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蔓延文明波”
我國山河大地,水網縱橫
無數大江大河縱貫其中
若是再仔細觀察
注意這些水系名稱
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中國的河流分布,以長江為界,南方的河流多稱江,如長江、錢塘江、珠江……北方多稱河,如黃河、淮河、渭河、海河等;但到了東北地區,“江”又成了主流,如松花江、鴨綠江、圖門江、烏蘇里江、嫩江、黑龍江。
所以,這江河又有什么區別?
為何在我國
南稱江北稱河,關外又稱江呢?
按照水利部編纂的國家行業標準《中國河流代碼》的定義,河流是指“陸地表面宣泄水流的通道,是江、河、川、溪的總稱”。
按照這個定義,“江”與“河”都是河流的名稱,在使用上并無概念定義上的區別,這是從水利角度出發;
如果從字源來考察,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河”字,但是沒有“江”字,“江”字要到金文時代才出現,這說明“河”的歷史要比“江”要早。
從“河”到“黃河”
最初,古人稱呼河流都為“某水”,或者直接用單個帶水字旁的字命名。比如《爾雅·釋水》中四條最著名的河流稱為“四瀆”,即江、淮、河、濟,指的是長江、淮河、黃河、濟水這四條單獨流入大海的大河(現在淮河和濟水已經不再直接注入大海)。
除了“四瀆”之外,其他河流一般也都用某水或單字命名,如現在的渭河古時候稱為“渭水”或“渭”,洛河古代稱為“洛(雒)水”或“洛(雒)”,古文中經常有“河渭”“河洛(雒)”的習慣說法。
我們今天習慣說的“黃河”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漢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中。當時黃河的泥沙含量已經比較高,河水呈現出明顯的黃色,故名。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是毋庸諱言,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決口,侵奪其他河流入海,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從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游決口1590次,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幾乎是在華北平原和黃淮平原間滾來滾去。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
兩大平原之間的滹沱河、漳河、濟水、漯河、大汶河、淮河都曾被黃河侵奪過河道,就給指稱這些河流造成困難,為了準確指稱,改變了原來河流稱某水的叫法,改為“某河”,“河”也從黃河專名逐漸變為河流通名。
比如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132年),黃河決口,經泗水入淮水,生活在淮水、泗水附近的居民怎么稱呼眼前的“泗水”呢?還叫泗水嗎?這是黃河水,確切的說是流淌在原泗水河道里的黃河?淮水附近居民也是一樣,為了加以區別,干脆來個二合一,就叫“泗河”“淮河”“漳河”“漯河”,等等。
距離黃河較遠的河流,因為不受黃河影響,水的名稱保留了下來,如今天長江最大支流“漢水”等。在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大部分河流還是稱為“某水”。
“水”改“河”在唐代已經基本完成了,唐代顏師古在注釋《漢書》時曾記載“南方無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曰河”,冀州正是黃河流域所在。
從“江”到“長江”
“江”字晚出,根據音韻學專家蒲立本教授在其《上古時代的華夏人及鄰族》一書中的考證,“江”這個字是南方的華夏民族和古南亞語人群共同使用的,很可能是漢語吸收了百越語中的詞匯。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流
最初“江”不專指長江。《史記·殷本紀》引《湯誥》說:“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引文中的“江”在黃河的東邊,絕不可能指長江。此處“東為江”,是指魯西地區的五大湖泊一線水系。
三國時期出現了“長江”的說法。《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載周瑜對孫權說:“可以拒(曹)操者,長江也。”同書《魏志·武帝紀》裴松之引《九州春秋》曰:“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 隋代大業年間又出現了“揚子江”的稱謂,這一名稱在近代演變為英語中對整個長江的稱謂。
到了唐代,江字已經基本完成了與其他字的組合,勢力遍及南方。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說:“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唐詩中既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邁語句,也有“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憂傷情懷。黃河、長江在唐代均完成了正名定分的工作。
同樣指代河流,江與河有區別嗎?
有人認為,直接流入大海的稱江,間接流入大海的稱河,顯然不對,太湖流域很多江都不直接入海;
還有人認為,江的徑流大、水量多,河的徑流小、水量小,這種觀點也不準確,像是淮河、大渡河的河流徑流量要比黃浦江的徑流量大。
其實,河流叫某江或某河,都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叫法,并沒有水利技術上的客觀標準。
中國的河流中,到底是江多還是河多?
依據《中國河流代碼》對列入其中的河流進行了一番統計,在剔除內流河(內流河無一以江命名)的情況下,以江命名的河流有283條,以河命名的河流為1648條。由此可見,還是河占據絕對優勢。
“九曲黃河萬里沙”
“不盡長江滾滾來”
無論江河,都是寶貴的水資源
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備條件
孕育滋養了人類文明
善待河流、保護河流,讓河流永續發展
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