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沒有價值的時候認識再多厲害的人也沒用
光線傳媒副總裁劉同在他的職場書《別做那只迷途的候鳥》里曾講過他剛入職場時發展人脈關系的故事。
他進入光線時只是一名節目策劃,為了獲得更多的選題和題材,他將目標定位在利用更短的時間打入娛樂圈,擁有更多明星資源。
他忙于結交認識很多相關的人,花錢請他們吃飯喝酒,沒多久他的錢包就吃不消了。花錢請客吃大餐,結果自己的日子過得慘兮兮的,每天擠公車上下班,回到家吃泡面。
悲催的是他發現獲得選題的多少和請客次數成正比,他們給選題也不過是為了還人情,很少能夠真正成為朋友的。
他反思后覺得這樣做不值得,于是不再為了擴展人脈請客吃飯,而是踏實工作。很多年后的某天他登陸荒廢已久的MSN,忽然發現有上百號人加他,這些人有企劃總監,經紀人,公關公司市場專員,而他們當中有不少人是他過去想約卻一直約不到的人。
他猛然間意識到,這巨大的轉變背后是因為他已經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如今自己成為他們想要巴結的人。過去是劉同有求于他們,如今是他們有求于劉同。
這樣看似乎覺得人太勢力了,蠻令人心寒的,但這就是現實。當你弱的時候,你想要靠近那些很厲害的人物,他們根本看不見你的存在,因為你不過是一個小透明。一旦你強大起來,他們自然會被你吸引而來。
2、發展人脈之前先想一想你有哪些資源可以給別人
我們很多人都會犯像劉同一樣的錯誤,天真的以為“多一個人脈就多一條路子”,把人脈當作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于是為了所謂的人脈不停參加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
可以說這已然成為一種奇怪的社會現象,人人都想往更高層次的圈子去結識那些很厲害的人,每認識一個就覺得自己也很厲害。
青年作家李尚龍講起他上大學時的經歷,他也曾為了擴寬自己的人脈網去參加各種社團,他很喜歡留別人的電話,并把這當作炫耀的資本,覺得自己認識很多人。
他為了跟大家友好相處,待人熱情,積極主動地攬活干,但是別人也只是需要打雜的時候才會想起他。
有一次他認識一個負責入黨申請的老師,他們聊了蠻久,臨走時他留下老師的電話,某天他需要申請入黨,想找這個老師要申請表,結果對方只回了一條信息說沒空。
多年后,他成為了小有名氣的英語老師,當年那個老師忽然聯系上他,希望他介紹一個好點的老師給他女兒當家教,這一次輪到他回復老師說改天看看,之后就再也沒有聯系。
現實嗎,很現實,當年這位老師因為他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學生就沒有出手相助,他覺得幫了也沒有好處撈,或者說李尚龍沒有可以與之等價交換的東西。
社交圈的潛規則就是如此殘酷,當你身上沒有對方可以利用的東西,你不能給對方提供他想要的資源時,你在他那里可能連朋友都算不上。
3、加了微信好友不代表對方就是你的人脈了
像劉同和李尚龍參加的這些社交就是這些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的“無效社交”,他們都想要多交一些朋友來擴大自己的人脈關系,覺得多一個人脈,將來可以幫到自己。
但這樣的社交是最耗費心神和時間的,劉同花光了自己原本就不多的薪水,導致自己過著拮據的生活,李尚龍花了很多時間去做無意義的打雜工作,最后還落不得一個“好”字。
好在他們都能及時想明白這些通過社交活動認識的朋友并不會成為自己真正的人脈,不再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而是用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當他們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厲害的時候,曾經費盡心思想要去認識的人,竟然會主動來找他們,因為此時的他們不再是當年那個手里沒有一把刷子的毛頭小子。
曾經我也會為了所謂的人脈去結識那些很厲害的大咖,與他們成為微信好友,但是即便對方躺在自己的好友列表里,作為一名小白的我想去跟他們聊天,也不知道能聊什么,因為我們的知識水平,見識,思想都不在一個層面。
認識厲害的人,加厲害的人為好友并不意味著對方就成為你的人脈了,更不會在你需要的時候任你差遣,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擁有什么資源可以跟對方交換,只有能夠互相提供資源的人脈關系才能保持平衡。
4、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認識到這一點之后,我想我們應該都知道接下來要怎么做了——與其花很多時間和金錢去參加社交活動,還不如把這些都投資到自己身上,先把工作做好,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變成一個很厲害的人,當你厲害了,別人自然就會找上你。
在你變得厲害之前,一定要狠心舍棄一些無效社交,比如毫無價值的飯局,單純唱歌喝酒的娛樂活動等。
去參加這些社交活動,還不如去參加一些線下讀書會,學習成長社團等,這些社交才是真正的對自己有用的,可以幫助自己成長,獲得進步的社交。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中寫道:
如果有一天,某個人經過長期的積累,真正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他必會驚喜于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的、所謂“高效”的人脈居然會破門而入。
一個人最好的名片是他的個人能力,就像那些很厲害的人,他們身邊總是很多人圍著轉,那是因為他能力強。
等到你也像他一樣強的時候,自然不需要費盡心思的去認識別人,這時候,他們一定會主動靠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