維模式又指導著我們的行動和語言。
認知心理學甚至認為,人們的大部分情緒其實不來自于事實,而是來自于思維模式。
當杯里只有半杯牛奶時,有的人會認為怎么只剩下半杯了,而有的人會想到還有半杯,真不錯。前者是悲觀的人,而后者是樂觀的,但半杯牛奶其實是一件事實而已。
再舉個例子,當一個自卑的人和一個自信的人都跟他們的經理打招呼,經理都沒有反應就過去了。
這時候,自卑的人往往會變得心情不好,認為經理是對他有意見,覺得他不夠好才不搭理他;相反,自信的人則不會有過多的反應,他會認為也許經理有事,也許是沒看到,總之他的思維方式不會讓他立馬產生過多消極的想法。
思維模式是心智的底層操作系統,如果這個系統有問題,那么基本上可以斷定不會變得更好。
如果一個人覺得未來是一片灰暗的,這樣的人無論有多高的天賦、無論他掌握多少知識與思維方法都沒用,他都不會愿意去追求和上進。
相反,那些天賦和能力一般的人,如果認為世界雖然不完美,但自己有責任讓它變得更好,那就會去學習、實踐,慢慢地就會超過那些先天條件好的人。
03
如果有心,你去觀察身邊不同的人,那些生活幸福、工作努力并取得較高成就的人,大都具備了相應的思維模式。
而那些將日子過得灰暗甚至頹敗的人,除了社會疾病等因素外,也一定有很多是因為他們思維模式的原因。
就以前面講的“女孩不擅長學習數學”為例,這當然是一個很扯淡的觀點。類似的不擅長語文、英語......
我們承認男孩女孩性別和大腦發育的差異,但這并不能推導出“女孩天生就不擅長數學”這樣的論斷。
正相反,是因為這樣的論斷先入為主的在家長和孩子們的心中產生的影響,使許多女孩“認為自己學不好”:
遇到困難的時候就產生畏難情緒甚至放棄去努力學習數學,所以結果就真的學不好了。
要明確,是錯誤的認識導致了結果(學不好數學),認識就錯了,結果一定會錯,因為人的行動、努力和思考是受自己的認識支配的。
本質上講,對于初等數學的內容,不需要天資聰穎智商140,普通的孩子只要不畏懼、有信心、下功夫,都能學會。
也許這樣的孩子成不了杰出數學家,但應付一般的考試都應該是沒問題的。
05
普通人的思維模式上有很多缺陷,名人也不能例外。
按照大衛·伯恩斯在《好心情手冊》里面的說法,這種“要么全部都有,要么沒有”的認知是完美主義者的典型認知錯誤:用一種極端的、黑白分明的標準來評價自己。
一位成績一直是A的學生在一次考試中得了B之后說:我完蛋了。
這種認知是許多人痛苦的根源,也是許多抑郁癥的典型思維模式。
許多人糾結于原生家庭對于個人的影響,而這個影響最大的表現是它在你的大腦里“植入”了許多理所當然地“認識”,而且你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些認知是否正確、合理,是否還符合這個時代。
在這里面,有許多我們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但也有許多不正確、過時甚至封建的糟粕在里面,讓你根本不自知的按照這樣的思路去生活和工作,去判斷和思考,這才是最可怕的!
那該怎么辦?我認為起碼有以下兩個點。
關于如何真正改變、提升自己的思維模式,有興趣可以學習KMC底層思維能力提升在線課程,通過練習和反思方式真正提升個人思維模式。
第一點:培養認知能力,能夠自我反思和審視自己。
元認知講我們要能夠監控自己的認知,像照鏡子一樣去警惕、發現自己認知中的錯誤,然后及時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但這有一個前提,是你要知道正確的認知是什么樣的,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正確的為何,那何來對照、比較和改進呢?這就涉及到要多學習、多交流的問題,發現“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內容。
譬如我們傳統的觀念是要勤儉持家,花錢的時候要量入為出,借貸是被鄙視和歸入“敗家子”的行當的,影視劇里面也有許多關于去當鋪的悲慘故事、楊白勞的前車之鑒等等。
但經濟學家的研究卻發現,在現在的環境下,如果想積累大量的財富,一定要用杠桿去投資才有可能,勤儉持家最多只能達到小康,而只有大幅度的杠桿才能保證你成為富翁(當然也可能破產)。
第二點:相信努力就有希望,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成長型思維。
卡羅爾•德韋克(Carol S. Dweck)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的研究興趣在于動機、個性和個人發展。
她最出名的研究成果是在思維模式上,第一次區分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通過試驗和觀察,她發現不同的孩子在解決復雜問題時會采用不同的思維模式。當問題都足夠簡單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可以搞定。
但當問題越來越復雜的時候,一部分孩子就放棄解決這些問題的努力,開始逃避這些問題并找別的話題或者玩別的游戲;但另一種孩子卻仍然能夠沉浸其中,認為只不過是現在還沒有找到答案,經過學習、努力總能解決這些問題。
她把前一種思維方式叫固定型思維模式,后一種思維模式叫成長型思維模式。卡羅爾•德韋克認為對于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小孩而言,他們的基本認知是:面對這樣的問題,我還不夠聰明(或者聰明度不夠),所以我解決不了,只能放棄。
而對于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而言,他們的基本認知是:我正在解決的路上,雖然現在還沒有辦法,但我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能夠鍛煉自己,從而最終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事情總能搞定。
兩種思維模式確定了兩種孩子面對困難和成長的態度,固定型的孩子類似于認命的思維方式:每個人的聰明程度是固定的,面對困難問題搞不定的時候就拉倒吧。
所以卡羅爾•德韋克建議家長和老師們應該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夸獎“孩子聰明”,而是更強調過程“孩子通過努力得到了提升”,哪怕這個提升仍然沒有考到高分,依然值得贊揚。
中國的許多家長也慢慢接受這個觀點,開始贊揚自己孩子的努力。但問題是,這個教育體系還是看分的,經過12年的考試和大大小小的打擊,許多孩子在許多科目上其實已經認命了:我就是學不會英語、我沒長數學的大腦、我就是不會寫作文等等。
其實你要去分析那些說自己學不會英語、不會數學和寫作文的孩子的時間分配,你就會發現,他們在認為自己不擅長的東西花的時間太少太少了:
一次或幾次的考試失利,然后覺得自己不擅長,然后就不愿意花時間去做,然后考試更加失利,坐實自己“真的不擅長”!
固定型思維方式不僅僅是學習不好的人才有,也不僅僅存在于學習上。那些在學校里混得如魚得水的人,也可能是固定型思維方式的人:他的天賦足夠好,在學校大部分學習靠小聰明足夠應付,所以一直如魚得水,而我們外人會覺得他很上進。
但當真正到社會上的時候,遇到自己搞不定的事情時,因為是“固定型思維”,失利2次后也就放棄了。這樣的事情很多,不信你想一想原來在學校你認識的那些學習很好的人,20年后再交流時許多人都是灰敗的情緒。
而那些成長型思維的人,也許資質一般、家境一般,但從來不信邪、不認命,堅信努力就能長進。他們也許不是長進最快的,但當許多他的同行者已經停下來的時候,他們一直向前,假以時日他們就耀眼起來。
有一個笑話,中國那句俗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被翻譯成英文時的意思是:我知道未來會更好,但為什么更好,我也不知道!
也許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精神:
未來會更好,雖然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但我就是相信他會好,所以我得一直努力。
努力努力著,可能就真的好了。(本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在京東、當當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