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令人心動的offer2》首場辯論賽打完后,引發很多爭議。
首當其沖的,就是念稿的瞿澤林,竟然打敗表現突出的丁輝,拿了最佳辯手。
大批網友為丁輝鳴不平,卻也有人點出這就是職場的殘酷面。
丁輝讓人可惜,而985學霸王穎飛的表現,同樣給所有剛入職場的年輕人上了一課。
王穎飛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研究生讀的中國人民大學,學歷及專業基礎毋庸置疑。
辯論賽任務發布后,王穎飛所在小組只有她有辯論經驗,因此她成為小組主力。
籌備過程中,也能看出王穎飛給自己背負了很大壓力。
為了讓資料準備得更加充分,她選擇在公司通宵加班。
隊員勸她身體重要,還是要回家休息,王穎飛的回答是:“我是很能熬夜的人。”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第二天,在大家都修整過后回到公司時,王穎飛臉上掛著兩個大眼袋,還感冒了。
于是,本來是主力的王穎飛,在辯論過程中大失水準。
第一次發言,多次磕巴,完全不在狀態,準備充分的材料沒在限定時間內讀完,被警告超時。
第二次結辯的時候,又沒把握好時間,籌備了一個通宵的結辯稿直接沒讀完。
本被付以重任的王穎飛,最后表現得還不如沒有經驗的隊友。
何炅評價說,職場要的是結果,不是你有多辛苦。
的確,以結果為導向的職場,需要的不是無謂的瞎努力,而是有效的正確努力。
有人把努力分為兩種類型,盲目努力和精準努力。
盲目努力,指的是沒有目標,不注重效率,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暴露出來的是認知不足的問題。
精準努力,指的是目標明確、高效,是在戰略上深思熟慮的結果,是認知能力高的體現。
任何時候,一味地蒙頭苦干,瞎努力,不會讓人對你另眼相看,只會帶來事倍功半。
只有學會在正確的方向精準努力,才能真正獲得高效。
02
3個方法,送給想要擺脫無效勞動,學會精準努力的你。
1、學會深度工作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卡爾·紐波特,不僅在大學擔任教授之職,還是多本暢銷書作家。
他曾經在短短幾年時間里,發表了高出同行樣本均值的專業論文數,還寫了4本暢銷書。
更重要的是,他還能正常下班在家陪伴妻兒。
而這一切,主要就得歸功于卡爾很懂深度工作。
一般來說,我們的工作可以分成兩種:浮淺工作和深度工作。
浮淺工作指的是: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
比如說,簡單地收發和回復電子郵件;發票報銷;在各種社交軟件干擾下工作等。
而深度工作指的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
比如說,一位畫家在畫室專注繪畫,深入思考,連別人進來都沒察覺,最終畫出一幅卓絕的作品,就屬于深度工作。
日常工作中,10個小時的浮淺工作質量,可能都比不上1個小時的深度工作質量。
換句話說,深度工作是讓人工作得更加聰明,而不是更加忙碌。
由于每個人的工作性質、工作內容不同,自律、抗干擾能力不同,卡爾·紐波特歸納出4種深度工作策略。
第一種是隱者策略。
像隱者一樣,將自己與外界環境隔絕,盡可能減少外部聯系,專注于工作。
例如,南懷瑾、圣嚴法師都閉關6年;比爾·蓋茨每年與世隔絕一周,思考未來;羅琳把自己關在酒店,寫《哈利·波特》。
第二種是雙峰策略。
將工作時間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深度工作,一部分處理雜事。按周拆開、按月拆開或者按季拆開。
例如,大學教授在夏季或者休假期間專注研究;心理學家榮格固定一段時間深度工作,一段時間浮淺工作。
第三種是節奏策略。
將深度工作和浮淺工作的時間分配,用嚴格的日程安排固定下來,每天留出固定時間用于深度工作,有張有弛。
例如,很多CEO每天清晨5點起,在頭腦最清醒、干擾最小時深度工作。
第四種是記者策略。
如果事務繁忙,自控力足夠強,就可以像不少記者一樣,隨時在浮淺工作和深度工作之間切換,見縫插針地利用時間。
例如,前一刻還在酒桌應酬,后一刻就能深度工作。
每個人情況不同,可以選用適合自己的一種策略,或者組合使用其中若干種策略。
2、警惕重復勞動
有一位武漢大學的學生,到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實習,也是做普通的客服崗位,每天接聽電話,處理投訴。
但實習期滿,沒人要求,這位學生卻主動在工作群里分享了一份文檔。
他說:“通過這兩個月不斷地接電話,我整理出了咱們公司可能遇到的所有的客服問題。
這些問題應該怎么去解答、怎么說溝通效果會比較好?我參考其他公司的客服,做了一個梳理,大概是30頁的一份文件,希望對公司日后的客服工作有所幫助。”
這位學生在本來簡單的重復勞動之中,梳理出了標準作業程序,這讓羅振宇喜出望外,滿腦子就想留下這位學生。
什么是重復勞動?
