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時,不說怨話
祥林嫂的悲劇,一方面在于她坎坷的經歷,另一方面源于她的性格,太喜歡抱怨,逢人便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結果導致本就坎坷的人生更加糟糕,雪上加霜。
人就是這樣的,當一個人訴說自己的不幸時,人們會同情他,安慰他,但如果他一直沒完沒了的抱怨,天天發牢騷,人們就會從同情逐漸轉為厭惡。
魯迅小說里這樣描述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連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里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了。
真正高情商的人,絕對不會總說負能量滿滿的怨話,遇到不順心的事,他們會自己獨自消化,會找很要好的朋友傾訴,但一定不會到處抱怨,逢人便訴苦。
很多時候,抱怨只會讓問題更糟糕。
交往時,不說沒有分寸的話
一天,有位婦人滿心歡喜帶來四幅古畫,請國畫大師黃君璧鑒別真偽。
婦人還很得意洋洋地說,這是自己花了不少錢,才從國外搶回來這幾件國寶的。
黃君璧看了前面兩幅畫后,告訴婦人都是假的,到了后面兩幅畫時,黃君璧說,看起來不錯,畫家的筆法相當老練,我也說不準,但一定有欣賞價值。
婦人聽罷,雖有些失落,但一想到有兩幅或許是真跡,又喜上眉梢。
婦人走后,黃君璧重重地嘆了口氣:“冤枉啊,花了那么多錢,四幅都是假畫。”
友人不解問道:“既然都是假畫,剛才為什么不說呢?”
黃君璧說:
她對自己的眼光那么有自信,又已經花了那么多錢,而且當著她的那么多隨從的面,我能說是假的嗎?以后找機會再提醒她吧。
錢對她來說是小事,傷了她的面子,可就是大事了。
她已經買下了那些畫,無論真假,已成定局,如果當面點破,會讓她既下不了臺,又傷了感情。
與人相處,拎得清說話的分寸,是最基本的素養。
生氣時,不說惡話
一個人如果說話不經大腦,隨意開口,會給自己招惹來禍端。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說出去的話沒有把握,寧可不說話,也別多說話。
人言可畏,你無法估量你的一句惡語會給他人帶來多少傷害。
我們說話之前,一定要在腦中思考一下,說出的話是否有價值、有意義,是否照顧到了與你交流的人,是否合乎場合。
你會說話的程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心亂時,不說糊涂話
說話最忌“搶”。真正有水平的人,說話前一定是考慮清楚,等恰當的時機再說出來。
有一天,一位學生心急火燎地找到蘇格拉底說,“老師,告訴你一件事,絕對讓你出乎意料……”
蘇格拉底立馬打斷他:“你告訴我的話,經過三個篩子過濾了嗎?”
學生有點摸不著頭腦。
蘇格拉底連續問了三個問題:
你要告訴我的事是真實的嗎?
這件事是善意的嗎?
這件事對你重要嗎?
學生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蘇格拉底語重心長地說:“既然不真實,不是善意又不關你事,那就不要隨意說了。”
粥要慢慢熬,茶要慢慢品,人在惱怒心煩意亂的時候,說的多半是氣話、糊涂話,這個時候,不妨冷靜下來,有話慢慢說。
緩慢而清晰地說話,既為思考留有余地,讓自己準確傳達信息。也能讓對方感受到尊重、親切,更舒服順耳。
來源:哈叔的職場微課堂 、讀書369、孔子學堂、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