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深度心理學
深度心理學的特點:
1)理解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比如自卑的人可能確實有過高的標準,或者不接納自己;但是深度心理學并不是評價這些標準,或者要求你去接納自己,而是去理解為什么有產生這些標準,理解為什么你不接納自己,理解產生真正的接納,真正的接納帶來真正的改變;
2)深度心理學關注潛意識,因為在表面上看到的問題,在潛意識層面都是有意義的,比如強迫癥,在潛意識中,是一些壓抑的內容在持續的尋求表達。從潛意識的角度來看,癥狀本身是一種妥協的解決方案,只有理解潛意識,才能根本性的改變自己;
3)深度心理學關注個人的內在體驗或者稱之為主體體驗,只有從這一個角度去理解一個人,才有利于理解、接納,并找到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比如從現象的角度,我們會說“攻擊性”,但從主體體驗的角度,可能是個人體驗到自己的破碎感,以及由此引發的憤怒。
二,自卑的表現
1)難以享受自己的成就和喜悅
2)追求過高的目標和標準,經常受挫
3)焦慮的不行不行的,無法停止“努力”
4)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或者自我攻擊
5)容易失去力量,難以開始有效的行動
另外,自大也是自卑的一種,有時候是更嚴重的情況,自卑是不接受自己的局限性,自大是不敢看見自己的脆弱和缺點,并且會把這些脆弱的感覺、有問題的感覺投射給別人,覺得別人差勁,別人糟糕,別人比自己低級。
下面我們來用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下自卑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三、深度心理學解析自卑的原因
1)全能感與追求完美
提到自卑,就不得不提全能感,乍一看,這兩者似乎是矛盾的。但在實際的工作中,在絕大多數自卑者的身上的,都有明顯的全能感,全能感簡單的說“就是覺得自己什么都能干,也應該能干”,就像小楠(虛擬人物,請勿對號入座)所表述的,每次接觸一個行業,她都要希望自己是可以擅長的,可以成為頂尖的人;她難以忍受自己的任何錯誤,她的口頭禪是,我怎么能犯這么低級的錯誤呢,事實上所有的錯誤,在她那兒都是低級的,因為潛意識里她認為自己是完美的,不應該犯錯的;在學習新東西的時候,她期望自己是可以一下子學會的,不用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有一天我笑著對她說,你要是超級計算機就好了。
被全能感所困擾的人,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吃苦耐勞有行動力的,一種陷入痛苦而失去行動力的(俗話叫好吃懶做)。而前者,因為行動力強,他就可能會在某一個方向上,在全能感的鞭策下,通過持續的努力而創造出成績,但是這樣的成績,一般是充滿血與淚的,因為天才畢竟很少,普通人要取得非凡的成績,必然要付出非常的辛苦和心酸;后者沒有耐受力的,則被自己挫折感所帶來的痛苦和抑郁所困擾,停留在幻想或者悔恨中,難以作出有效的行動。據說悔恨也是全能感的表現,因為悔恨的人,潛意識里認為時間是可以倒流的,通過這種方式來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強烈的挫折感。
但無論如何,全能感就像一柄懸在頭上的劍,一刀一刀的刻畫,讓一個人飽受現實生活的挫折,而感到沁入骨髓的自卑,無論這種自卑是表現人前,還是隱藏著自大的面具之下。
當然如果我們由此而說全能感是不好的,因為全能感也有存在的的意義的。心理學家們根據實踐的經驗,并結合了對嬰兒心理的觀察和假設,認為全能感是每個生命都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這讓嬰兒在完全無助和脆弱的情況下,保持著所需要的自信和樂觀,同時也為日后在這個世界上的探索和創造提供了基礎的信心和動力。全能感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被馴服,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可以接受的挫折,來逐漸的意識到自己是有局限的,是有很多的“不能”的,這樣心靈既可以保留全能感中的“能”的感覺,也同時能接受自己有“不能”的地方,也就是說,既有信心可以做些什么,也能接受現實中自己的平凡和局限。所謂自信,本質上是全能感的“能”與現實中的“不能”的一種平衡,如果沒有平衡能力,在兩者之間跳躍,走極端,就會時而躁狂覺得無所不能,時而抑郁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了。
