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社交軟件上推出了語音服務,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習慣直接發語音進行對話。比起文字,語音確實可以原先視覺的基礎上,增添一種聽覺的別樣感受。
但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每當點開自己的語音,身上的雞皮疙瘩就會掉落一地!
難道自己的聲音自己都不好意思聽嗎?說實話,這還真不是害羞。那聲音實在是“一言難盡”,平時自己的聲音真的是這樣的嗎?!
相信有許多小伙伴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自己的微信語音怎么聽怎么別扭呢?但聽別人的聲音好像也沒有這么大差別啊?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兒呢?
聲音從哪兒來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知道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在這世界上,所有聲音的都是振動產生的。比如古箏之所以會響,是因為琴弦的振動帶動了周圍空氣,兩者共同產生出美妙的聲音。
而人們說話的聲音,就是由聲帶振動產生的。聲帶,是位于喉頭中間的兩片富有彈性的薄膜,在兩片聲帶之間還有一個空隙,叫作聲門。喉頭周圍肌肉的收縮可使聲帶放松(變厚)或拉緊(變薄),又可使聲門打開或關閉。呼出的氣流通過聲門使聲帶振動發出聲音,控制聲帶松緊的變化,從而使人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來。
呼氣、吸氣時的聲帶變化
聲音到哪兒去
那人們是如何感知聲音的呢?人們聽到聲音的基本過程大概有三個步驟:
1、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
2、振動產生的信號通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
3、聽覺神經把這個信號傳給大腦,人就可以聽到聲音
而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進行傳播的,但這種傳播需要介質的幫助。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傳播聲音的介質,在一般情況下,在固體中聲音傳播速度最快,液體次之,氣體最慢。根據聲音傳導介質的不同,聽覺傳導又可分為氣傳導和骨傳導兩種。
在日常生活中,聲音多以氣傳導為主。氣傳導就是通過空氣傳播聲音。在這種傳播形式下,聲音的能量會在傳播過程中大量減少。而骨傳導則是通過頭骨、頜骨將聲音傳到內耳。相比于氣傳導,骨傳導能夠較好地保證聲音原本的音色和質量。
氣傳導和骨傳導
試想一下,當在吃餅干的時候,自己可能會感覺到很大的咀嚼聲,但周圍的人卻會覺得很輕微。除了口腔閉合會阻礙一定的聲音傳播外,這還與顱骨傳聲和空氣傳聲對聲音能量衰減程度不同有關。
正是因為空氣會削減聲音的能量,所以長時間戴耳機對于聽力而言是有一定危害的。聲音一般都會通過氣傳導進入人耳,在這個過程中,聲音中的高頻部分已經被空氣吸收了一部分,其自身能量有所減弱,故對耳朵也不會造成過多的傷害。但是戴耳機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入耳式耳機,聲源距離內耳很近,聲波傳導范圍很小并且集中,聲壓會直接傳遞到內耳,集中到鼓膜上,沒有一點緩沖的余地。長時間佩戴耳機不僅會引起了聽覺疲勞,還會導致聽力下降等問題。
聲音為何變“陌生”
當我們說話的時候,聲音會通過以上兩種方式傳播。它們既通過空氣振動傳到耳朵里,又通過口腔,經過牙齒、牙床、上下頜骨等部位,直接傳到內耳。
而電子設備錄下的聲音是先轉變為電信號記錄下來,再通過“電-聲”轉換系統進行還原,最后從揚聲器中放出,直接通過空氣傳到耳朵的。相比于聽見自己說話的聲音,它缺少了通過骨骼傳到內耳這一途徑,所以聽起來會和平時自己聽到的聲音不同。
同時,在聲音中,波長更長的聲音,也就是所謂的低音,會更容易穿過身體組織到達耳朵。而平時自己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大多是兩種傳導的混合體,所以我們聽到自己的聲音一般會比較低沉,并且富有磁性。而這也就是為什么自己聽到的聲音一般都比較好聽的原因了。
那這兩個聲音,到底哪一個才是自己真正的音色呢?
事實上,這兩個聲音都是真實的,只是聽的角度不同而已。一般情況下,社交軟件里自己的聲音與別人聽到的聲音并沒有很大的差別。只是因為自己長期習慣于二者混合而來的聲音,因此才會覺得,這明明是自己的聲音,但卻是如此陌生。
關于聲音,大家還有什么問題比較好奇,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告訴胖科哦~胖科一定會積極為大家做出科學解釋噠~胖科再來啰嗦一句,戴耳機時間不宜太長,注意保護聽力健康!
創作團隊:中國科學技術館新媒體團隊
審核專家:袁先道 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安貞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