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風窗記者 趙佳佳
01
尋找“完美妻子”
《新相親大會》最新一期節目迎來了一位38歲的男嘉賓陳澤,他自我介紹為金融學碩士,目前在某銀行任部門經理。
未婚男士陳澤,在舞臺上提出,一定要等到“完美妻子”出現才會結婚。
憑此言論,他把當期節目送上了微博熱搜。在一場由此引發的超過37萬人參加的投票中,就“30歲沒結婚你會考慮將就嗎”這一話題,超過30萬人表示自己不會將就。
微博投票截圖
有意思的是,節目最后,6位女嘉賓將信號燈全部熄滅,陳澤成為當期3位男嘉賓中唯一獨自離場的那位。
其實作為相親對象,陳澤的硬件配置是不錯的。
雖然已經38歲,但是長得并不滄桑,甚至有種像歌手吳青峰一樣的清秀氣質,學歷與工作也都是拿得出手的項目,還說自己喜歡游泳和健身。
截圖自《新相親大會》
他走上臺時,幾位女孩尖叫著為他“爆燈”,搶占選擇先機,以至于在后臺,陳澤母親自我感覺極其良好,“我兒子誰見著誰都喜歡!”
而女孩們的疑慮,是從看見陳澤錄制的VCR那刻開始產生的。
他在VCR自述中說,他異性緣一直很好,以前被學姐學妹寵壞了,覺得自己不缺女朋友,但如今38歲,卻“進入寒冬”。父母年紀漸大,他急迫地想要尋找到自己心中的“完美妻子”。
陳澤說:“女生一定要長在我的審美點上,一眼定生‘死’。日久生情叫感情,一見鐘情才是愛情,瞬間的心動,足以抵御婚姻中的所有問題。”
他在談論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妻子”標準時,反復強調外表的重要性。有個女孩問他,“完美妻子”的長相有沒有硬性標準?
為了回答這個具體的問題,他甚至拿出了自己畫的一幅人像,解釋說,這女生得是高鼻梁,還得眼神比較好。怎樣的眼神才算比較好?他答:“稍偏憂郁”。
而這一切標準的形成,都是為了讓女方能夠得到他“發自內心的認可”。
至于他自己在感情中擺出的姿態,是十分被動的,他說自己從未主動追求和表白,一心只希望女生能夠主動一點,“如果40歲還沒找到理想中的完美女生,那我可能會降低標準吧”。
陳澤在VCR中透露,“如果40歲還沒找到理想中的完美女生,那我可能會降低標準吧”
他的傲慢激怒了在座的女孩,也惹到了作為嘉賓的“雪姨”王琳。看完VCR,王琳反問:“他完美嗎,對不起?”
對他而言,那位由他幻想出來的“完美妻子”的核心吸引力,僅僅在于外表。誠然,跟隨自己的內心,不在感情問題上將就,無可厚非,但將愛的感受完全寄托在外貌之上,并且無法為愛主動付出,讓人很難相信這位38歲的男性能夠妥善處理自己的感情。
女嘉賓對陳澤的評價
果然,相親節目還是得看孟非主持的,生于重慶的“孟爺爺”貫徹了重慶男人的“耙耳朵”精神,在節目中直言陳澤從未考慮女孩們的感受。
最終,在場6位女孩及其父母共同滅燈,作為唯一未能成功配對的男嘉賓,陳澤黯然離場。
02
大齡男人,翹起尾巴
值得一提的是,陳澤離場之時,他的母親還在說,他本場表現不佳,平時“比這精英得多”。這讓人深思,相親市場中這類大齡男人的信心究竟從何而來?
帶著這個疑問,我去咨詢了身邊一位做紅娘的阿姨,她向我詢問陳澤的身高、學歷、工作和籍貫。
按照節目中陳澤給出的答案,我一一回答。175公分,金融碩士,在銀行做部門經理,長春人。
阿姨聽后回答我,說陳澤這樣的條件“很好配”。
她向我解釋,在她接觸到的有相親需要的人群中,“女孩多,且剩女都優秀,但男人可以向下一代借人,年齡差距可以很大,所以男孩翹(方言中自信的意思)”。
有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女性有一段介于25歲到34歲之間的最佳生育年齡,在這個年齡段受孕,孕期出現并發癥的風險相對較低。雖然說法并未得到證實,但女性在性資源的支配上,確實受到了很大的年齡限制,而這種限制在男性身上的影響微乎其微。
《愛情進化論》截圖
“最佳生育年齡”這類都市傳說,可以說是由資本鼓吹起來的,它讓女性認為自己只有在那段黃金時間度過的人生才算燦爛。而害怕失去性資源支配權的女人們,不得不外用內服各種產品,以補充膠原蛋白,延緩容顏老去的速度。
說到底,“30歲沒結婚你會考慮將就嗎”這個問題,因為存在“30歲”的年齡限制,其實更應該由女性來做出回答,畢竟年齡為女性帶來的焦慮遠大于男性。
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最重要的宣傳噱頭就是,“女人30+,也可以又美又颯”,這是女性藝人對抗年齡焦慮的一種形式,也可以從反面映照出女性對于衰老的恐懼。
萬茜接受采訪
在大齡單身男女的相親市場上,相較于大齡剩女,大齡男人更有底氣直接給出“不將就”的答案,但我們必須明白,這種答案或許并不太具有參考價值。
為了進一步了解30歲以上單身人士的相親交友需求,我進入一個需要進行身份實名驗證的婚戀交友平臺,將篩選年齡界定為30歲及以上,進行了一番觀察。
單身女青年們給出自己大齡單身的理由,很多時候都是“圈子太小”。
但男青年們很少給出自己大齡單身的理由,他們似乎并不認為30歲到50歲之間的男人是競爭力薄弱的。相反,人們更傾向于認為,男性進入30歲,正在迎來最黃金的人生階段。
駁雜的交友信息中,另一個共通的特性是,女性在填寫自己的擇偶標準時,通常會要求男方的學歷以及收入高過自己,而男性則通常要女方持家賢惠,不碰煙酒,對學歷則不做高于自己的要求,并且很多時候,根本不對女方的收入做任何要求。
