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我們公司來了一個新人,平時不怎么說話,特別內向,整天安安靜靜地待在工位上工作。
我們幾個老員工私底下交流時都表示:以這位新人的性格,估計在我們公司待不了半年就會主動離開。
沒想到,雖然這姑娘沉默寡言,但人緣很好,能力也強,抗壓能力也不賴。
截止目前,她靠不僅待夠了兩年,而且還連升三級!最不可思議的是,她現在走上了管理層,變成一個小領導。
原來性格內向的人,也能在職場混得順風順水。
一、內向者的這三個優勢,你羨慕不來
內向者”和“外向者”究竟有什么區別?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1921年的《心理類型學》中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內向(introvert)的概念。
這兩種特質的區別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對于外向向的人來說,他們的能量指向外部,而內向者則指向內部。
也就是說,外向者更傾向于探索外在世界,喜歡社交,運動等一切可以與外部相聯系的活動,而內向者則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更感興趣,他們更安靜,喜歡獨處、自省和思考。
人們通常覺得外向者更適合職場,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不受待見”的內向者們,其實是職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內向的人更善于思考
研究表明,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善于思考。
《時間的皺紋》的作者馬德琳·英格說過:如果不是因為小時候一個人把時間都用在閱讀和思考上,我根本不會成為一名如此大膽的思想家。
有句話說的好,我不說話 不代表我心里不唱歌。
內向的人雖然不愛表達,但他們知道的并不一定比你少。
(2)內向的人更注重細節
人們通常認為,職場即便能夠容納內向者,也只是讓他們作為腦力工具,因為他們不像外向者那樣擁有高超的外交手腕和管理能力。
實際上這是大錯特錯的,微軟的CEO比爾蓋茨,臉書的CEO扎克伯格,還有谷歌的CEO拉里佩奇都是不折不扣的內向者,其中不少還在青少年時期還被嘲笑過“書呆子”。
事實證明,內向者同樣能當好管理者。
《內向型領導》的作者,著名高管教練詹妮弗·卡維勒內就認為:內向型領導更注重細節導向,能夠更好地傾聽員工的聲音。
研究也表明,內向者的共情力更強。
這讓他們在技術上更加苛求質量,在管理上更能關注員工和客戶的需求。
(3)內向的人更善于屏蔽外界的干擾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內向的人更關注內在,因此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
就拿谷歌的拉里·佩奇打比方,他是典型的理工男出身,不善言辭,不愛社交,但卻在自己職位上把技術做到了極致,因為他把更多的精力與時間花在了產品研發與打磨上面。
還有我們熟悉的“星爺”周星馳,從業幾十年來,他遭受過無數的詆毀,攻擊,但他都不在乎,或許是承受能力太強,或許是根本就把這些話當做耳旁風,正因為他善于屏蔽外界的干擾,才能成為一個如此強大的電影人。
二、內向的人,用三招逆襲職場
(1)比改變自我更重要的是接納自我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無論是內向型人格還是外向型人格都有各自的優點,而社會是需要多種性格的人共同合作的。
雖說愿意挑戰自我是好事,但如果想要徹底改變自己的性格那就很沒有必要了。
一來性格是潛移默化形成的,不可能說變就變,二來內向者本身也有性格優勢,不應該被忽略。
內向者常常羨慕職場上的外向者的能說會道,熱情洋溢,但卻忽視了自己本身冷靜沉著,思維活躍的優點。
對一個人來說,比改變自我更重要的是接納自我。
所以,作為一個內向者,盡量揚長避短就好,徹底改變什么的,還是別想了。
(2)嘗試高質量社交
雖然,內向者不用強行把自己轉換為外向,但某些外向的特質是可以學習的,比如“社交”。
社交一直都是內向者的軟肋,如果是不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放棄“社交”這一環好像不是不可以,但問題就在于,當今社會,尤其是職場,無法完全避免社交。
內向,不等于自閉,人到底是社會性動物,合作才能將自身的能力發揮到最大。
不過,千萬不要為了社交而社交,比如浪費時間參加各種聚會,社交本就是寧缺毋濫的事情,對于內向者而言,保持社交的高質量就更重要了。
(3)提高警惕,防止被攻擊
因為內向者更關注自己的內心,這個特質是把雙刃劍,因為這讓他們在面對外界突發狀況時變得很遲鈍,很容易成為別有用心者攻擊的對象,而職場又是個大熔爐,如果不提高警惕,難免被人當成活靶子。
我有個朋友就因為內向不愛爭執被人擺了一道:
去年,我朋友小陳和組里一個老員工合作一個項目,本來說好的一人負責一半,結果老員工卻整天摸魚,仗著自己資歷深把活都丟給小陳一個人,等到交任務的時候卻又屁顛屁顛地跑去邀功,但小陳因為不善于爭執,便一句話也沒說,只能回家生悶氣。
所以,即便你再喜歡陶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要注意提防一下周圍有沒有射過來的箭,你善良,但不是所有人都善良。
三、寫在最后
無論你是內向還是外向,都能在職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為內向者,不要自卑,積極接納自己,嘗試高質量社交才能在職場上順風順水,同時你也要加強警惕,小心被職場暗箭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