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曲靖日報-掌上曲靖
松茸,學名松口蘑,別名松蕈、合菌、大花菌、臺菌、松菰、剝皮菌等,是世界上比較珍稀名貴的天然藥用菌、我國二級瀕危保護物種。松茸,被稱為“菌中之王”,納西語稱之為“裕茂蘿”。
我國松茸古已有之。歷史上中國人口沒有現在多,生態環境、植被等比現在好,松茸的生長和分布可能不像現在這樣相對集中在某些地方。北宋時,唐慎微撰寫《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等著作時就使用了松茸這一名稱,據說因該菌生于松林下,菌蕾如鹿茸,故名松茸。宋代陳仁玉《菌譜》有:“松蕈,生松蔭,采無時。凡物松出,無不可愛,松葉與脂、伏靈、琥珀,皆松裔也。昔之遁山服食求長年者,蹇松焉依。人有病溲濁不禁者,偶啜松下菌,病良已。此其效也。”這段話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是:“松蕈,生長在松蔭下面,不定時采拾。凡是松樹所產的東西,都很可愛。松葉(松針)、松脂、伏靈(即茯苓)、琥珀,都是松樹上的孳生物。昔日支遁(因為“支遁買山”的故事而被后世稱為“遁山”)服用丹藥,欲求長命百歲,經常依靠著彎曲的松樹憩息。見到有小便渾濁且失禁者,偶然吃了松蕈,居然治愈了。這就是松蕈的功效所在。”支遁修行,也會食用松蕈。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把松蕈列在“香蕈”條下,又稱臺蕈、合蕈。據考證,松蕈即松茸?,F在有人說,日本人上世紀八十年代來云南發現松茸,松茸才被人們認識,這種說法是有失偏頗的。
云南過去的方志也有松茸的記載,只不過它叫松菰。符廷銓《昭通志稿·卷九.物產志·植物》有:“松菰,松下生者。”陳其棟《宣威縣志稿.卷三.三十六》有:“松菰,生松樹下。”李春曦《蒙化縣志稿·卷十一·地利部.物產志》有:“生松下者,曰松菰。”“菰”,同“菇”。松菰,就是松菇。松菇是泛稱,包括松磨、松口磨(松茸)等蘑菇。也就是說,云南方志中的松菰極有可能就是松茸,比如昭通、宣威當地也有松茸,宣威一些地方的人過去會把松茸叫做大花菌。
松茸現在備受人們青睞,就是因為其具有顯著的功效與作用。食用松茸,可以強身健體、補腎壯陽、調和腸胃、補益氣血、化痰驅蟲等。松茸的諸多吃法中,現今有一種叫做松茸刺身。其就是將洗干凈的新鮮松茸切成薄片,蘸著芥末等吃。松茸屬于高端產品,好多人聞其名而未食其物。菌農拾到野生松茸,通常會賣掉,舍不得吃它們。
云南野生松茸品質好,產銷占比皆大。全省不少地方有野生松茸分布,只不過香格里拉是公認的最佳松茸產區。云南松茸產量占全國松茸產量的40%以上,而迪慶州香格里拉市的松茸占云南鮮松茸出口量的65%以上。迪慶已成為云南名副其實的“松茸之鄉”。
松茸是一種松屬與櫟屬、杉屬植物根共生的菌根真菌,對具體環境要求十分苛刻,通常生長在海拔2000-4000米之間,盡管經多年研究試驗,至今還是未能實現人工種植。市場上常見的所謂松茸,多是可人工種植的姬松茸。此松茸,非彼野生松茸。
面對云南名菌松茸,你只能品嘗之,而不能饕餮之。這就是物以稀為貴的一個別樣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