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葡萄酒愛好者,或許我們都有著同一個習慣,那就是每次購買或者收到葡萄酒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掏出手機來掃一下酒瓶上的條形碼,以檢查確認產品的真偽。但這種方法真的是檢驗真假葡萄酒的正確方法嗎?而那些掃不出的葡萄酒都是假酒嗎?
其實,使用條形碼掃描是市場流通的大趨勢,它能夠便于商品在流通過程中的追蹤和定價。當下,不論是進口酒還是國產酒,酒瓶上都會有條形碼,那么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可以通過條形碼獲取什么信息?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疑問1:葡萄酒的條形碼代表什么?
有研究過葡萄酒條形碼的人都知道,葡萄酒的條形碼共 13 位數字,但這13位數通常代表什么呢,這卻是鮮為人知的部分。
通常,葡萄酒條形碼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前綴碼(前 3 位,標示國家或者地區)、制造廠商代碼(4 至 8 位,由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編碼機構統一編配給所申請的商號)、商品代碼(9 至 12 位,個別貨品號碼,由廠家先行將產品分門別類,再逐一編碼)和校驗碼(13 位)。所以,通常我們看條形碼是看前面的2-3位,不同的數字代表不同的國家。
以下是小編匯總的不同國家的前綴碼:
中國大陸:690—695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489
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958
中國臺灣:471
法國:30—37
澳大利亞:93
智利:780
德國:40—44
西班牙:84
意大利:80—83
美國和加拿大:00—13
葡萄牙:560
匈牙利:599
南非:600、601
阿根廷:779
新西蘭:94
疑問2:條形碼可作為判斷進口葡萄酒的依據嗎?
既然上文都有提到,不同的國家,條形碼上的前綴碼是不同的,所以這就是否意味這我們可以直接通過條形碼的前綴碼去判定葡萄酒的原產地?其實,答案是否定的!
一瓶標識著30—37的葡萄酒未必就是法國酒,它也有可能是國產酒!然而,這種類似于“掛羊頭賣狗肉”的亂象、看起來是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其實是受法律允許的。
根據國際編碼組織的管理準則,商品條形碼最好以所在銷售國的條形碼為主,但同時也允許以原生產國條形碼為產品條形碼。這就是說,假如在法國生產的葡萄酒,但是銷售地是中國,那條形碼的前綴碼可以是30—37,也可以是690—695。
而我國《商品條碼管理辦法》也規定,具有合法資質的國外企業,可以在國內申請條碼;國內生產的產品,也可以在境外申請條碼。商品條形碼代表的不是產品原產地,而是管理商品條碼的國家或地區的編碼組織。
所以,如果我們以前都是通過條形碼來判斷葡萄酒產地的,那就趕緊改掉這個習慣吧,因為這并不能給我們提供準確信息,反而還誤導了我們!
疑問3:葡萄酒條形碼掃不出來的是假酒?
不管是葡萄酒還是其他商品,相信很多人都會碰到過這種現象,就是掃碼以后查找不到該產品的相關信息,那么,這是不是代表著我們買到了假貨?
其實,葡萄酒條形碼掃不出來,原因有二。第一,可能是掃碼App沒有收錄都還商品的條碼;第二、可能是購買的葡萄酒進入市場不久,因銷量少而沒有被收錄。
所以,我們不能單從掃描條形碼這動作中,就輕易對葡萄酒的真假下結論哦~
說到底,條形碼的出現只是為了讓商品在流通過程中實現更好的追蹤和定價,對于判斷葡萄酒的產地、真假等都是不起作用的!但如果我們希望可以準確地判別葡萄酒的真假,不妨可以多跟有經驗的朋友交流,或查閱我們“話酒茶”的權威科普,相信一定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