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
有大智慧的人,懂得謙虛,擁有平和的心態,心有大善的人,懂得寬容,擁有廣博的胸襟。
是以,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去“控制情緒”,在人生長河中,他們已把脾氣調成靜音,和情緒握手言和,達成共生。
一
情緒越差,智慧越少
《華嚴經》中有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一個情緒不穩定,總是發脾氣的人,往往會被外界之物所困擾,輕易陷入憤怒之中,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最終傷人傷己,正所謂是“燥則失君”。
一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
王熙鳳本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內能管家,外能待客,上可八面玲瓏,下有雷霆手段,這樣的她,被大家戲稱一句“鳳辣子”。
然而,有能力的的她,卻因為負面情緒,最終身患疾病,拖垮了自己。
王熙鳳雖然在賈府的長輩和姑娘們面前,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體現出高情商,但面對下人,便會暴露本性,哪怕是和自己親近如姐妹的平兒,也不例外。
在《紅樓夢》中,曾講到這樣一件事:
王熙鳳生日那天,賈母做主,用湊份子的方式,給王熙鳳過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生日。
王熙鳳也很高興,卻不想在回家的路上,發現了丈夫賈璉出軌之事,言語中還有對自己的不滿。
王熙鳳一怒之下,居然先打了平兒一耳光。
曹操曾言:“無怒,怒傷智,勿怨人,怨失思,恨敵,不如歸己。”
王熙鳳在憤怒之下,便做了一系列暴力發泄情緒的舉動,然而這對于丈夫賈璉而言,并無震懾。
與其發火怨恨,不如冷靜下來,用心思考,方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而好的情緒,也能讓人的身心康健。就如圣嚴法師所說:
“有德即是福,無嗔即無禍,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
人生一世,難免會遇到煩心之事,沉下心,不要讓壞情緒擋住智慧,更容易找出恰當的解決方法,讓人生越來也好。
二
情緒越穩,心態越平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中曰:“人神好清,而心憂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一個擁有平和心態的人,遇到不順之事,也極少發脾氣,因為平和的心態,會讓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被外物所困,方能情緒穩定。這樣的人,更易攀上人生的頂峰。
曾有弟子問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
王陽明則回道:“要非說有技巧,那養的此心不動,便是唯一的技巧。”
心不動,方情緒穩定,情緒穩定則冷靜沉著,如此,在不順之境,也能臨危不亂。
是以,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在王陽明看來,于做事上磨練,即可讓自己獲得這樣的能力,可謂“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王陽明也是如此做的。1496年,王陽明再次名落孫山,大家紛紛來安慰他,他卻笑言:“人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別人覺得落榜是一種令人羞愧的事,從而會情緒不穩定,王陽明卻覺得因落榜而心境大亂才是真正令人羞愧的事情。
正是因為王陽明具有平和的心態,穩定的情緒,最終成為一代不凡之人。
比起“控制情緒”的人,把情緒調為靜音,擁有強大的內心,更易打開福氣之門。
因為內心平和帶來的情緒穩定,沒有內耗,不會反噬。它會在日復一日中,讓心更為豁達,不因得失悲喜,不因小事憂
三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和情緒做朋友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人都會有情緒,我們常常以為“控制情緒”,是唯一的方式。其實,真正厲害的人,早已和情緒成為了朋友。
就像水一樣,接納情緒,接納命運的饋贈,然后用自己內心的力量,踏上更遠的征途。
這樣的人,從來不“控制情緒”。
如古代思想家老子,遇事一顆平常心,不因外界的一切影響“真我意識”,讓情緒大起大落,消耗自己的精氣神。
在《莊子》中,便記載著這樣的一件事:
一個叫士成綺的人,時常聽到別人夸贊老子,于是不惜跋山涉水去拜訪老子。
可是當他見到老子后,卻發現老子本人和所住的地方,看上去都很普通,便出言奚落道:“別人都說你是圣人,我看是老鼠還差不多。”
老子看了士成綺一眼,沒有生氣,也沒有理會,繼續看自己手里的書。
士成綺回去后,覺得自己說話太過分,于是第二天又來找老子道歉,老子也沒有覺得高興,只是對士成綺說:“我如果有獲得大道的實質,你罵我是豬、狗、老鼠,又有什么關系,我還是我。”
你所說的,只是你認為的,它并不能影響到“真我”的意識,所以我不會為此憤怒,更不會因此改變。
這才是一個人與情緒共生的頂級表現。
曾國藩曾說:“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
想要避免遇事情緒化,最好的辦法便是修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不爭朝夕,不辨得失,專注自身,時常向內反省。
這樣的人,不會被情緒所控制,亦不用去控制情緒。
因為內心的強大,足以抵御一切外界的雜音。
老子曾言:“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在人生這場修行中,愿我們都能與自己的情緒握手言和,以平常心對待人生起伏,笑看花開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