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酒的國度。
自從杜康發明了酒,朝代更替、悲歡離合、迎客送友、婚喪嫁娶等,便與酒息息相關。
楚漢之爭有鴻門宴;趙匡胤有杯酒釋兵權;曹孟德用“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排解其亂世之憂憤;其子曹植人稱“才高八斗”,曾作《酒賦》。只因其飲酒無節制,“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游。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弄丟了世子之位。
晉代陶淵明可算人格清高超然,以田園詩名世,但也是喜歡飲酒的:“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一揮而盡杯中酒,再執酒壺注杯中。”是不是有點貪杯的意味?
李太白則“五花馬 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留下“李白斗酒詩百篇”的傳說;唐代邊塞詩人王翰寫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之涼州詞,抒發古代邊塞將士豪放豁達、戰前縱酒、不計生死的英雄情懷。
今世人際交往中,酒這個潤滑劑更是不可或缺,有“無酒不成宴”的說法。在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中達成商業合同,甚至化干戈為玉帛的,也非鮮見。
平生覌之,飲酒成也罷敗也罷,好也罷歹也罷,古今中外之飲者,基本上都有以下四個遞進階段:
和風細雨 彬彬有禮——肴齊樽滿,賓主之間寒喧之后,共同舉杯進入正題;
豪言壯語、稱兄道弟 ——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席間便有人來了興頭兒,開始滔滔不絕了;
胡言亂語、老子第一—— 酒壯慫人膽,借著酒勁吹牛罵街泄私憤;
狼藉一片、不言不語——最后喝多了,便有人“現場直播”,然后進入麻醉狀態。
由此看來,君子好酒,當講節制禮儀,適量適度,不可放浪形骸,傷身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