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社會保險分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
對于繳納了社保的人員,退休以后不但每個月可以領取到一定金額的養老金,醫保卡每個月也會有一筆錢到賬。
當然,這都是有一定條件的。
參加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職工,在繳費滿15年并達到退休年齡辦理退休手續后,才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
而參加了醫療保險的人員在到達法定退休年齡后則可以辦理醫保退休,無需再繳納醫保費用,終身享受醫保的退休待遇。
相比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繳費年限會更長,大部分城市關于醫保最低繳費年限的規定是25年。
同時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參加的是大病統籌模式的醫療保險,那么是不建立個人賬戶的,每個月繳費人員的社保卡是沒有錢入賬的。
2021年,養老金的上漲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那么醫保卡每個月領到的錢是否會同步增加呢?
由于我國的醫療保險是屬地化管理,因此每個地方關于醫保劃入方式的規定還不太一樣。
目前醫保的劃入方式主要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定額返還
比如上海市,2020年退休人員每個月的醫保計入標準分為兩個檔次,對于74歲以下的退休人員,每年進卡1680元;對于75歲以上的退休人員,每年進卡1890元。
2020年上海市的養老金水平總體上調了5%,但是醫保計入標準和2019年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雖然退休人員2020年的養老金增加了,但是每個月計入醫保個人賬戶的錢并沒有變化。
同樣是定額返還的還有天津市。
天津市的待遇標準分為三個檔次,對于建國前的老工人,每個月的待遇標準是60元;對于70周歲以上的退休職工,每個月的待遇標準是50元;對于70周歲以下的退休職工,每個月的待遇標準是40元。
天津市的待遇標準雖然和上海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是天津的做法比較特殊,它將每月計入醫療賬戶的錢分為兩部分:
其中總額的30%進入社保卡的醫保賬戶,可以用來在醫院就醫時刷社保卡結算。
而總額的70%發放到社保卡的金融賬戶,金融賬戶的錢可以自行取出,用于健康體檢或者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等。
對于采取定額返還方式的省市,養老金的上調并不會影響到劃入醫保個人賬戶的金額,需要當地政府每隔一段時間重新發文對金額進行調整。
第二種是按養老金比例返還,大部分省市都是采取這種方式
比如《河北省省直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實施細則》中明確:
退休人員的個人賬戶,以本人基本養老金(養老保險統籌口徑)為基數,按6%的比例全部從用人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中劃入。
假設老李的養老金是6000元,那么他每個月劃入醫保個人賬戶的金額就是6000x6%=360元。
2021年養老金上調的總體水平為4.5%,如果老李的養老金上調到6000x(1+4.5%)=6270元,那么他每個月劃入醫保個人賬戶的金額自然會相應調整,提高到6270x6%=376.2元,增加了16.2元。
當然各個地方的劃入比例不同,比如福建省福州市,根據退休金水平的不同,劃入醫保賬戶的比例也不同:
退休人員月退休金在500元以下(含500元)的,按本人月退休金的6.4%劃入個人帳戶,上述退休人員月劃入個人帳戶的金額低于20元的,按20元劃入;
退休人員月退休金在500元以上的,按本人月退休金的4.5%劃入個人帳戶,上述退休人員月劃入個人帳戶的金額低于32元的,按32元劃入。
湖北省武漢市則根據退休人員年齡不同,確定不同的劃入比例:
退休人員年齡在70歲(含70歲)以下的,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退休費為基數,按4.8%劃入。
退休人員年齡在70歲以上的,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退休費為基數,按5.1%劃入。
退休人員沒有上年度月平均退休費的,以本人本年度月平均退休費為基數;沒有本年度月平均退休費的,以當月退休費為基數;退休費低于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80%的,以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80%為基數。
對于這些按照基本養老金比例返還的省市,只要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調整了,那么劃入醫保個人賬戶的錢也會相應增加。
因此對于養老金高的群體,肯定是更喜歡按比例劃入的方式;而對于養老金低的群體,定額劃入的方式對他們更有利。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也就是之前網上廣為流傳的對于個人賬戶金額有顯著影響的醫保新政。
意見中明確,退休人員的個人賬戶原則上由統籌基金按定額劃入,劃入額度逐步調整到統籌地區根據本意見實施改革當年基本醫療保險平均水平的2%左右。
個人賬戶的具體劃入比例或標準,由省級醫保部門會同財政部門按照以上原則,指導統籌地區結合本地實際研究確定。
所以,相信后期當各地政府根據指導意見出臺本地政策的時候,肯定還會對退休人員的醫保劃入金額或比例做出一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