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上的社交行為意味著什么心理?
因為各種機緣巧合,人們互加了朋友圈。然后在不熟悉又不太有日常交集的情況下,互相以朋友圈動態更新,靜悄悄窺探對方。
客觀而言,在個體社交、行為邊界與感觸都越來越敏感的當下,任何人在社交媒體上的一絲一毫舉動,都是對自我信息、態度、觀點的傳遞,都是自我暴露。
其目的,要么是主動地彰顯自我;要么,是釋放迷霧;而無論哪一種,只要有動態出現,都為外界創造了觀察與揣摩的空間和素材。
普通人可能覺得這是想多了吃飽了撐的。但其實,真有人玩這種套路,而玩得熟稔又爐火純青的,當屬娛樂圈明星;其次,是各大官媒,再其次,則是各大營銷品牌。
比如,黃曉明和楊穎離婚與否的傳聞歷來甚囂塵上,當事人不做回應,外界卻擅長以兩人在微博上的互動頻次來揣摩個中真相。
現如今的社交媒體,顯然不止于個人日常動態發布,更成為了暗示、彰顯、表達、暗諷、表達觀點等個人態度的絕佳場所。如果此前我們批判凡爾賽表達過于做作,那么發個動態讓人去猜想,去揣摩,去疑惑,進而想要去求證,就成為了樓主們慣用的表達方式了。
畢竟,在這個說什么話都不能講真話的時代,想要正確有效地表達態度和觀點,并讓表達出來的態度觀點起到期望中的效果,那么就必須在表達與動態發布上做文章了。
說起來似乎過于小氣不爽快,把心思都用在了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上,值得嗎?
實際上,不是值不值得的問題,而是契合時代語境需要的問題,是符合人們理解力與表達需求的問題。我們早就不是那個“交通靠走,通訊靠吼”的粗獷年代,而是身處人人內斂、敏感、多疑、感觸格外發達、內心戲特別多的時代了。
雖說這種性格與處世方式有些雷人、累人,但實際上,越高層越重要的事件,往往在動態發布、語言表達上越講究。遠至外交部一詞之別可以區分出兩國真實關系,近至我們日常的微博、微信動態,無一不是在謹小慎微中,嚴謹透露自己的意見、態度和觀點。
大家都知道,一發動態就是體現自己的觀點、水平、層次的時候。
如果個人不在意這種呈現且自我感覺良好,那么倒是可以肆無忌憚,隨心所欲地想怎么發就怎么發。
但倘若類似明星這種,一條微博信息量會導致宕機、會引發各方誤解、會被娛樂號過度解讀的層面,又或是朋友圈里老板、老板的老板、富豪、大佬、政府領導、前任、前情人、老師、家長、同事、競爭對手等角色,誰還敢亂發朋友圈,隨意表態?誰又樂于將自己的淺層見識暴露無遺?恐怕是沒有的。
當然,有人說,不是可以有分身號嘛,私人關系發分身號不就行了?哪有那么多言之鑿鑿的道理,活得累不累?
私人號可以隨便發,辦法還真是比困難多。但我們說的,不是私人號動態怎么做的問題,我們真正疲于應對的,就是自己的人際社交關系。私下,誰會在意這些呢?
有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充分理解和認知一下“人際關系”的概念內涵,以及外延。
了解人際關系的邊界與進展
人際關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系,主要表現為人們心理上的距離遠近、個人對他人的心理傾向及相應行為等。
從根源上來說,人際關系歸根結底受客觀的社會關系制約;反過來,人際關系又深刻地影響著社會關系。一個人人際關系的好壞,往往反映了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的心理滿足狀態,以及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的距離。
現代社會中,人們所結成的大部分社會關系,可以區分為使人的物質、精神需要得到滿足的酬賞性關系,以及破壞這種滿足的處罰性關系。
而且,人際關系還包括了三種成分:
- 認識成分(相互認識、相互了解)
- 動作成分(交往動作)
- 情感成分(積極或消極情緒、愛或恨、滿意或不滿意)
其中情感成分是核心成分。
當情感成分得到充分滿足,那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趨向于親密;反之,則傾向于疏遠,甚至是厭惡、仇恨。
根據以上對人際關系的客觀陳述與分解,我們能夠看出,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過程,本質上是一個情感逐漸介入,以及交往由淺入深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交往雙方往往通過“自我暴露”的方式,來增加相互之間的接納度和信任感。通常情況下,雙方的自我暴露水平越高,就表示彼此的人際關系交往水平越深。
而根據交往雙方的情感介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差異,心理學家奧爾特曼認為,一段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通常需要經歷四個階段,它們分別是:
- 定向階段
- 情感探索階段
- 感情交流階段
- 穩定交往階段
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建立,無一不是在這4個階段的逐一推進過程中呈現出來的。
從這一規律中我們可看出,當你想要與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時,一定要遵循這種行為規律和過程,并在相應的過程和階段上,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行為與態度上的調整。
從以上分析的基礎上,讓我們回頭看一個案例。
有人直言:碰巧加了一個陌生人,雖然日常沒有什么交集,但是此人經常在我的朋友圈動態下第一個點贊;但我從未對他的點贊有過回復和互動,反而有一種被監控的感覺。
因為每一條都被他點贊,自我感覺有些受控,最后不得不刪了對方。請問這樣做是我有問題,還是對方有問題?
這個典型案例中呈現出的問題在于,陌生人企圖用點贊的方式建立起溝通交流,但卻沒有得到對方應有的回復和互動。
三次以上被點贊方沒有任何回復,一般就說明對方根本無意與你建立更進一步的聯系。
此時,如果有求于對方,那么點贊者理應主動溝通,打破僵局或沉默,而不是持續用同一種方式,希望引起對方的注意。
而對于被點贊方來說,第一次不回復可能有矜持的原因,但一直不回復對方卻一直點贊,內心自然會對這種廉價得到的點贊心生嫌棄。這種嫌棄的心理實際上是對對方身份和重要性的一種潛意識反饋,只是當事人沒有覺察出來而已。
人性多樣,人們相處時的方式方法以及敏感程度也因此多樣化。
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贊譽,也會去真心贊美契合自己感官與觀點的事與物。在付出與得到之間,才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只不過,在這一過程中,總會有誤解和接收不到的訊息,也會因此而產生各種偏見。
所以,從著力于建設良好人際關系的角度和目的出發,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我們的確需要更為敏銳和謹慎,才不會被一些誤解與偏見誤傷。
唯有小心細膩,才不會因為粗鄙的言行,對他人造成干擾,或辜負了自己的意念與情懷。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Eisenkraft, N., & Elfenbein, H. A. (2010). The Way You Make Me Fee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4), 505–510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