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近日,大貨車行駛記錄儀掉線一事引發爭議。所謂“北斗掉線”是否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有關?掉線原因是什么?類似事件是偶發還是多發?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發生?
對此,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研究北斗導航20余年的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才聰。
資料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北斗定位裝置≠北斗系統
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吳才聰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北斗系統沒有問題,因為我國對北斗衛星進行實時監測,任何一顆衛星出問題立即就會知道。如果北斗衛星真的出現故障,也不會只影響一個設備。”
“北斗衛星定位裝置實質是一種數據記錄儀,記錄的日期、時間、坐標、速度均極其精準。”吳才聰說。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模型(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
《道路運輸車輛動態監督管理辦法》第十二條規定,旅游客車、包車客車、三類以上班線客車和危險貨物運輸車輛在出廠前應當安裝符合標準的衛星定位裝置。重型載貨汽車和半掛牽引車在出廠前應當安裝符合標準的衛星定位裝置,并接入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
北斗組網模擬圖。(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供圖 新華網發)
據吳才聰介紹,車載衛星定位裝置通過接收北斗系統及相關衛星導航系統(如GPS)的信號,可以輸出日期、時間、坐標、速度等信息,結合身份讀卡器和攝像頭等,可以準確記錄駕駛員身份、駕駛時間、行車速度、停車地點、行經路線等,據此可以判斷是否存在疲勞駕駛、違禁停車、超速行駛等違規行為。
多種原因會引起“掉線”
“北斗掉線”原因是什么?吳才聰分析,車輛監管與服務主要通過衛星定位裝置和衛星定位系統平臺來實現。定位裝置內置SIM卡,通過移動通信網絡(2G/3G/4G),將定位裝置采集的數據回傳至定位平臺,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如裝置的軟件或硬件故障、通信中斷(途徑盲區或SIM卡欠費)、服務器故障、定位平臺故障等,還有人為遮擋、斷電或破壞等,都會造成所謂“掉線”,即定位裝置與定位平臺斷開連接,致使無法通過定位平臺追蹤車輛的實時位置和回放其歷史軌跡。
類似情況偶發還是多發?吳才聰指出,我國地域廣闊,即使在主干道,通信盲區也可能存在。針對通信盲區,定位裝置具備“盲區補傳”功能,即車輛在通信盲區行駛時,定位裝置將軌跡記錄在存儲卡中,待通信恢復后,會自動將盲區軌跡補傳至服務器,定位平臺由此可以查詢到車輛的完整軌跡。在通信良好地區,長時間掉線,基本上可以推測為定位裝置故障、SIM卡欠費或人為因素。
“這種定位裝置故障與我們日常遇到的電器故障類似,有一定的發生概率。通過提高定位裝置的質量、及時為SIM卡充值、將故障信息通過多種方式及時發給司機,可以較好地避免掉線現象或及時發現掉線現象。”吳才聰說。
車載終端質量抽樣合格率僅為70.4%
“基于北斗的車輛動態監督對提高交通運輸安全和效率的作用非常顯著,是當前較為高效和可行的手段,極大減少了因疲勞駕駛、超速行駛、違規停車等導致的重特大人員傷亡事件。”吳才聰坦言。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去年12月公布的2020年度道路運輸車輛北斗導航車載終端質量監督抽查結果顯示,在8個省市,抽取了27家企業生產的30個批次的產品,最終確定合格樣品19個,不合格樣品8個,主要不合格項指標為定位功能、盲區補報功能、休眠功能、CAN總線數據上傳、路線偏離提醒等,抽樣合格率為70.4%。
“基于北斗的車輛動態監督技術是交通運輸較為高效的監管手段,但我們也應當直面問題和質疑,切實改進當前存在的不足。”吳才聰建議:
一是加強定位裝置與定位平臺的質量鑒定和抽查,制訂企業黑名單和退出機制,切實提高定位裝置與定位平臺的質量;
二是完善定位裝置與定位平臺的故障警示方式,采取多種方式確保通知到司機和監管人員,以及時排查裝置或平臺的故障;
三是針對因堵車而無法及時進入服務區和因特殊地形(如崎嶇山路)而不能停車休息等情況,以及通信盲區和信號易受干擾的路段,開展衛星定位應用特殊場景分類、研究和處置,避免不近情理的處罰或因不可抗逆造成的處罰;
四是推動基于北斗定位數據的交通違法處罰及其行政復議機制,研發相應的軟件平臺和App,通過數據說話,使得違規的司機心服口服,或當司機對處罰不服時,也能夠通過簡便快捷的程序申請復議,使之不至于申訴無門或流程繁難而自尋絕路。
編輯:黃磊
審核: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