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目前還造不出好的AT變速器,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既有外部技術封鎖的因素,也有基本面上面,高技術含量的鋼材加工技術比較落后這方面的緣故。
技術壁壘和專利封鎖
說到技術封鎖,《時代汽車》期刊上面有篇文章的,《國產變速器:任重而道遠》上面提到:中國自主研制汽車自動變速器的歷史,也就是20多年。
國外已經是經過7、80年的發展了,技術成熟,而且被各大整車企業和變速器供應商牢牢掌握在他們的手里。

這些國外車企、變速箱供應商,對國內企業基本上都有比較嚴格的技術封鎖。
《機電工程技術》期刊上面有論文,《基于專利申請的國內外車輛自動變速器駐車擋熱點問題研究》上面講。
里面用自動變速器駐車擋技術進行了個舉例子。
豐田、本田、愛信等國外車企,針對實際生活中使用駐車擋可能會碰到的問題,把電子系統的檢測和控制相關的方法都搞了個專利,基本上都注冊了個遍。
好了,我們國內車企想要解決同樣的問題,只能繞過這些專利,通過改進自動變速器或者駐車擋的基本結構設計來解決這個問題了。
就要花更多的功夫,要繞路了。
就好比說:我今天想吃個燉雞,結果發現,這個被人注冊掉專利了,就不行了,那我想什么辦法?費盡周折,對不對?
我用豆腐干去做個素雞,來模仿雞的口味,還要反復調試,最后還要把它燉出來,反而比人家還要累,對不對?
專利的數量也是能夠明顯反映這個問題的。
相比于國外車企在這個問題上的數十件專利,國內車企和控制方法相關的專利就1個,剛才說的那么小點,只有1個。
材料原因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材料。
比如說,拿個鋼材舉個例子:雖然我們國家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鋼材生產國之一了,但是一些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關鍵鋼材品種。
比如說:AT變速器離不開的齒輪鋼,國內生產起來還是比較困難,基本上還是需要依靠進口來解決的。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論文,《齒輪滲碳鋼18CrNiMo7-6的制備及組織性能分析》上面有提到。
國內的齒輪鋼的生產及研究相對較晚,目前我們比較成熟的齒輪鋼材料仍然是20CrMnTi。
和國外的齒輪滲碳鋼種類相比的話,這種鋼材存在大量的棱角明顯的硬質TiN顆粒,就容易產生疲勞裂紋,還容易引起脆斷,使用壽命就比較短。
就好比是:一塊玉,里面雜質比較多的話,玉的品質相對也就比較低了。
此外,國內生產齒輪鋼材料品種雜亂、不成系統,它的合格率、適用范圍等也不如國外,在原材料生產方面,確實和發達國家存在著肉眼可見的差距。
整體匹配原因
再來,開發自動變速器和開發手動變速器是不一樣的,是吧?
自動變速器,它的開發和整車關系更密切。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論文,《汽車自動變速箱控制方法研究及仿真系統的開發》里面有講到。
汽車電子一體化是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了,包括什么呢?
電子點火系統、電控燃油噴射系統、電控自動變速器、汽車巡航控制、電控制動防抱死系統、電控懸架等等。
已經不是相對獨立的系統,我缺個這個東西,研究這個東西,現在一套套都集成在一起了。
這個就涉及到一個匹配問題了,就要搞大量的試驗數據才能做得好了。
拿剛才論文里面提到的幾個換擋參數來舉個例子:換擋時間就和換擋品質有很大關系,時間越長,品質越好,但是摩擦元件磨損就越大。
就好比走路:步子邁得越慢,腳步聲音就越小,但同時舉著腿半天還沒落地,就越走越慢,而且很累,對吧?
而且還沒完了,換擋持續時間還要在節氣門開度的基礎上再進行調節,這種都只能靠反復試驗來進行標定的了。
其他的,比如說:離合器壓力等等數據也一樣,就是要大量大量地試驗。
這些對于變速器研究起步比較晚的國內車企來說的話,硬生生地就是要時間,沒有辦法。
有一個孕婦,生孩子需要10個月。我們要加快、要努力,就算10000個孕婦,她們還是要10個月,對不對?
國內的生產水平和國外的比還有差距
所以總得來說,國內的變速器生產水平和國外的企業相比的話,確實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不過國內的車企也真的是在奮起直追了。
一邊研究傳統AT變速箱,另一方面在雙離合或者其他的自動變速箱領域上面,也已經開始有了建樹。

國產雙離合,哪一家的最好用
說到雙離合,國產企業現在幾乎各家都是有自主研發的雙離合變速器的。
這些雙離合質量到底怎么樣?會不會還和以前一樣容易壞?到底哪一家的東西最靠譜、最好用?
為什么說AT能夠秒殺雙離合?“AT是最完美的變速箱”這句話是誰說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