不健康的全能感是指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嚴重的挫折,比如期待母親贊賞的時候,母親給了嚴重的打擊,為了維持自己的良好感覺,應對這種挫折,一個人就退縮在全能感里,不敢、或者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局限。
我們通常所說的追求完美,背后就是全能感所驅動的。
2)光環給你,黑暗給我
小黑在咨詢中說,倪老師,你罵罵我吧,把我罵醒,我聽了覺得有點心疼。
在初步的突破全能感以后,一個人可以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但是他需要找一個人完美的人,并與之融合。這就發展出理想化的需要,但是如果他理想化的人,本身有很多缺點或者缺陷,比如說情緒不穩定,或者品行不端等等,他可能會通過攻擊自己,來維持對方理想化的光環。
對于嬰兒來說,當他發現自己并不完美的時候,有一個完美、強大的人來保護自己,對于自己的安全以及自尊都是極其重要的。所以相比較而言,自我攻擊和否定是更容易接受的。
理想化也是正常的發展階段,很多停留在全能感的人,還沒有理想化別人的能力,常常覺得自己最牛,別人都看不到眼里。
小楠就把理想化投射給自己的老公,覺得老公是理智、大氣、有魅力的。在跟老公互動過程中,老公有情緒的時候,就會覺得一定是自己不好,惹老公生氣了。這樣長時間的通過自責來維持理想化的需要的方式,無法發展自己的力量,同時也讓自己陷入到不如別人的自卑之中,她把光環給了別人,把黑暗留給自己。
3)自戀被碾壓
自戀被碾壓,往往發生在與有全能感的人相處中。尤其是如果父母有全能感,孩子的自戀通常都會被碾壓的體無完膚。
自戀是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
比如小楠的父親,他時刻的監控著小楠的語言、行為、情緒和想法,當小楠有一些想法的時候,他總是用他的想法來糾正小楠,比如說你不能這么想,當小楠對此感到不舒服的時候,父親說你不要那么矯情,在這種不同頻的溝通環境下,小楠無法建立穩固的自我感,長此以往,小楠就覺得非常的糟糕,覺得自己被父親吞噬了。
另外當小楠取得一些成就,做出一些自己覺得不錯的事情的時候,父親也總是能雞蛋中挑出骨頭,然后小楠都成驚弓之鳥了,每次做完了一件事情,都擔心父親怎么看,泛化到生活中,就會擔心老板怎么看,別人怎么看。
不用說,小楠自卑極了,她覺得自己真的太糟糕了,每個人都比自己強。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一個自我感比較脆弱、極度需要理想化人物的人,會被一些全能感的人所吸引和操縱。比如前面新聞里出現的,一個男博士被女導師剝削而導致自殺的事情,可能就屬于這一類。當這些被理想化了的人物,把自己的自尊和需要嫁接在別人身上,粗暴的使用他們,這些被使用的人就容易陷入到自卑中,難以自拔。
這其實挺悲劇的,因為很多人都會被這樣的人所利用。
四,自卑原來是一種自我保護
所以,自卑本身也是有深層原因的,自卑只是一種現象,或者是一種自我的保護機制,很多人很奇怪,自卑讓我這么痛苦,怎么是一種保護機制呢?
1)如果是自己不好,只要搞定自己就可以了,有控制感;
2)自己不好就可以維持別人好,維持一種理想化的需要,“罩”我的人是完美的,那么我也是安全和完美的;
3)自卑的人可以合理的減少自己的行動,避免感受到挫折
自卑本身雖然帶來痛苦,但是更深層的痛苦是:
1) 無助和無力,失控
2) 死亡的恐懼,不安全,不被保護
3) 沒有價值和存在感
所以對一些價值感很低的人來說,就算被粗暴的使用,但在過程中,自己還是多少感覺到一些價值和存在感的。
五,超越自卑
1)體驗“我能”的感覺
很多自卑的人感覺到“我能”的感覺,成功帶來的喜悅往往瞬間就消失了。所以我們可以嘗試來靠近這種感覺。
這種感覺也許是通過幻想來表達的的,比如小黑幻想自己是一個皇帝,在視察民眾的時候微笑著揮手,臣民以尊敬的目光看著小黑,這是一種全能感的幻想,但是我們不要去對抗這個幻想,而是體會在那種幻想里,自己是可以的,是“能”的,體會那種驕傲、自尊的感覺。
在獲得成功的時候,無論成績是大還是小,重新找到那種稍縱即逝的成就感,并仔細的品味它,讓自己沉浸在里面,如果這個時候,有一些其它的感覺來干擾,比如擔心自己太驕傲了,那么盡可能的再回來品味這種成就感。
另外在生活中,需要記錄自己的閃光點,留意自己覺得高興、愉悅、自豪、有成就感的地方,把它記下來,去品味那種良好的感覺。
