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經常見到許多患者或家屬拿到胃鏡和病理活檢報告單被上面密密麻麻的字搞得暈頭轉向,而醫生往往無法長時間給予他們詳細的解讀,只能粗略的講解一番。
那么胃鏡報告要么看呢?
其實胃鏡檢查報告通常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胃鏡所見,是醫生在檢查過程中通過胃鏡所見的客觀記錄,包括食管、胃底、胃體、胃角、胃竇、十二指腸球部等消化道各部情況,如是否充血、水腫,有無潰瘍、新生物等,通常按部位分別描寫;如有潰瘍則應描寫潰瘍大小、形態、有無出血、是否可能是惡性病變等;如有新生物則會有其腫塊大小、部位、累及范圍、質地、是否容易出血、有無造成胃腔狹窄等描寫。
胃部解剖圖
第二部分為胃鏡診斷,通常寫在報告的最后。常見的診斷有食管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包括淺表性、萎縮性、糜爛型、出血型等)、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癌、食管癌等等。很多報告還包括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在胃鏡診斷中加上Hp(+)或Hp(-),前者表示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后者表示無幽門螺桿菌感染。
而胃鏡的病理活檢報告通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收到的組織標本位置和數量。第二部分為顯微鏡下組織細胞形態、分布描述,如胃竇部、胃體部粘膜層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浸潤,伴或不伴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食管鱗狀上皮細胞增生等。第三部分為病理診斷,如Barrett食管等。
常見的病理描述有慢性炎癥、活動性、萎縮、腸化、異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等。
淺表性胃炎它反映了胃黏膜淺層有淋巴細胞或漿細胞浸潤,而深層的胃腺體正常。
萎縮性胃炎它是指除了黏膜有炎性細胞浸潤,還可見胃腺體部分或完全消失。
腸化即腸上皮化生,意思是在胃黏膜上皮中出現腸上皮,可見于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中,也可見于部分正常人。現大多數醫學專家認為,不完全型、結腸型腸化(也稱Ⅲ型腸化)與胃癌的發生有較密切關系。因此,見到腸化報告后要做進一步檢查。
胃黏膜上皮異型增生也稱不典型增生,是指胃粘膜上皮和腺體的偏離正常分化,形態和機能上呈異型性表現。對這一檢查結果一定要給予重視,因為這可以說是一種癌前病變。#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