重復勞動指的是:邊際價值為零甚至為負的勞動。
比如一個呼叫中心的客服,平均每3分鐘接一通電話,上個3分鐘接一通電話,和下個3分鐘接一通電話,一樣是幫客戶取消一項訂購業務,這就是重復勞動。
如果一個人長期都只做重復勞動,他的職場競爭力就會越來越低。
但在現實職場,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進行重復勞動。
但運用比率分析,我們會發現,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就在于,每個人的重復勞動占比的高低。
如果兩個人勞動總時長相同,第一個人的重復勞動占比80%,第二人占比20%,那么,后者的產出通常更高,相應就更有價值,收入會更高。
因此,一定要學會警惕日常工作中的重復勞動。
比如,你可以想辦法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減少重復勞動占比。
當你的工作質量和效率均達到相當水平,就可以運用多維競爭策略,拓展附加價值,拿更多錢并獲得更多發展機遇。
隨著個人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的逐步提升,就能慢慢構建出個人品牌,對工作更有話語權和支配權,顯著減少重復勞動占比。
總的來說,工作就像學習,每一次我們都要爭取,在內容、形式、步驟、方法等方面,至少有一些不同。
一個人要想最大限度地擺脫無謂的重復勞動,就要具有足夠的價值和影響力,才可以相對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時間,相對自主地決定自己的工作內容和形式。
3、做好精力管理
《令人心動的offer2》中的王穎飛,之所以在通宵熬夜后表現不佳,主要就是因為她透支了身體,導致精力不濟。
現代職場,其實有不少過勞死的案例。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其它資源再多,事實上已毫無意義。
也許過勞死的比例不高,但健康透支、精力不濟的現象,則大面積存在。
《精力管理》一書提出了精力管理的概念,表明精力有必要管理,也可以管理。
生活中,很多人管理精力方式是消耗性的,意即:一直工作,累到停為止。然后休息,一直到不累,繼續工作。
這是一種很糟糕精力管理方式,叫做直線型管理。
人的精力好比手機電池,直線型管理,就像是一直用到關機,然后充到20%左右電量,又匆忙繼續使用,常年保持在半電量恐慌狀態。
而高手從來不把精力電池用到沒電,而是理解和配合這些節律,主動進行休息和補充。
作者洛爾花了數百個小時,觀察頂尖網球選手的比賽,他發現:頂級選手特別擅長,用得分間隙恢復體力。
他們通過改變呼吸方式、放松肩膀手臂、大吼一聲等方式,來發泄緊張情緒。
他們在得分間隙的16-20 秒里,平均每分鐘的心率,可下降20次。
而他們對手的心率居高不下,一場比賽下來,體能消耗要高20%。
正是這些細小的差距,造成了頂尖選手和優秀選手的區別。
職場中,更合理的方式是,采取鐘擺型精力管理方式。這是一種掌握節奏,主動休息的高效能方式。
分享一周節奏安排的參考:
①60分鐘鐘擺
大腦的注意力,一般只能保持45-90分鐘。因此每1小時主動休息一次,才能保證你的精力在高水準。
②一天的鐘擺
早上、上午、下午、晚上,這4個時間段,各自的精力狀態,往往不同。因此我們需要找到自身的精力分布規律,再針對性安排。
③一周的鐘擺
人體在一周之內的精力,也有起伏變化,我們可以據此安排工作。
職場中,我們要善于發現自己精力節奏,讓有限精力能夠通過使用、恢復、再使用、再恢復,形成一個鐘擺式循環,使精力可持續。
03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說法:“要遠離那些不聰明且勤奮的人。”
所謂“不聰明且勤奮的人”,往往只指的是那些看上去很努力,但卻始終沒取得什么成果的人。
這些人的努力,到最后往往只是感動了自己。
就像無印良品的社長曾說:
“面對工作,若只像少年棒球隊的孩子一樣,籠統地抱持著我要努力的心態,是最糟糕的。
業余的世界還能容忍這樣的心態,但在專業的世界里,如果努力過后沒有成果,只會被大家認為你能力不足。”
努力,其實真的是一項需要學習的才能。
扔掉無味的瞎努力,掌握正確的努力方式,才能事半功倍。