《人生不設限》截圖
在他們的個人介紹中,“已購房”這一條會像加分項一樣被他們裝裱出來。
如果將相親比作一場競技,舞臺和應用首頁是單身青年的斗獸場,那么女性用以標榜自己的就是年輕和美貌,而男性則以經濟實力進行自我確認。
杜拉斯寫《情人》,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片段是,她描述亞裔少爺對法國女孩的核心吸引力時,將那種感受具象化為一種誘人的金錢氣息:
“英國煙的氣味很好聞,貴重原料發出的芳香,有蜜的味道,他的皮膚透出絲綢的氣息,帶柞絲綢的果香味,黃金的氣味。”
而在當下的中國社會,男性氣質的彰顯,也已經不再來源于強大的肌肉力量,也無需男人在家庭中掌握日常生活的話事權。
一位聲稱“我聽老婆的話,但我賺錢養家”的男性,與一位聲稱“雖然我沒錢,但老婆孩子都順從我”的男性相比,前者更容易受到主流話語的擁躉。
當一個男人在經濟上能夠占據競爭優勢地位,那么他在這場競技中,就有理由認為自己已經占據高點。
03
憑什么將就
但我們逐漸發現,男性的經濟條件并非硬通貨,女性對不合適的婚姻說“不”的幾率似乎也在增加,尤其是當女性能夠經濟獨立的時候,她們更能為自己做出理性抉擇。
30歲沒結婚你會考慮將就嗎?在那項超過37萬人參與的投票中,30萬人都給出了否定答案。
不結婚就不結婚,不管男性還是女性,我們到底憑什么將就?
《理智派生活》劇照
離婚率不斷走高,意味著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自身的婚姻關系,婚姻本身是一種契約,是人類社會化的產物。
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是,在契約的外殼下是否有內核存在?只有回答好這個問題,才能明白,我們所說的“不將就”,是在什么方面不曾妥協。
我并不認為內核是恒定的,內核代表了人們在感情中的需求,如果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進行分析,事情會變得清晰很多。
當一個出生在偏遠山區的男人想要滿足日常的生理需求,與一名有著同樣需求的婦女結為夫婦,那就算二人不懂愛情是什么,他們的婚姻應該能實現雙方的需求,這樣的婚姻不是將就。
《剩者為王》劇照
當一名女性想要被愛,想要結束心靈上的漂泊,那么當她遇見一個不太愛她的人,縱使這個人家財萬貫,如此締結婚姻也一定只是湊合。
如果婚姻中雙方的收入均衡,教育背景相仿,符合傳統意義上“門當戶對”的標準,但他們無法得到彼此的尊重,甚至動用暴力解決問題,那么這樣的日子只是在將就著過。
總而言之,在這個社會中身處不同階層的人們,對于婚姻的“內核”是什么會有不同的答案。如果需求得以滿足,那建立于其上的婚姻就不是“將就”,相反,需求無法滿足,那么婚姻便成為“將就”。
如今,伴隨著教育的普及,以及經濟生活的不斷豐富,在婚姻關系中,我們正在更多從單純的滿足生理和安全需求,上升到對愛,對尊嚴,對自我實現的追求。
《剩者為王》劇照
愛是什么東西?愛是生命的永動機,被愛的人更容易感受到,自己是這蒼茫世界上雖然渺小但又重大的存在。我們需要婚姻,本質上是需要愛情,是要在愛情的驅動下往人性的纖細幽微之處再進一步。
但如果這些更高層次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那么婚姻的存在無非只是一具空殼。
我不僅支持人們在步入婚姻前不要將就,也支持人們在已有婚姻的框架之下學會突破束縛。
2018年,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沈奕斐曾經做過一次以《為什么脫單這么難》為題目的講座,她在社會學的視野下去分析如今的愛情究竟為何發生,又是如何受阻。
她以韓劇中男主角對女主角的凝視舉例,以證明愛情的發生是為了在愛人專注的凝視中確認自身的獨特性,而這種凝視中又暗含權力關系。
最近幾年,隨著女性主義話題被不斷討論,隨著兩性平權的新聞、文學、影視作品的涌現,我們能夠越來越多地在生活中以及熒幕上看見,那些原本被男性凝視的女孩們的眼睛里,開始出現反向凝視男性的目光。
當反向凝視開始,人們能夠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的內心和現實之間的落差。
2019年熱播的美劇《致命女人》,講述了3名已婚婦女的丈夫在出軌后死亡的事件,它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呈現出不同時代的女性對不合適的婚姻的痛擊。
《致命女人》海報
在這部劇集中,當家庭主婦或者擁有獨立意識的女性發現,在自己的感情中,她們已經不再充分被愛,當第三者的介入讓愛人的一舉一動都變成虛偽的謊言時,她們選擇親手打破既有的生活,從虛浮的關系中徹底出走。
回到最初的問題,30歲還沒結婚,我們應該將就嗎?
將就個鬼,缺錢的話就去賺錢,覺得孤獨就養貓,生活太乏味就培養更多興趣愛好,無論如何,在遇見真正能讓人奮不顧身的感情之前,不要隨便讓婚姻關系成為自己的枷鎖。
30歲還沒結婚怎么了?我50歲沒結婚也不關你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