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是經歷了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熏陶,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傳統文化的使用范圍十分廣泛,它深入到了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無論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生活小節等等,都有傳統文化的影子。
而傳統武術中國的內功,更是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傳統武術內功
傳統武術的內功,其實就是通過調身、調息的方式運氣于任督二脈,以此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從清朝時期開始,從道家傳承來的內丹術,成為了那個時期民間宗教和一些民間團體的活動內容,而內功的修煉,就是源自于此。
從清初時代起,傳統文化武術內功的練功方式其實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像五禽戲、太極拳這種,需要在練習拳法、動作的時候配合呼吸,非讓呼吸、意念、動作三者合一,這種動靜兼修的拳法已經成為了我們傳統武術中的一大派系!
另一種就是像靜功易筋經這種,單純的練習內功,將練武術動作和練內功是分開的,清朝末年的武術大家甘鳳池就是用的這種方式來修煉的。
內功修煉法
在乾隆四十年的時候,有一本叫做《壽世傳真》的書,這本書將內功的修煉分為了三步:第一步,是保持心靜,然后盤足坐定,最后雙手握固,雙眼內視,然后叩齒鼓漱咽下;第二步,意念目視丹田,想象有熱氣,然后提肛,將熱氣送入尾閭,然后沿著腎關、夾脊雙關然后到天柱、玉枕直到泥丸;第三步,則是舌抵上顎,然后從神庭穴,一直往下,直到下丹田。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小周天練法,傳統內功的練法,其實都是源自于古代道家內丹術的修煉。古代道家追求長生不老,而這追求長生的方式,也逐漸從外丹術,發展為內丹術。而后,經過了千百年的傳承,道家的內丹術,逐漸被武術所借鑒,發展出了內外結合的武術功法,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內家拳。
我們現在最常見的一些武術功法,無論是佛家的易筋經,還是民間各門各派的武術功法,其中都能夠看到道家修真的一些影子,尤其是易筋經,雖然他說是佛家少林秘籍,但據考究,易筋經是明代的一位道士假借達摩之名所著。
內功原理
傳統武術中的內功,在古代被稱為是導引術、吐納、金丹、內丹等等,經過了老祖宗幾千年的實踐和改進,才發展成了現在我們最常見的一些簡單易學的武術內功!
說到底內功其實就是一種通過呼吸、吐納的方式,來鍛煉內臟,以此方式來由內而外的強壯身軀。武術內功講究道法自然、講究動靜結合、講究天人合一,等等。這些都是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
傳統的武術文化,也是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行為風俗一樣,都浸染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武術內功的一個載體,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