甚至你也可以把這些小小的成就發到朋友圈求贊,如果有人不自覺,給了你差評,你可以考慮拉黑他,所謂朋友,是給予彼此需要的東西。
2)成長型思維,在進步中體驗挫折
成長型思維可以用來對治全能感,以及追求完美的傾向的。
成長性思維的重點是認為人的能力和智力是會提高的,并在每次行動中,總結經驗提高技能,總結如何把事情做的更好,而不是總結和批判自己,這樣可以保護自己持續嘗試的動力。
在使用成長型思維的時候,同時需要調整自己的目標,全能感的人目標往往都是遠遠高于自己的能力的,所以也需要把自己的目標調低,調整到自己可以實現的程度。比如小楠的目標是要做一個合格的部門經理,后來她設定目標先做好一個小組長,做好眼前的事情,一下子就感覺到輕松而且有力量了,從“不能”的沼澤中跳了出來。
有的人說,目標要設的高一點,這樣才能發掘自己的潛能。一般來說企業是這樣做的,因為這樣老板可以實現超額的利潤。我覺得個人目標沒有這個必要,你不需要剝削自己,需要對自己溫柔點,一般來說,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點就可以了,持續這樣下來,也就可以了,進步一點點也并不難,行動力好的話,就多實踐,行動力低的話,就內省和反思自己。
只要有嘗試,就會有挫折感,即會產生“不能”的感覺,如果你調低了目標,那么這個挫折往往是可以承受的,你只是跟這個感覺相處就可以了,不用因為這種感覺而批判自己,增長自己耐受挫折的能力,這本身也可以成為成長的一個目標。
有一段時間我去玩“吃雞”游戲,雖然我很想贏,但是因為是新手,會體驗各種死法比如“落地成盒”,“我命由我”,后來我改變了策略,就沒有那么受挫了,我把游戲的目的改成訓練自己承受其中的挫折感。
3)理想化的修復
過度的理想化別人,其實是有一點的風險,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在生活中過度理想化的別人的人往往會被一些有全能感的人所利用,甚至帶來悲劇。
在生活中,可以找到有德行的人去相信或者跟隨。要判斷有德行的人也很簡單,看看他是否能傾聽和尊重別人,通常我們說有全能感的人,都缺少這個能力,他更容易標榜和彰顯自己,很少能傾聽、尊重或者關心別人的感受。在這個基礎上,你如果對他有強烈的崇拜或者欣賞,那么也相對是安全的。
另外就是可以找一個咨詢師,把強烈的理想化投注在一個專業的咨詢師身上,不但是安全的,而且也可以借助于咨詢師完成在這方面的修復——既能信任別人,也認識到別人的局限性。
4)主體性思維
對于常常感覺到自戀被碾壓的人來說,主體性思維是一個比較直接有效的方法。
主體性思維就是從自己的內在出發,來關注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在生活中首先關注自己的內在體驗,并在此基礎上確認自己。
比如小楠覺得工作很痛苦,想要辭職時,第一反應就會是父母怎么想,領導怎么想,同時怎么想,七大姑八大姨怎么想,隔壁老王怎么想。如果以主體性思維的方式就是回到自己的身上,看看自己怎么想,有什么擔心,有什么感受,自己需要什么。
通常一開始這樣做并不順利,比如感受到自己的憤怒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不應該有憤怒,這個時候,還是回到自己主體的位置上,承認和確認自己:我感到憤怒,或者復雜一點:我憤怒的時候,會同時有點不安;當自己有需求或者愿望的時候,也同樣的確認和承認自己,我希望被理解、被滿足,我渴望被關心,或者我期望被指導。想法就是想法,情緒就是情緒,需求就是需求,愿望就是愿望,僅僅在主體的位置上承認和確認就可以,不需要用一種客觀的或者評價的方式來對待自己,比如評價自己是不是太矯情了,或者自己不應該這么想。
當一個人這么做的時候,內心就會開始積聚更多的力量,小楠就是這樣,其實在咨詢中,我們的主要目標就是小楠發展主體性思維的能力,當她越來越多的關注自己,而不是把整個心思放在想看透這個世界、或者把別人整明白,就變得更穩定和有力量,有意思的是,當她理解了自己,也開始能理解別人,發現別人尤其是自己的父親,并不是她所幻想的那樣強大。
所以,主體性思維也有利于修復理想化的問題,因為一個靠近自己主體性的人,也會逐漸的意識到別人同樣是一個平等的主體,這樣就會逐漸的修復對別人強烈的理想化需要,從而可以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也接受別人是有局限的。
所謂的自信,就是在看到和接受自己局限的前提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以及能做的,去探索、創造以及享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