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作為一名“工科狗”,大學知識的專業壁壘高,但是領域跨度小。
像這樣的情況,也就意味著在畢業后,轉行的機會并不會太多。
所以剛入校的時候院長就告訴我們,即便是等到將來工作后,大伙可能還是會在同一個圈子里,抬頭不見低頭見。
說的是沒錯。
剛畢業的時候,大伙全都在同一個行業內。
更具體點說的話,其實就是分屬于三家公司。
這三家公司,都是國企,而且應該說是業內的“三巨頭”。
待遇確實不錯,工作有忙有閑,晉升空間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不過誰也沒想過的是,只用了大概三四年的時間,大伙就變得“同途殊歸”。
有被私企挖角的,有裸考公務員的;有回家子承父業的,有經得起折騰想要創業的。
大伙“密集”辭職,其實也不是因為國企不好。
在那樣的環境下,壓力有,但不大;工作忙,但穩定;工資高,但也沒高太多。
雖然在父母眼里,這樣的工作已經算得上是完美了。
但是25歲左右的年齡,大伙也都各有各的不甘,都想趁年輕實現自己的抱負。
哪怕你根本就沒想清楚,自己的抱負是什么。
我是屬于被私企挖角的,而且中途又因為工作的安排改了行。
在我們那個行業里,當時的本科生,是壓根不會在招聘會上考慮私企的。
所以在我剛跳槽時,起點就比別人高,待遇也比之前好不少。
再加上私企里的晉升速度,也基本上就是老板一張嘴的事。
所以雖然壓力比國企大一些,但剛開始的那幾年,日子過得屬實滋潤,而且自由。
當時我對自己的這個選擇,是比較滿意的。
而且,還成功地“帶偏”了幾個辭職晚的同學。
不過,安穩日子過慣了的人,是接受不了“不穩定”的。
就像是一個習慣了拿季度獎、半年獎、年終獎的人,是難以理解沒法按月發工資是種什么滋味是一個道理。
在行業從風口走下來之后,很多跳槽到私企的同學,都經歷了獎金減半、獎金取消、工資遲發、降薪裁員的窘境。
雖然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人被裁掉過,但是人到中年的我們,卻早就沒了當初的雄心壯志,也誰都不敢再談跳槽和辭職的事了。
到了這個時候,大伙才算是明白了為什么父母都希望自己畢業后,能找個穩定的工作。
也理解了所謂的“穩定”,并不是過去大伙心中的“低收入”,而是生存能力的“高下限”。
說到穩定,可能誰都不如那些考公務員的同學更穩定了。
我們這些跳到了私企的,也是歲數越大,越羨慕他們。
不過邪了門的是,畢業十周年聚會的時候,他們的精神狀態也沒好到哪去,一副無欲無求,快“立地成佛”了的樣子。
酒過三巡話匣子打開之后才知道,原來他們也有他們的無奈。
考上了公務員,雖然意味著一輩子衣食無憂,但是“高下限”所對應的,也是相對低一些的上限。
盡管買房子不成問題,但是想買輛好點的車,又有點捉襟見肘。
對于他們來說,發財的機會也不是沒有,但都在《刑法》里寫著。
所以一眼就能看得到頭的日子,讓誰過久了也能磨得掉激情,盡顯疲態。
聚會結束后,甚至還有位關系一直不錯的同學問我:我現在這年齡,辭職去企業人家還要不要。
而鬧不清這到底是“凡爾賽”還是“真情流露”的我,心里只想對他善意地比劃個口型。
到了這時我才發現,人的悲喜能不相通到什么程度。
有人為了一眼得到頭的日子垂頭喪氣,有人為了多少眼都看不到頭的日子戰戰兢兢。
考公務員的人不理解在私企里拿工資,本質上是自己在給自己找明天的飯錢。
而在私企里的人,也不明白公務員每天晚飯后還能有心情散散步的日子,到底哪里不合適了。
要是這么論的話,介于私企和公務員之間的國企同學,按說應該是日子最好過的。
但對他們來說,雖然收入也不低,但卻也對公務員的壓力小,和私企的自由和高上限,羨慕得恨不得原地辭職。
我一直沒去問那兩位自己創業的同學,生意做得怎么樣。
倒也不是怕受什么刺激,而是經歷過了才知道,他們需要面對的不是生活,而是生存。
因為在“不穩定”的狀態下,一時的得失對于一個三十來歲的人來說,壓根就談不上什么成敗。
他們其實和我們面對的情況都一樣,都是在“飄”著。
至于什么時候能“落地”,又會以什么姿勢“落地”,可能誰也說不好。
當然了,上面舉的這些例子,都是不同選擇下的同學發出的牢騷情緒。
如果反著來看的話,其實哪條路都可能是不錯的選擇,都各有各的大機遇。
但是需要琢磨的是,我們如今的不甘,其實都源自于若干年前的其他不甘。
講到底,就是當年在大學時,沒能清晰地審視自己,并且對未來做好規劃。
我想,對于還在讀書的大學生來說,可能有必要好好想想自己面對工作的沖動,究竟是百折不撓的一腔熱情,還是年輕氣盛的頭腦發熱。
究竟是真有安身立命的真才實學,還是“輸出全靠吼”的用愛發電。
無論最終怎么選擇,只要下定決心走上了某一條路后,還是希望你能讓自己更久地走下去。
因為在任何方向和行業里,只有走得久,才能走得深,才能給自己未來的人生,增加可以主動選擇的機會。
趣談教育新鮮事,大型表情包工廠。
在這里,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歡迎關注,公號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